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特小组行为联合户外运动对医学硕士生职业压力的作用研究

【摘 要】目的:探讨巴林特小组行为联合户外运动对医学硕士生职业压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50名正在实习的医学硕士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5名进行常规的心理疏导干预(对照组),另外25名在常规心理疏导基础上实施巴林特小组行为联合户外运动干预(研究组),对比两种干预模式对医学硕士生职业压力的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联合干预组)医学硕士生其工作疲溃感显著改善,心理弹性水平明显提升,且焦虑状态评分得到显著下降,与对照组(常规心理疏导组)结果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实习医学硕士生具有职业压力大、工作焦虑感强等不良特征,会对临床正常诊疗工作的开展带来不良影响。在常规心理疏导的基础上,应用巴林特小组行为联合户外运动进行干预,能有效缓解实习医学硕士生的工作压力,提升生活质量,从而提高临床诊疗效率。

【关键词】医学硕士生;职业压力;巴林特小组;户外运动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1-005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1.021

医学院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各方面都合格的医生。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目标直接关系到将来作为医生的幸福感和责任感,关系到医生工作的积极性。职业理想和目标是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下,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事业及工作上获得成就的价值追求和向往[1]。而医生的临床诊疗属于一项压力大、工作量重的工作,尤其是对在实习或刚上岗工作的年轻医生,不仅会带来心理上的压力,还会因为收治的病人病情千变万化,诊疗过程中有可能因为病人的攻击行为对医生身体上带来伤害。医生长期处于这种工作环境中,再加上刚入职的年轻医生诊疗经验不足,心理承受压力弱,对其带来的精神压力、职业压力可想而知[2]。而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干预缓解,年轻医生自身也有可能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医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年轻医生临床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随着医学硕士生招生规模的不断增加,提升医学硕士生的职业胜任力已成为当前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了解并掌握医学硕士生的职业压力、心理健康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推进医学硕士生的职业胜任力及医学卫生人才的培养。本研究以我校50名正在实习的医学硕士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职业压力展开分析,并探讨应用巴林特小组行为联合户外运动对改善医学硕士生职业压力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定向医学生职业教育的有效方法提供理论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我校医学硕士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随机抽取我校50名正在实习的医学硕士生。50名医学硕士生中,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2组,各25名。对照组中,男生15名,女生10名,年龄为25~28岁,平均年龄为(26.2±3.0)岁。研究组中,男生14名,女生11名,年龄为25~28岁,平均年龄为(26.1±2.9)岁。两组医学硕士生的性别、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2组实习的医学硕士生均身体健康,无明显的生理或心理疾病;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本次研究。研究过程中无退出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的心理疏导干预:(1)针对性疏导:由心理咨询师每隔半个月左右,轮流利用周末或晚间时间对实习医学硕士生做一次心理疏导,每次疏导时间控制在1~2 h。心理疏导先是在咨询师的慢慢引导下让实习医学硕士生充分倾诉出自己在学习、工作、家庭等方面存在的困惑,遇到的问题与抱怨,然后咨询师予以针对性、个体化的干預疏导,使医学硕士生的紧张、焦虑、失眠等症状得到改善。(2)音乐干预:在心理咨询师定期对实习医学硕士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指导其通过音乐干预的方法来缓解心理压力。医学硕士生在实习工作完毕的休息时间,到安静的环境下,取端坐姿、深呼吸、闭目,播放一些比较安静的音乐,或者是医学硕士生能产生共鸣、喜欢的音乐,以缓解医学硕士生的心理障碍。(3)冥想:实习医学硕士生若有空闲时间,咨询师也可指导其定期进行冥想,前期可以是短暂的5min、10min,后期逐渐增至0.5h、1h,以放松神经,舒缓心理压力[3]。

1.2.2 研究组

在常规心理疏导基础上实施巴林特小组行为联合户外运动干预。

(1)巴林特小组行为:首先,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各科病人病情特点,心理咨询师指导实习医学硕士生通过角色模拟、情景再现等方式,创设医患关系情境。重点创设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存在诊疗冲突的情境,如医护关系冲突、医患关系冲突、医生与患者家属关系冲突等,使硕士生既能身临实境,在情境中激发出真实的感受,又能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反思自己在诊疗工作中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是否合理、科学。其次,在巴林特小组行为引导下,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交流、沟通,充分发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分享他人的思维模式与心理感受,在交流之中对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进行总结分析,并在心理咨询师引导下充分掌握将消及行为及时转变为积极行为的训练方法[4]。再次,引导实习医学硕士生在出现冲突事件后,如何采取有效的积极行为和方法去处理解决,反复练习,不断分析总结,务求寻找出多个积极、有效、合理的处理方法,以便医学硕士生在实习工作中遇到矛盾冲突、诊疗难题时能得到合理、和谐的解决。

