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班子”浇铸“钢铁地基”

2016年5月28日,一个赶场天。

万州商贸重镇龙驹镇街道上,人头攒动,临时搭建的展台上,商品琳琅满目。

“我们根据各个街道的特色,针对性地打造出了龙白路餐饮娱乐等特色商贸街区。”龙驹镇党委书记刘龙飞说。

眼前的蓬勃朝气,彰显着龙驹镇近年来的巨变:一个个产业基地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一座座便民服務中心真心为民提供服务,一条条乡村大道人流车流滚滚,一声声脱贫攻坚的号角催人奋进……

然而,你无法想象,五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没落边城。

没落边城:干群关系跌至冰点

2011年10月,刘龙飞履新龙驹镇党委书记。

和他一起上任的,还有镇长胡贵。

两人兵分两路,深入村组调研。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干群之间互不买账的紧张关系,还是把二人惊呆了。

“镇上一些干部整天应酬,有十几万元的赊账。”

“以前,光是干部烟酒钱一年都不下20万元,村干部办事,主动要‘好处费’。”

“民风彪悍,干部执法,数百名群众围堵,群体事件频发。”

…………

一周后,刘龙飞主持召开龙驹镇党委会。

“一周的调研,简直触目惊心,竟然还有1.5万多人喝不上干净水,历史欠账太多。” 刘龙飞手上拿着的,是一份调研报告,列出了龙驹镇四大问题——一是干部作风问题。“机关管理薄弱,干部作风涣散,制度欠缺”。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差,全镇170公里公路建设,只完成不到10%”。三是产业基础差。“每次区里领导来调研产业,只有一个养殖场可去,其他产业几乎为零”。四是城镇建设差。“群众只有在公路边上跳坝坝舞,很危险!”

实际上,很多年前,龙驹镇曾是繁华的商贸中心。“很多商贸往来都要在龙驹歇脚,逐渐成就了一个商贸重镇!”刘龙飞说。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商贸优势逐渐丧失,渐渐成了没落边城——全镇有9个贫困村,7374名贫困人口,是全区贫困村、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

面对困境,新一届班子开始寻找突破口。

铁石心肠:自身建设严字当头

新一届党委履新后不久,一个周五。

一份通知在镇机关干部中炸开了锅——下午3点半,召开机关干部学习会。

“啊,那岂不是回不了城了?”

“这个点开会,不是存心的吗!”

…………

没错,刘龙飞就是“存心”的。

由于镇上有不少“走读”干部,每逢周五,很多干部一大早心情就开始“涣散”,有的人上午下班就打道回城。

“有的干部周四在城里办完事就不回来了!”于是,刘龙飞和班子成员想出了周五下午定期学习的制度。

由于党委班子成员带头坐镇,机关干部从不理解到慢慢习惯成自然。

“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规范制度。”刘龙飞说。

为加强自身建设,龙驹镇陆续推行了机关干部指纹考勤、中层干部工作周报、年轻干部周三晚上“讲习会”,并探索了党员“先锋指数”评价体系等制度。

除了完善制度,龙驹镇还开展了专项治理。

2012年初,正值镇上对城镇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镇安监办主任万某因家里房屋漏雨,私自加建了一层楼房,群众意见很大。

调查核实后,镇党委履行程序后撤销了万某的职务。

“从中层干部降为一般干部,不仅在群众中反响极大,也给干部队伍敲响了警钟。”刘龙飞说。

在开展“违规敛财”“懒拖不为”等专项治理中,龙驹镇共查处村居干部违规行为6起,通报懒拖不为镇村干部12名,通报批评250余人次,对6名职工进行廉政约谈。

整治后,干部工作作风焕然一新。

同时,为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镇党委大力回引本土人才。

丛木村村委会主任助理祝小兵就是其中一位。

2014年底,回乡探亲的祝小兵被镇干部堵在了家门口。“留在家乡发展,有很多扶持政策……”镇村干部反复登门,讲政策、聊前景。

最终,祝小兵留下来建起了龙驹镇第一个规范化养羊场。经过一年滚动发展,羊群数量增长到200多只,养羊场面积也扩大一倍。

有了祝小兵的示范,全镇涌现出一批养鸡、养羊等养殖大户。

龙驹镇先后选拔和回引116名群众认可度高的村(社区)“两委”干部和本土人才,先后有1名党员被评为全国劳模,6名党员被市、区两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或优秀党务工作者。

