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不如“水到渠成”

【摘 要】“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让许多家长、老师误认为让孩子越早学东西越好,早期教育中的超前教育越演越烈,不顾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把大量知识提前灌输给幼儿,希望让孩子早日成“龙”成“凤”。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盲目攀比等等,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其产生的结果却往往是事与愿违。本文将针对超前教育的现状,简单分析其成因、危害及教育建议。

【关键词】超前教育 原因 危害 早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209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可以理解,可如今家长的早教观念也太“超前”了。襁褓里学倒立,6个月学劈腿、1岁练平衡木、13个月滑冰、两岁读《中庸》……这些例子让人难以想象,这么小的孩子要做这么高难度的事情。“超前教育”现象越演越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这种做法易导致何种严重后果?教师、家长应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早期教育?这些必须是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事出必有因

(一)来自家庭的原因: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刺激着许多家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要求迫切了,有教育投资的心理,也有教育投资的能力,广大家长已不再满怀孩子入园有人看,而是迫切的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这种期盼心理完全理解赞同。只是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许多家长认为让幼小的孩子受良好的教育就是参加各式各样的补习班。拼音、算术、英语、舞蹈、弹琴等等,越多越好,让孩子连玩的时间都没有,违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来自学校的原因:一味迎合家长的口味

一些幼儿园、培训机构就是嗅到了这种商机,幼儿园纷纷开办双语、学前识字、珠心算等教学内容,培训机构更是开设科目繁多的培训内容,思维训练、剑桥英语、学前数学、拼音等等,以此作为招牌吸引生源,目的就是为了迎合家长,实现自己的商业利益。许多家长不懂幼儿教育,认定孩子学得越多越早就越利于日后发展,从而不考虑孩子实际兴趣,盲目跟风,为孩子选择一些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

(三)来自社会的原因:培育富有时代特色的英才

近些年,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社会竞争的加剧对人的整体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也在推动着这种超前教育模式的盛行,高考指挥棒的魔力早已渗透到了幼儿教育的领地。社会要求幼儿教育朝着幼儿全面发展的方向,实现富有时代特色人才,因此部分家长和幼儿园纷纷造就“人才”。让孩子背古诗,三字经,弟子规,默写汉语拼音字母……让幼儿园的孩子过早背起了沉甸甸的书包。

二、有因必有果

后果之一:培植了“既不成熟也不丰满”的“早熟果子”。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卢梭

小鸟的妈妈如果在小鸟还没有长出羽毛的时候,就硬赶着小鸟飞出鸟巢,结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年幼的小鸟掉落在地上,而且可能永远丧失了飞翔的机会。许多家长热衷的“超前教育”就是试图把孩子从小培养成高素质的“尖子”。这种“超前教育”对孩子们只教“学问”,单调的学习使孩子们对“超前教育”感到枯燥无味,其中许多人已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一位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反映说,孩子上幼儿园时,有的家长就让孩子超前学习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算术内容。由于孩子缺乏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必备的生理和心理的基础,加上家长缺少专业方面的素养,就容易造成拼音的发音不准确,握笔的姿势不对等问题,教师“要扳也扳不过来”。进小学后因为学的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孩子容易对课堂教学内容失去新鲜感,因此上课不用心,养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对以后的学习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种树者郭橐驼曾说“种树,要‘顺木其性’,方可长成参天大树。”这是自然之规律。的确,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年之前像儿童的样子。任何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

后果之二:培育了“知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偏才”。

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爱因斯坦

目前,有些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以为人才=聪明(能力)=知识=有出息,于是把向孩子灌输知识当成了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在生活上对其孩子百般呵护,处处包办代替,造成孩子独立性差,懒惰、懦弱、自私等。还有一些家长为了更早的看到成果,不惜忽略孩子能力的积累,而只求快些让孩子接受知识,孩子和成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当父母只注重孩子每天学了几个字、学了多少算术题的时候,他们便忽略了孩子与伙伴玩得是否融洽,在游戏过程中有没有摔倒再爬起来等,而孩子也逐渐会只关心那些大人们为他们安排的任务。少了探索的兴趣,没有这个年龄该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前教育不能只开发孩子某一领域的潜能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能力,我们更应培养孩子初步的生活和交往技能,自信心、独立性、自主感和对生活积极态度的培养熏陶等。

后果之三:培养了“心智不同步”的“怪才”。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每次看到新闻报道学生自伤自残的事件总让我们叹息不已,有的初中生在受到老师或家长批评后,就出走不归;有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因学习上遇到困难或谈恋爱受到挫折,就用极端方式结束自己。是什么让90后00后心理越来越脆弱了?有中学老师提出,是我们的教育太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了,忽略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少大学教授说,现在是让幼儿园和小学的娃娃们学知识,做“学问”,而让大学的教授们来教大学生如何遵守社会公德规范,注意素质培养。一些本该在学前、初等教育中逐步培养的素质,现在却交由高等教育来“补课”,完全倒置了本末。从小进行全面素质的基础教育,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涵养、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劳动观念、集体观念,自理能力、求生能力等,这才是教育的健康正常模式。

三、超前教育≠早期教育

有90%以上的家庭把早期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其实像做游戏、听童话故事、听音乐、在大自然中游玩……看似随意,却包含着很深的教育学原理和很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才是真正的早期教育。比如,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在大自然的游玩中可以自然而然地认识自然事物。动手的游戏促进大脑发育,锻炼手的灵活性。跑动的游戏煅炼身体的平衡能力和灵活性,提高身体素质。游戏还都能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锻炼人的意志、耐心和耐力。听童话也是孩子的一种乐趣,童话融有人类文明、自然知识、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至于搭积木、拼拼图都是既动手又动脑,既培养空间平衡、组织结构能力又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游戏。儿童的玩,就是最好的学习,最好的早期智力开发。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尽可能的不是从书本中,而是从天、地、草、木中获得自己的知识。”把孩子带到蓝天下、森林里、河流边,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引导他们进入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现一点新的东西,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为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泉。

在幼儿园超前教育问题上,有家长的“无奈”,有学校的“不得以”,也有教育体制的“缺陷”,但不管如何,学前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智能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着重培养幼儿行为习惯与生活自理能力,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不管是家长还是幼儿园都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应该通过各种科学、有趣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孩拥有更多童真与童趣,让他们可以更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周柯《学前教育研究》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

[2]2001年9月起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袁鸿林《我将课堂搬到绮园—我对女儿的早期教育散记》网上下载的电子书;[4]兰海《孩子需要什么》中国妇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