(2)户外运动:结合实习医学硕士生的实习工作情况考虑,户外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不宜过远,每次的运动时间控制在30~40min以内,每次运动时心率保持在每分钟130~150次左右为最佳,每周坚持运动3~5次即可。实施户外运动干预前,先发放户外健康手册讲解户外运动的好处及主要方法,指导正确的运动方式,提高医学硕士生的积极性与配合度。户外运动以跑步、登山、单车、快走、羽毛球、篮球、健身操等为主,要符合硕士生的身体特点,运动地点在医院附近,以免耗费实习医学硕士生太多业余时间。每月还可组织一到两次的野炊、短途旅游、露营、游泳等,以缓解硕士生工作压力,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团队协作性[5]。

1.3 评价指标

采用工作疲溃感量表(MBI)、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焦虑量表(FS-14)[6]对实习医学硕士生的职业压力进行评估。每隔3月评估一次,取一整年评估的平均值进行分析比较。MRI量表由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情绪耗竭3个维度共16个条目所构成,去个性化与情绪耗竭评分越高,反映个人成就感评分就越低,表明实习医学硕士生的工作疲溃感越高;CD-RISC量表由乐观、自强、坚韧3个维度共25个条目所构成,每个条目均采用0~4分评级法,评分越高代表实习医学硕士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越佳;FS-14量表共有14个条目,得分越高表示学生的焦虑状态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医学硕士生实习工作疲溃感、心理弹性水平、焦虑状态等指标所涉及数据均属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应用(mean±SD)描述,t值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实习医学硕士生的工作疲溃感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硕士生的去个性化与情绪耗竭评分显著更低,而个人成就感评分明显更高,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实习医学硕士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硕士生的心理弹性量表各维度评分明显更高,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实习医学硕士生的焦虑状态比较

研究组硕士生的内外在焦虑状态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更低,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及广大人民对医疗服务质量需求的日益提高,医生所承担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实习医学硕士生作为医生队伍的后备力量,不仅面临当前的学习压力,更要面对今后的就业压力,双重压力所引发的焦虑情绪越来越突出[7],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实习医学硕士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在正式进入岗位之前同时面临来自学业、就业的双重压力,他们既是医学院学生,同时也是医院的非在编职工,因此多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一些实习医学硕士生因无法适应工作环境和角色转换而出现心理压力,并最终发展为焦虑状况,对待学习和工作变得消极被动[8]。对医学硕士生的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价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因为医学硕士生的职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影响医学生的最终职业选择、工作态度及未来就业,还对今后医疗机构的人才储备有重要的决定作用[9]。

目前,我国医务人员职业压力水平处于较高水平,并受到广泛关注,其发生原因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一种高应激工作氛围中,个人成就感难以体现;医患冲突频繁,其关系紧张,不同工作经验及教育程度的医务人员工作范围相同,难以肯定个人价值,个人成就感较低;科室内医龄短、年龄小医务人员多,工作经验缺乏,每月夜班较多,极易引发其职业倦怠;高节奏、高强度、高风险工作,患者病情危急、变化较快,环境嘈杂,去人格化水平常达较高水平;社会经济、医院体质的改革,医务人员经济、社会地位降低,工作积极性下降,职业压力增加;患者医学知识愈加丰富,维权意识加强,工作量不断增加,进一步增加医务人员的职业压力[10-11]。

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医疗机构医生出现抑郁、焦虑、偏执、人际关系等心理问题的概率已超过15%[9],而如何有效缓解医疗机构医生的心理疾病,降低职业压力,是目前医疗机构医生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加强医疗机构医学硕士生的心理疏导干预很有必要。在对照组中心理咨询师对实习医学硕士生进行了心理疏导干预,我们发现,心理疏导对改善实习医学硕士生的不良心理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实习医学硕士生所面临职业压力的缓解效果并不太理想。研究组中,在传统的心理疏导干预的基础上,对实习医学硕士生给予巴林特小组行为联合户外运动干预。巴林特小组行为是通过改变不正确、消极行为来减轻精神痛苦与心理压力的一种干预方法,不仅可以用来治疗心理疾患,对缓解医学硕士生的职业压力也有显著效果。而适当的户外运动,能通过增强肌体清除自由基活动,提高躯体功能的方式减轻医学硕士生因工作带来的体力与脑力疲乏,从而舒缓压力。

综上所述,对实习的医学硕士生予以巴林特小组行为联合户外运动干预,可有效改善职业疲溃感,缓解焦躁症状,提高心理弹性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琪.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与实践[J].教科文汇,2007(3):42.

[2]唐妮娜,孙乐栋,梁文丽,等.临床医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与专业认同相关性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3):400-403.

[3]李清富,闰亚倩,刘晨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5):224-225.

[4]梅松丽,张莹,胡远超.以问题为中心结合巴林特小组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2):62-63.

[5]郭健.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影响因素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3):140-142.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05-209.

[7]于冰琰,陈晶,黄平,等.359名医学硕士生的心理亚健康状况及焦虑抑郁情绪调查[J].中国校医,2010,24(3):205-207.

[8]夏欧东,梁文丽,梅奕洁,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职业胜任力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4:119-121.

[9]张美艳,黄祖辉,陈佳雅.新医疗环境下广东省医学生职业理想的影响因素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7,30(5):80-82.

[10]苏红,陈俊国.医学硕士研究生职业心理素质测量工具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與实践,2017,23(9):1108-1112.

[11]苏丽萍,孙铮.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自我评价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0: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