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再重组

关于电信重组的种种传言在2007年就不曾停止,层出不穷的版本和虚惊不断的情节不仅一直折磨着媒体和行业分析师们那脆弱但毫不麻木的神经,也一次次地拨弄着资本市场上的风生水起。

无论是运营商在业务、人事上的细小调整,还是信产部、国资委等政府相关部门例行公事,抑或是权威人士讲话中的只言片语,总之,任何经意或者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蛛丝马迹都会被敏感的媒体拿来当作是重组的信号。

其实,这一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传言不仅涉及了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三家巨无霸的上市公司、两个奥运赞助商,而且还与超过5亿的手机用户和超过3亿的固网用户的利益息息相关。

进入2008年2月,电信行业重组的传言再次占据大量的媒体版面和分析报告,虽然太多的问号组成的新闻和模糊文字做出的预测略欠说服力,因为大多数消息都没有可靠确切或者能够透露的消息源,但有一点是空前的,那就是这一次来自各方的“小道消息”惊人的一致。

无论传言如何,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逐渐失衡的电信市场竞争格局和各运营商之间逐渐拉大的业绩鸿沟,使电信重组变得必要和紧迫。而流传的“六合三”重组方案能否改变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现有格局,不少人持怀疑观点。

重组方案为“六合三”?

此番传言的起点始于媒体从几方“权威人士”处得到的“小道消息”,但细节众多似乎相当有说服力。之后推波助澜的几大著名国际投行,包括瑞信、美林证券、高盛等在内的“投资报告”,其中他们争先披露中国电信业重组格局基本确定并将于近期启动的消息。

而各方的重组方案统一为“六合三”的版本:分拆中国联通(600050.SH)的GSM网和CDMA网业务,C网并入中国电信(0728.HK),而G网的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0906.HK)合并,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0941.HK),而中国卫通将并入航天工业总公司并撤出电信市场。

也就是说,重组后,中国电信产业将形成新中国移动、新中国电信和新中国联通三家全业务(同时运营固定网业务和移动无线网业务)电信运营商的市场竞争格局,运营商数量由原来的六家合并成三家。

更有人称,此方案已经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正式获批。目前仍有悬念的只是几大运营商最高层的去留和新公司的一些细节问题。因为虽然经历数次讨论,但是在人事问题上各方分歧仍然很大,但应该近期亦能有最终结果。

目前,主流的传言版本是中国电信现任总经理王晓初进入信息产业部任副部长;网通现任总经理张春江将执掌新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现任董事长常小兵留守联通,待并购网通之后,统帅联通G网和网通合并后的新中国联通;甚至有传言说,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将退休,由某位现任副部长接手。

这不禁让人想起2004年11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一把手”的突然“大对调”,当时的中国移动总经理王晓初调往中国电信成为一把手;中国联通时任董事长王建宙调往中国移动接任总裁一职;中国电信时任副总裁常小兵则到联通接任党组书记和董事长一职。

实际上,各移动运营商的高层互换并不稀奇,甚至频繁,这使得各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关系非常微妙,因为各家对对方可以说了如指掌,彼此毫无秘密可言。

对于重组方案的可能公布时间,更多的预测倾向于今年3月,即全国两会前后,也有部分预测认为有可能要延至2008北京奥运结束之后。而对于重组的步骤,外界猜测首先是向运营商发放全业务牌照,然后是各运营商母公司层面的重组,最后启动上市公司层面的重组。

尽管记者至今无法从各运营商和相关政府部门等处求证重组传闻的可靠性,因为各方对此都保持了一贯的缄默。但记者还是能从各个方面了解到一些蛛丝马迹。

据中国移动的内部人士透露,中国移动已经在2月中上旬召开了有关重组的专门会议,主要内容是讨论“各老板的安置问题”,即人事安排问题。但此次讨论主要涉及总公司层面,分公司可能暂时不动。

该人士还透露,但这次的重要会议“什么都没谈出来”,最后意料之中的“不欢而散”。不过,现在移动内部各种传闻也非常多,“现在没有什么是能肯定的。总之,一切皆有可能。”据说这句广告词最近在移动公司内部十分流行。

“其实大部分员工对重组并不十分关心,特别是分公司层面的,因为无论如何重组,分公司应该还是独立运营的。”

