中国对外贸易中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内容摘要:由于商品和服务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成本没有被市场反映出来,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本文利用中国对外贸易相关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成本内在化不但有利于为中国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国际市场,还有助于消除与环境标准有关的贸易障碍,促进国际贸易竞争向生态化、自由化方向转变。

关键词:环境成本内在化出口贸易对外贸易政策

贸易在经济增长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促进经济非要素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国内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内外环境与贸易关系的协调等因素使得环境成本内在化趋势不断加强,由此中国的外贸出口行业正承受空前压力。短期内,环境成本内在化对中国出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负面影响,但长期看来,环境成本内在化将有利于中国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环境成本内在化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与发展

商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会造成资源流失和环境破坏,由此形成的成本即为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内在化是将环境成本纳入生产成本,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从而消除外部性,体现资源的稀缺性。

(一)环境成本内在化对比较优势的影响

根据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资源禀赋丰裕的生产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这种比较优势没把环境的外部成本因素考虑进去,没有真正反映产品的生产成本。这种建立在环境成本外在化基础上的比较优势虽然短期会带来经济利益,长期会使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恶化。在环境成本内在化以后,一国原有的比较优势可能会发生逆转。因为每个国家的环境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因此一国必须重新审视环境成本内在化以后其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以期能在国际分工中继续获取利益。

(二)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助于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环境成本内在化使产品的价格能更真实地反映生产成本,使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不利的产品成本提高,丧失原有的竞争优势。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一系列环境标识制度的实施,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生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贸易量会逐渐萎缩,直至停止生产。同时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品需求和贸易额会日益扩大,促使企业采用环保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纠正资源使用价格长期偏低的现象,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得比重进一步下降,环境损害性产品减少,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逐渐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环境友好型商品转变。

环境成本内在化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环境管制的出口成本效应实证分析

环境管制的出口成本效应是指由于环境管制力度的加强(减弱),产品生产环境成本内在化加强(减弱),导致出口成本增加(减少),出口竞争力下降(上升)。环境管制的出口成本效应模型主要是考察环境管制相对力度的增加是否增加了出口相对成本,从而改变贸易流向,计量模型为:

Yt=a0+a1Xt+ut,t=1,2,…,10 (1)

由于数据方面的缺失,本模型选择2000-2010年度时间序列数据。解释变量相对环境管制力度Xt拟用某个外国(以美国作为代表)每年污水排放量除以中国每年污水排放量来表示,即Xt=WCt / WUt。其中WCt、WUt分别表示某年美国和中国的污水排放量;被解释变量Yt表示某年中国出口商品的相对竞争力,拟用中国对美国的进出口额之比来表示,即Yt=EXt / IMt。其中EXt表示某年中国向美国的出口额,IMt表示某年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额。中国相对环境管制力度和出口商品相对竞争力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关于中国相对环境管制力度对出口商品相对竞争力的影响,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估计方程如下:

Y=1.34876-3.29601X (2)

t =(5.34652) (-3.66543)

p=(0.00041) (0.01325)

R2=0.67543 F=11.65382

由(2)式可知,中国环境管制相对力度(X)与出口商品相对竞争力(Y)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随着中国环境管制相对力度的上升,出口相对竞争力逐步下降。通过与美国的比较,进而可以得出结论:在中国,环境管制的出口成本效应是成立的。

(二)环境管制的出口创新效应实证分析

环境管制的出口创新效应是指严厉的环境管制促使企业研究开发出新的洁净型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虽然产品的生产成本可能会上升,但由于这类产品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出口不降反升。本文力图通过建立环境管制的出口创新效应模型,来考察我国环境管制力度的增强是否与出口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该模型采用中国1995-2010年度的时间序列数据(见表2),同时考虑到进口、汇率等因素对出口的影响,最终设定以下计量模型:

(3)

其中,Yt、X1t、X2t和X3t分别表示中国历年的出口额、环境管制力度、进口额以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环境管制力度用污染治理投资额表示。由于时间序列容易存在非平稳现象,影响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首先分别对Y、X1、X2、X3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时间序列数据是平稳的,从而可以利用数据进行模型回归。

关于中国相对环境管制力度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估计方程如下:

Y=2.56732-4.28750X1+0.39651X2-0.87531X3(4)

t=(5.66541)(-4.98032)(9.88654)(-4.65387)

p=(0.00021)(0.00436)(0.00000)(0.00036)

R2=0.97605F= 65.44332

从(4)式可以看出,X1对Y的解释程度高达99.3%。环境管制力度的加强对出口增加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环境管制在中国存在着成本效应和创新效应。由于中国出口的产品多是环境敏感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并且大部分地区执行的是宽松的环境政策,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成本内在化会使中国出口产品的边际成本大大增加,低价竞争的优势不复存在。在实行环境管制的初期,可能会出现企业出口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的状况。但成本的增加会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环境成本内在化会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正面效应,并形成新的市场机遇。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改进与优化

(一)逐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竞争优势

中国目前的出口商品结构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种产业结构不利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这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比较优势,需要从战略高度重新构建动态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竞争优势。构建动态比较优势的关键在于培育中国的环保产业,加大本国对绿色产品生产工序的研发力度,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环保设备,学习国外管理环境的先进经验。这有助于中国出口产品超越发达国家的环境技术壁垒,减少其他国家对中国生态倾销的指责和诉讼。

(二)积极推行环境标准制度,促进国际贸易生态化

中国的环境标准建设起步晚,相关的技术法规还不规范。中国应加快环境标准制度建设,以WTO环境规则为依据,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国内的环保要求,避免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避风港,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降低对国内资源的消耗以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并获得ISO14000认证,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环境标准上的差距,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三)加大企业进行环境技术创新的外部激励,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中国环境服务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在环境贸易方面属于净进口国。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中国企业只有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才能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外部的激励政策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政策倾斜力度,对环保技术的研发提供专项资金或低息贷款,减免环保企业的税收。除了政府投入外,以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国际多种渠道对环境服务产业的投资,对企业研发的环保技术及时给予专利保护,避免搭便车现象,使国内外环保企业都能从创新中获益,促进环保技术研发投入的增加。

(四)积极推进国际协作,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协调

當前很多发达国家都实行绿色贸易壁垒,阻碍了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应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的贸易谈判,参与制定统一的环境标准协定,解决贸易国在环境问题上的分歧。政府有关部门应帮助企业及时了解贸易国环境标准变化的信息,建立环境技术预警体系,使企业能和国际标准接轨。在政策方面可以以FDI企业为突破口,给相关的外资企业以优惠政策,鼓励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环境服务市场,通过技术外溢带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增加本国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突破国际上的环境技术壁垒,推动贸易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传宝,刘林奇.我国环境管制出口效应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6)

2.刘林奇.我国环境管制对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8(6)

3.赵玉焕.贸易、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6)

4.傅京燕,陈红蕾.国际贸易中产品环境成本内部化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2(2)

5.Antweiler,W.,Copeland,B.,and Taylor,S.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