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志不言老,继续深挖青蒿素

回顾以往,屠呦呦再次强调:40年来,青蒿素类药物在抗疟临床广泛应用,

走出国门并影响了世界。这是全国 “523 任务”工作者对改革开放做出的杰出贡献。

从1978 年屠呦呦和团队的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到 2015 年因为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再到 2018 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40 年时光荏苒,在屠呦呦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对荣誉加身的从容淡定,对国家使命的责任和担当,对自身工作的孜孜以求……

1977 年青蒿素作为化学物质第一次公开发表于科学通报,1979 年在英文版“中国建设”介绍了这种新的抗疟药,1981 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疟疾化疗会议上系统介绍了青蒿素和它的抗疟效果,作为一种全新化学结构的抗疟药物,青蒿素从此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

1986 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发的青蒿素获得新药证书,1992 年双氢青蒿素获得新药证书。北京地区生产了“科泰新”片剂(双氢青蒿素)。上海药物所研制出蒿甲醚,1987 年获得新药证书。桂林制药厂研制了青蒿琥酯,1987 年获得新药证书。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了复方蒿甲醚(蒿甲醚 + 本芴醇),1992 年获得新药证书和国际专利。军事医学科学院还研制了复方磷酸萘酚喹(磷酸萘酚喹 + 青蒿素), 2003 年获新药证书。广州中医药大学研制了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片,1997 年获得越南批准,2003 年获我国新药证书。广州中医药大学还研制了青蒿素哌喹片, 2006 年获我国新药证书。

上面这些药物在国内外抗疟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正像改革的春风激荡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度,青蒿素的连锁反应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带来了暖暖的力量。

在过去的近 20 年,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走向国际抗疟临床,并成为全球抗疟的一线药物。

疟疾是全球头号虫媒传染病,全球 40%以上的人可能感染上疟疾,其中恶性疟的死亡率极高,2000 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当年因疟疾死亡 83.9 万人,其中 72.3 万是 5 岁以下的儿童。2004 年 WHO 推荐青蒿素联合疗法(ACTs)为一线抗疟药,2006 年 WHO 推荐 ACT 作为治疗恶性疟的首选一线药物。 2016 年 WHO 再次肯定 ACTs 是治疗疟疾的最佳疗法 , 尤其是用于治疗恶性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00 年至2015 年期间,全球可能患疟疾的人群中疟疾发病率下降了 37%;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下降了 60%,全球共挽救了 620 万人生命。这一成绩归功于疟疾防治的综合措施,包括ACTs 在内。在这个过程中,来自中医药的青蒿素影响了世界,体现出中医药是世界医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面对这些成就,屠呦呦平静地表示:“荣誉应该是集体的,这个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奖应该授予全国‘523 任务’工作者,我只是其中的一名成员。”

当然,这一显著抗疟成效的取得还要归功于全球抗疟工作者团结协作和共同努力。

屠呦呦说,自己衷心向全球的抗疟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感谢。她期望和预祝WHO 消除疟疾规划的主要目标在 2030 年能得以实现。

对于未来,作为科学家的屠呦呦“志不言老”:国内多个单位开展了扩大青蒿素类药物适应证方面的研究,有关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红斑狼疮的工作已进入二期临床研究。再如对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哮喘等等,兄弟单位正用不同动物模型研究青蒿素类衍生物的药效及相关机理。青蒿素研究中心正在发起成立国内的“青蒿素科技联盟”,以推动青蒿素研究继续创新。

回顾以往,屠呦呦再次强调:40年来,青蒿素类药物在抗瘧临床广泛应用,走出国门并影响了世界。这是全国 “523 任务”工作者对改革开放做出的杰出贡献。

◎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