另据一位中国电信方面的内部人士透露,公司已经开始做有关CDMA的经营分析,以及相关人才招聘和培养,一些省级公司甚至已经开始筹备移动事业部。

而可能被拆分的中国联通方面情况更为复杂,据称,C网和G网在设备、人员等方面的分离早已做了准备。

另外,在本次电信重组涉及到的六家公司中,除铁通和卫通外其他均为上市公司,因此资本市场一直都是传言敏感者。

小吴是信产部某直属科研机构的工程师,他总是神秘兮兮地向朋友推荐一只股票——中国联通。“买吧,拿着别动,肯定没错。”小吴说,“从去年年初开始,我们那里很多领导都大量持有中国联通,部里很多人也都满仓中国联通。”

有小道消息说得更玄,说中国联通A股是很多私募基金的重仓对象,而拆分、重组的预期就是其中的缘由所在。“联通拆分是早晚的事,而且重组对联通也肯定是利好。”某私募基金经理对自己的选择信心满满。

事实上,中国联通在A股市场的表现似乎也能成为佐证。仅2007年下半年,中国联通的股价从56元区间,今年1月份最高达到13元多,涨幅超过100%,且一路上扬,远远跑赢大盘。但2月底又迅速跌到10元多。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近期很多电信专家都纷纷受邀到各投资机构给证券分析师“补课”。

但一些投资专家提醒说,股票投资不能盲目听从传言。

重组目标:调整失衡的电信市场竞争格局

在传闻喧嚣之上的是另外两个更为重要的话题:为何要重组?重组会带来什么?而且这似乎也是比那些或真或假的方案更“有意义”。

和前三次电信产业改革一样,此次的电信产业重组仍然是由政府力量所主导。

去年年底,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在2008年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表示要积极推动电信企业全业务经营方案尽快出台以优化市场竞争结构。

在此之前,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也透露,国资委正在积极稳步地推进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和完善董事会的试点工作,通过重组合并和自身机构的优化,深化国有信息通信企业改革,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电信两大主管部门的相继表态,被外界解读为电信重组进入快车道的强烈信号。而促使此次电信重组的很大一个诱因被认为是逐渐失衡的电信市场竞争格局和运营商之间逐渐拉大的业绩鸿沟。

最新的例证来自于今年2月20日,主要的四大运营商公布的2008年1月运营数据。数据显示:移动对固话的替代愈加凸显,不均衡格局使得电信重组变得更加急迫。

今年1月,中国移动(0941.HK)单月净增用户首次突破700万户大关,达到704万户,用户总数达3.76亿户。中国联通今年1月用户数净增142.8万,总用户数为1.64亿户。

而中国电信(0728.HK)本地电话用户净减122万,总用户数减至2.19亿户。中国网通(0906.HK)固网客户也继续流失,总用户降至1.1亿户。实际上,从2007年7月开始,中国网通就出现了本地电话用户数负增长,而且情况逐渐加剧,从最初的7月流失6万户,到12月更是创出单月252.86万户的流失纪录。

中国移动的“一家独大”似乎成为了众矢之的,这种局面不仅监管者不希望看到,行业内其它竞争者更不能容忍。

实际上,中国网通集团总裁张春江和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早已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或明或暗地表达希望政府尽快实施电信重组的愿望。虽然,中国移动的一家独大固然有其运营能力和技术优势方面的原因,但也与“独享”移动替代固网发展趋势的优势不无关系,因为电信和网通都没有移动牌照。中国联通长期在GSM和CDMA的“左右互搏”中,这些都为中国移动的“强者更强”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的观点似乎能够一语道破“天机”,他说即将进行的此次电信重组其主要目标是“实现电信市场的和谐发展”。

更竞争,还是更垄断?