铁骨柔情:脱贫攻坚矢志不渝

2015年11月8日,李光发一家将搬离老屋,迁进新居。

“以前从没想过这辈子还可以住新房子。” 李光发的老母亲说。

李光发生活的丛木村,偏僻、闭塞,是典型的贫困村。

李光发母亲年过八旬、女儿年幼上学、自己老弱多病,生活难以为继。

雪上加霜的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屋也摇摇欲坠,一家人生活陷入困顿。

“我每天只想一件事,就是怎么填饱肚子。”李光发说。

李光发一家的困境被入户调查的镇村干部发现上报,龙驹镇党委立即将李光发一家确定为建卡贫困户,制订针对性帮扶措施。

2015年春天,镇村干部送来了鸡苗,帮助李光发发展养殖业,同时,启动危房改造。

新房建好后,镇村干部又送来新家具和生活必需品。

“生活终于有了盼头!”站在新房前,李光发热泪盈眶。

“像这样的贫困户很多,我们确定了838名干部作为帮扶责任人,做到帮困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刘龙飞说。

在这些扶贫干部中,方远中是其中一位。

作为龙驹镇一名副调研员,50多岁的方远中像年轻人一样总是冲锋在第一线。

2015年8月28日,一场大雨后,方远中像往常一样,驾车走访结对帮扶贫困户。

当他行驶到灯台村一组时,由于雨后路滑,连人带车跌落山崖。

当时情况严重,汽车完全报废,人也昏迷不醒。

“醫院病危通知下了好几次,我们以为没希望了,都在准备后事了。”方远中的妻子说。

幸运的是,方远中最终醒了过来。

但因为伤势严重,方远中不得不放下工作,躺在病床上休养。

然而,他心中始终放心不下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我担心影响脱贫工作的进展”。

休养一个多月后,方远中再次投入到脱贫攻坚中。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龙驹镇干部大都是“5+2”“白+黑”,忘我的工作逐渐取得了成效——2015年,龙驹镇有1424户、4894人越过脱贫标准线,超额完成当年的脱贫任务。

铁血丹心:推动发展不遗余力

2013年,丛木村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丛木村是龙驹镇最偏远的一个贫困村,距318国道10公里。” 胡贵说。

正是这10公里的距离,阻碍了丛木村的发展。

“道路没硬化,村里农产品卖不出去,村民出行困难。”胡贵说。

由于村内道路崎岖,下雨天越野车都无法通过。

2013年下半年,镇里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对口支援资金450万元,历时数月对这条公路进行硬化,打通了这条“交通命脉”。

和丛木村一样,很多村组都面临同样的交通问题。

于是,龙驹镇“举一反三”。5年来,全镇村级主干道硬化由37公里变为210公里,人行便道由31公里增长为87公里;全面完成龙驹滨河路和1.6公里场镇内环干道“白改黑”综合整治,改造完成川鄂街75户房屋外墙风貌……

同时,为对接上级工程,龙驹镇顺利推进了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征地拆迁任务。“今后,一条崭新的致富路将进一步拉近龙驹镇与万州主城及湖北利川的距离。”胡贵说。

如今,龙驹镇的交通从“一脉不和”变成“一道万通”,为发展产业打牢了基础。

2012年春节刚过,龙溪村。

胡贵带着一拨人,一头扎进海拔600米云雾缭绕的大山里。

这拨人是胡贵从区农委请来的专家,前来进行土壤取样。

一周后,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

“土壤富硒!”专家给出了检测结果。

这让胡贵喜出望外,一个念头冒了出来,“可以种富硒茶呀”。

于是,拿着检测结果,胡贵请来了重庆农业龙头企业祥瑞公司。

双方一拍即合,一个规划3000亩的茶园开始兴建。

经过3年发展,茶园已经建成1500亩。

龙溪村茶产业成为全镇产业发展的“破题之作”,极大地调动了邻村的积极性。

在丛木村,漫山遍野都种上绿油油的柠檬树。

73岁的李福太正在总面积达5000亩的标准化柠檬示范基地除草。

“搞了柠檬示范基地,我每年除了流转土地的1600元收入,农忙时每月在基地打工还能挣1500元。”李福太说。

龙驹镇通过实地考察,着力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策”。目前,龙驹镇已建成10个面积超1000亩的产业项目基地,新建成1个2000亩的柠檬示范基地、3个500亩的晚熟李基地,1个100亩的大棚蔬菜基地,2个1000亩的茶园,修建山羊、肉牛以及土鸡圈舍3500余平方米。

2015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44元,比2011年分别增长58.2%、69.6%。

2016年6月,龙驹镇党委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

“横向比,我们跟其他乡镇还有很大距离,但纵向比,我们筑牢了‘钢铁般的地基’,未来发展必定后劲十足。”刘龙飞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