以史为鉴,对于中国电信产业的前几次改革和重组,得失功过多有争议。此次的电信重组方案尚未真正出炉,不同的声音已经隐约可闻。面对传言中的“六合三”重组方案,一些专家也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这个传说的重组方案属实,只能说明制定者是外行人说外行话,对这个行业缺乏最起码的了解,甚至可以说是‘庸医伤人’。”著名电信专家、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所长阚凯力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阚凯力认为电信的重组和转型首先要明确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我认为近期要解决的就是中移动一家独大的问题,而长远来讲是解放先进生产力的问题。”他说。

阚凯力指出了目前盛传的“六合三”电信重组方案三处“硬伤”:首先,目前这个方案根本解决不了一家独大的问题。

“移动现在已经有4亿用户了,中国有几个4亿?”阚凯力说,“市场已经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留给新的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了,就像2001年我反对成立铁通一样,有人说我反对成立铁通是保护电信的垄断,问题的关键是根本就没有市场空间了,成立也没有用。”

阚凯力认为第二个硬伤是目前的方案中联通C网和G网的拆分“根本不可操作”,因为这两网除了无线部分以外,其他所有的设备、网络、基站、机房、支持系统和人员甚至营业厅都是合在一起的。“电信当年的南北拆分现在实践已经证明是错误的,但是仍是可以操作的,而联通C网和G网的拆分就不可操作。”

“第三个硬伤是,联通C网给电信、G网给网通,这个整合困难极大、成本极高。”阚凯力解释说,网通整合小网通进行了5年,现在人数比才是100:1,而且还是同样的、较为熟悉的业务。而网通和联通的G网业务不同、区域不同,人数也更多,难度将更大。“联通主导网通更热闹,40万人,怎么整?!电信就更热闹了,50多万人!”

“所以说,这个方案百害而无一利。”阚凯力毫不避讳的表达了对目前盛传方案的质疑。

和阚凯力不同,在目前这个阶段,各电信分析机构都对传闻中的电信重组方案保持低调态度,主流机构大多不愿表示明确观点,但对分析师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分析师对于目前的整合方案在改变移动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方面都持怀疑态度。

一位不愿以职业身份接受采访的分析师从个人角度对记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重组后移动优势难撼动”。

中国移动的净利润超过其他三家运营商早已不是新闻,中国移动的市值也早已是其他三大运营商市值之和的数倍。中国移动已占据全国手机用户70%、全部电话(固网+移动)用户40%的比例,而且对高端用户保有量超过了40%。

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是“弱弱联合”,而固网与移动网的融合也需要大量时间,除了大量的直接成本,还有企业文化层面的融合成本和风险,毕竟不同公司的待遇、管理模式、思维方式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该分析师认为这些优势后来者很难撼动,未来最可能形成的还是“一大二小”的竞争格局。

至于如何才能真正解决移动一家独大所带来的竞争失衡问题,阚凯力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

“谁大就拆谁。”阚凯力说,“如果近期目标是解决一家独大,这是最简单可行的方法。”

阚凯力建议将中国移动南北拆分、互相进入。“2001年,电信南北拆分、互相进入是错误的,因为市话是具有天然垄断性,但无线移动没有这样问题。”他说,“这样就有两个移动和一个联通,三个移动运营商在市场上竞争,而且联通的规模和半个移动差不多,正好形成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竞争会相对比较势均力敌。”

“如果频率不够分配的话,还可以实现第二套方案:即将联通和移动都南北分拆,然后南移动加北联通、北移动加南联通,这样就形成两家势均力敌的、全国范围的移动运营商,而且也解决联通左手打右手的问题,这种拆分因为按照地域拆分,非常好操作,分公司可以不动,只不过总部做调整和重组。”阚凯力补充说。

谁是赢家?

针对市场的困惑,各个投资银行对于运营商的股价市场预期也各有不同答案。花旗预计,中国联通将成为重组的最大受益者,瑞信则看好网通。国金、高盛的报告几乎都上调了对中国电信评级,法国巴黎银行也认为中国电信将是四家电信运营商中最有前途的。而荷银则押宝中国移动。

重组,让运营商、设备制造商、投资者有了新的期待。对于普通民众,又意味着什么?

“重组后,市场上会出现三家实力相当、全业务电信运营商,竞争合理导致资费会下降,消费者会得到更多的实惠。”电信业资深观察家项立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但也有不少分析师持相左的意见,“如果市场竞争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仍是移动独大,资费下降的空间不大。”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语音业务的空间已经不大了,而且六家运营商变为三家,可能会降低竞争的激烈度。”

(资料)中国电信产业改革与重组大事记

1994年1月,由电子工业部发起的中国吉通成立,主要股东均来自电子工业部系统的大型国企。

1994年3月,国务院要求进一步改革邮电管理体制,邮政总局、电信总局被分别改为单独核算的企业局。

1994年7月,中国联通公司成立,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从此被打破。虽然这种双垄断寡头的竞争使基本电信服务市场效率得到改进,但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并没有形成,因为一直到1998年,中国联通的资产也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营业额业仅为电信的1/112。

1998年3月,政府机构改革,在原电子部和邮电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随后电信业实现了政企分开。

1999年2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电信重组方案。中国电信被拆分重组,其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被剥离出去,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三个公司相继挂牌,而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

1999年4月,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成立。

2000年12月,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至此,中国国内电信市场形成了共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吉通、铁通和中国卫通等7家运营商组成的分层竞争格局,业界称为“七雄确立”。但由于新运营商进入时间较短,市场上垄断力量依然较强。

2002年5月,中国电信南北分拆方案确定,新中国电信集团及中国网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业界称为“南北分治”。至此形成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四大运营商为格局的竞争局面基本确立。

2003年,吉通正式并入中国网通集团。

2004年1月10日,中国卫通与国信寻呼签订协议,联通开始退出寻呼业;

2004年1月29日,铁通公司由铁道部移交国资委,更名为“中国铁通”,作为国有独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运作。

漫游费的市场化破冰——无漫游“外地卡”悄然进京

孙 冰 见习记者 胡雪琴

漫游费还是“老大难”

被称为“五亿人关注”的手机漫游费听证终于在喧嚣多日之后有了最终结果。

2月13日,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最终方案: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主叫上限标准降为每分钟0.6元,被叫上限标准降为每分钟0.4元,占用国内长途不再另行加收通话费(下称“六四方案”)。此标准将于2008年3月1日起执行。确因技术原因不能按期执行的,经批准后可适当后延,但最迟不得超过2008年5月1日。

而目前,我国国内手机漫游费率为预付费业务上限标准为每分钟0.80元,其他上限标准每分钟0.60元。

“‘六四方案’与‘七三方案’(即漫游费听证会时主办方提出的方案二:主叫上限标准降为每分钟0.7元,被叫上限标准为每分钟0.3元)相比,对用户优惠更多”,信产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参与漫游费上限标准方案制定的何霞教授表示,“因为漫游状态下,用户打电话比接电话要多,所以享受的优惠更大。经过测算,新的方案平均降幅为63%。”

但大度咨询副总裁刘兴亮却持相反意见,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漫游状态下,用户可以选择其他方式主叫,但被叫却别无选择。“六四方案”降低主叫话费上限,提高被叫话费上限,实际上是变相涨价。

对于这样的结果,从媒体报道和各大网站所进行的用户调查结果上看,失望是显而易见,因为“取消漫游费”、“实行同网同价”、“解答成本悬疑”等一系列最受关注的问题,仍然无解。

但无论是各执己见的专家学者、博主名嘴,还是手拿花瓶在听证会门口照相、搞“行为艺术”的公益律师郝劲松,都没有对这个“无解”表示出乎意料。难道“漫游费”真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资费标准最大差距为20倍

王小姐是一家服装小店的店主,她会经常把小店的促销信息和到货情况用短信的方式发给自己的“会员”。

“我原来用自己的手机号发,但太贵了,后来我就专门买一个‘短信卡’,20块钱能发3000条。”王小姐向记者介绍着她的“秘密武器”。

王小姐所说的“短信卡”其实来自于河北移动的“外地卡”。而王小姐原来是北京移动的“动感地带”用户,她选择的是50元包1000条短信,虽然这已经是北京移动各品牌中短信最为优惠的了,但显然还是无法和外地卡相比。

“不过,现在不太好买了,而且价格也比以前要贵很多,因为移动公司会有人查。”王小姐说,“前两天我带一个朋友买,都要120元一张了,我买的时候才60元。”

记者来到王小姐购买“短信卡”的位于北京西站附近的一家邮币卡市场,据王小姐说,这里销售的外地卡有很多种类,有发短信特别便宜的,还有打电话特别便宜的和上网特别便宜的。

记者确实发现不少摊位都贴着销售外地卡的字样,得知记者想买“漫游便宜的卡”,一位摊主向记者推荐了几种“商旅卡”,发行地主要是河北、天津、广西、吉林、重庆等地。

这些卡的最大特点就是无漫游,接听和拨打价格都在0.2~0.3元/分钟左右,价格使用费越便宜的卡,卡的售价就要高一些。这个价格甚至要比很多北京本地卡的市话价格还要低。

至于这些外地卡为何如此便宜,摊主解释说这些卡大部分是由一些三、四级县市的运营商发行的,由于要适应当地的消费水平,所以定价标准较低。还有一些是运营商为了开拓农村市场,针对农村市场推出的实行资费优惠政策的低价卡。

据这位销售外地卡的摊主介绍,来买外地卡的主要有三类人:一是大学生,主要购买“短信卡”;二是经常要出差的商务人士,以购买无漫游的“商旅卡”为主;而第三类人群就是喜欢手机上网的年轻人和经常要移动办公的白领。

外地卡在上网费用上的优势要比短信和漫游更大。根据北京移动和北京联通网站提供的资费标准,移动的不限流量GPRS业务的包月使用费是500元,而联通为300元。另外两家都提供5元、20元、100元和200元的四种套餐服务。

而很多外地的GPRS上网包月卡,比如昆明移动,包月费用只要25元。这之间差距竟然可以达到20倍!

记者在很多购物网站、校园BBS上,都发现了大量销售外地卡的信息,以淘宝网为例,记者就发现,有很多卖家几乎能提供全国(指大陆地区,下同)每个省市的手机卡和充值卡。

号称“全中国最便宜”的广西商旅卡,全国无漫游,打接只要0.1元/分钟;号称“真正三无”,即无月租、无最低消费、无漫游费的吉林联通商旅卡,接打0.25/分钟;还有全国接听、拨打均为0.25元/分钟的安徽联通“富通商旅卡”,3元包月不限量互发短信的“广东情侣短信卡”

这些可以说是外地卡中的“明星产品”,在网络上的人气和销售量都很不错。

而在很多大学,也有不少学生做起了手机卡代理的生意,将老家比较便宜的卡拿到北京来卖,据说,做得好的学生一学期能盈利近万元。

除了邮币卡市场的商贩、搞课余创收的大学生和网络上的销售者之外,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甚至已经出现了不少专门在北京销售外地卡的专业公司,但他们大多不针对零售的客户,主要为前面的销售者提供货源或者针对公司、企业等“大客户”服务。

记者还在调查中发现,除了北京,上海、沈阳等资费相对较高的地方,同样成为了外地便宜号的攻占重点。也就是说,只要地区之间价格存在明显差异,就会为外地卡的销售形成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这种跨区销售手机卡的行为并没有违反国家的相关法律和规定,只是会涉及运营商内部的分配,因此运营商会采取一些措施尽量减少这种“串货”情况。

漫游费:“开瓶费”还是“管理费”?

同样都是打电话、发短信,为何使用相同的服务,地处不同地区的用户所缴纳的费用却相差如此之大呢?这是身处北京、上海等资费高地的消费者最搞不清楚的事情。

“北京移动是中国移动的一部分,其他地方的移动既然可以在把价格降得很低仍有盈利空间,这说明北京也可以。”电信专家、计世资讯副总经理郭海涛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但北京是中高端用户的一个集中地,比如移动139的用户,他们对号码有非常强的黏着度,而且对价格并不十分敏感,他们不会因为价格轻易地改变自己的手机号。另外,北京也是跨国公司、政府机构、高科技企业相对集中的一个地方,商务应用比较多,报销型的用户也比较多。因此,有一个更高的利益可能在北京移动面前,为什么我要降价?”

据郭海涛介绍,北京的全球通用户占北京移动用户数量的20%左右,但他们带来的收入却能够占到80%;而神州行、动感地带和大众卡等其他80%的用户,只带来约20%的收入。

“各地漫游资费差距巨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移动服务价格存在虚高,并不是真正的以成本决定价格,而是在以用户能承受的价格作为定价原则。”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那么,漫游费的成本究竟是多少呢?

上海联合律师事务所律师江宪作为五名消费者代表之一参加了此次的手机漫游费听证会。他透露,在漫游费听证会前一天,所有代表们都收到了一份手机漫游费成本的审计报告,其中提到2毛钱一分钟的漫游费,成本是四分八厘五。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阚凯力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也表示过:“漫游费几乎没有成本”,阚教授把漫游费比作是饭店的“开瓶费”。“饭店里的饮料即使与超市完全相同,也要贵很多,因为那是饭店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为了防止消费者把在超市购买的饮料带入饭店,所有的饭店都规定‘谢绝自带酒水’;如果消费者带入,尽管没有成本,也要收取高额的开瓶费。”

但信产部和运营商方面对此也有自己的解释,在听证会之后,信产部和发改委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解释了“同网不同价”的问题:“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水平、用户承受能力和资费水平差异巨大,目前贫困地区手机业务量小、单位成本高,但考虑消费者承受能力,本地通话费水平低于经济发达地区。电信企业利用经济发达地区的利润对贫困地区进行了一定补贴,因此出现了一些低资费的电信产品。”

通信行业资深专家、飞象网CEO项立刚认为,取消漫游话费对于中国来说行不通,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差异很大。譬如,与北京相比,天津欠发达,天津话费比北京要低。按照各自人口数量,天津装机容量为300万,北京装机容量为1000万。如果取消漫游话费,有可能有100万北京人买了天津的卡在北京用。因为用户增多,天津运营商就会涨价,但当地老百姓生活水平却又承受不起升高的话费,这对天津本地人是不公平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天津流失了100万用户的负荷,300万的容量造成浪费;但对北京而言,1000万的负荷量却要承受1100万,这就导致不堪重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漫游费具有管理功能。

如果从监管部门到运营商都认为“同网同价”仍不具备客观条件,那么,由“同网不同价”而导致的手机号的跨区域流动能否从另一种途径间接地实现“同网同价”呢?

大部分专家和业内人士都对手机号“串门”的情况表示“会有积极的作用”,“会对高资费地区形成一些压力”,但是要靠这种力量真正实现“取消漫游费”和“同网同价”似乎不太可能。

据《北京晚报》2月26日报道,北京移动、北京联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都委婉表示,时间太紧了,恐怕这么短时间内,系统难以改造完。

资料

网络笑话:洗澡记

某电信部门的领导回乡访友,在镇里一家招待所住下后,他决定洗个澡。

领导刚来到澡堂门口,就被一名服务生拦住:“先生,您要洗澡的话请先交纳15元的初装费。我们将会为您安装一只喷头。”

领导一愣,惊诧、略怒,但还是交了钱。

领导刚想进去却又被服务生拦住:“先生,对不起,为了便于管理,我们的每只喷头都有编号,请您先交纳10元的选号费,选好的号码只供您一人使用。”

领导错愕,怒增,但也索性交钱选了“8”号。服务生又说:“您选的是个吉利号码,按规定您还得交8元的特别号码附加费。

“见鬼!”领导压了压火,说:“那我改成4号。4号也不是什么吉利号码,总用不着交什么特别号码附加费了吧?”

服务生说:“4号是普通号码,当然不用交特别附加费,但您得交5元的改号费。”

领导无语,正要踱着步往里走,服务生突然又补充说:“对不起,我还得告诉您:由于4号喷头仅供您一人使用,所以不管您是否来洗澡,您每月还要交纳7元5角的月租费;此外您每次洗澡要按每30分钟6元的价格收费;另外,每月交费的时间是20日之前,如果您逾期未交,还要交纳一定的滞纳金;如果您拒不缴纳,将会影响到您的诚信记录”

“够了,够了,我不洗了!”领导忍无可忍,扭头就想走。

服务生轻声问:“您真的不洗了吗?您确定吗?”

领导声色俱厉地说:“对!我永远也不在你们这里洗澡了!”

服务生微笑道:“如果您不再使用4号喷头了,那您还得交9元8角的销号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以后再也不向您收取任何费用了。”

领导大怒,与服务生大吵。经理闻声赶来,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笑着对领导说:“先生,对不起,也许您还不知道,洗澡业在我们这里是垄断经营,还好你没有泡池子,不然还要收您的‘漫游’费呢!”

《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第7期,广告热线010-65363446,发行热线010-65363436,邮发代号2-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