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促进有效师幼互动的策略

摘 要: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存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单独的学习构不成教育,单边的灌输也不能构成教育,教育是一种相互交流的关系。因此,幼儿的学习就要在幼儿和教师之间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只有有效的师幼互动,才能让幼儿和教师在互动中沟通、促进,让课堂教学熠熠生辉,使幼儿健康成长。目前幼儿园师幼互动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构良好有效的师幼互动的策略,希望能对提升师幼互动水平有所参考,在互动中更好地促进师幼一起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师幼互动;策略

马拉古兹说:“教育是由复杂的互动关系所构成的。”离开了互动,教育将无从谈起。新《纲要》上也提出:“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因为任何完美的教育理念,课程价值和活动方案都必须通过师幼互动才能转化为幼儿的发展,体现教育的效果。所以,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存在于幼儿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幼儿发展产生着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

一、师幼互动概述

1.概念

师幼互动,简单地说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具体讲是指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中基于课程内容、操作材料、人际交往而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师幼互动的意义

对幼儿来讲,师幼互动的质量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因为师幼互动在幼儿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早上来园到晚上离园,从入园到毕业,师幼互动的质量影响着幼儿每一天、每一年、每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对教师来说,互动是师幼共同对话、共同合作、共同建构和共同成长的过程。许多幼儿园教师认为,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同样是受益者,因为互动不断刺激和挑战着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不断触发思考,得到成长。

“师幼互动”是近几年提出的教育观念,新《纲要》中处处体现着互动的教育观念并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随着《纲要》的颁布,尊重幼儿、热爱幼儿的观念在各幼儿园有了一定的落实,不少积极探索的教师也有意识地通过互动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但是在目前幼儿园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师幼互动还存在许多问题。

二、师幼互动现状及原因分析

师幼互动居于各种人际互动的核心位置,贯穿于幼儿园中教学活动、生活活动等各个场景,那么,我将从以上两个大的层面来谈师幼互动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并对问题逐一分析。

1.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情况

“师幼互动”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则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以下问题:

(1)幼儿的主体地位在师幼互动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无论是在互动的发起环节还是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幼儿的主体作用远远没有得到重视,教师作为发起人的互动比例要远远高于幼儿。如观摩课《洞洞食物大拼盘》。教师把准备好的食物让幼儿观察,只一小会儿,便让讨论观察结果,幼儿观察不够仔细,答案甚少,紧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观看菜谱,幼儿看得非常投入,想想是不是马上就要大展身手了,可是教师却执意按照教材走,要学习律动,幼儿的兴趣已经转移,这次的互动是消极的,收效甚微。迫于时间要求,最后的制作也是草草收场。由此看来,整个活动过程枯燥乏味,教师重教案内容是否上完,轻活动过程,每个环节都敷衍了事,流于形式,师幼互动方式单一,忽视幼儿的反馈和思考,教师随机教育意识和能力薄弱,对突发现象难以应付,陷入“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2)教师不重视环境氛围对互动的影响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良好环境的创造者。在教学时,教师要适当地结合教学需要,给幼儿创造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这对有效互动有很大的帮助。可是一般教师除了在重要的教学活动时,如公开课、评比课、观摩课……注意环境的布置外,其他时候,教师是不愿动手动脑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幼之间的互动。现在大部分幼儿园采取的都是主题教学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如果环境的氛围不够,幼儿的探索欲望也不会很强烈,与教师的互动自然而然就会减少了。

2.生活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情况

生活活动是在教学活动之外,幼儿在幼儿园进行的一些日常活动,如:吃饭、午休等一系列行为,是对幼儿以后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所以,这时的师幼互动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生活活动中师幼之间的互动内容与《纲要》要求相差甚远。

(1)情感互动少

不少教师受幼儿年龄小不懂事,需要教师管教的传统观念影响,习惯于单向向幼儿发出“指令式”“训斥式”等强制性互动要求,并习惯于让幼儿被动接受回应,也影响了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建构。再者是师幼缺乏情感交流和教师长期传统文化的影响,导致生活活动中师幼之间的互动非常少,只是教师一味地指挥和幼儿的执行。教师对积极情感的支持也不够重视,而且也不善于利用情感支持。在师幼互动中,师幼间直接以情感交流为主的有意识互动是非常少的,即使是幼儿也很少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情感层面的互动。情感的交流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只有在教师有时间、心情好时才可能有发展的机会,而在平时是无暇顾及的。更严重的是,在非情感性内容的活动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有限,直接影响了师幼互动的总体效果。

(2)生活照顾多

当今我国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备受父母、长辈宠爱,他们长期生活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与照顾的氛围之中。由于家庭环境原因,多数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而且还养成了一些诸如吞咽困难、偏食、挑食、要父母喂食、饭前便后不主动洗手、入睡时要亲人哄伴等不良习惯(托班更多)。因此,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中,他们有严重的依赖及被动地向教师发起求助式、求慰式等互动,并期盼教师多向其发起帮助式、抚慰式、赞赏式等互动,这必然影响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鉴于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中的师生互动的现状分析,不难看出在互动的内容和表现的形式上出现了几多几少现象。也就是由幼儿发起的下对上的请求、征询、展示、汇报、寻求帮助和告状等较多,具有明显的上行型特点。而平行的、同等水平上的互动,如发表个人见解,与教师共同游戏,主动替教师做事等较少;由教师发起的上对下的要求、提醒、帮助、指导较多,具有明显的下行型特点。而对幼儿的关心、抚慰,平等的交流、征询和让幼儿帮助做事较少;对幼儿生活照顾较多,留给幼儿自理、自立的机会,鼓励、引导他们独立自主较少;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较多,适时灵活地把幼儿的兴趣和意愿转变为教育内容,引领幼儿进行自我建构较少;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互动较多,在生活和游戏中发生的互动较少;教师与幼儿集体发生的互动较多,与小组和个别幼儿发生的互动较少等。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现在的幼儿园班额普遍太大,增加了许多纪律问题,教师每天维持纪律就占去了大量时间,而在教学游戏、生活中常常是顾了这个顾不上那个,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幼儿新奇的发现、探索的迷惑、提出的疑问,也只能以“啊”“是吗”“好”等来回答。幼儿满腔热情得到的常常是教师毫无表情的回应。

幼儿园师幼互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幼儿教育的效果,所以当下探讨如何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每个教育者共同面对的首要任务。

三、建构良好有效师幼互动的策略

师幼互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相互建构。师幼互动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幼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综合前面师幼互动出现的问题和新《纲要》的学习,以自己仅有的幼儿园经验和对其他有关师幼互动材料的阅读,特提出以下有效师幼互动的策略:

1.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环境,建立开放式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教师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取消对幼儿的诸多规定,开发必要的“安全活动”禁区,能够给幼儿自由的活动空间,使之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能够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幼儿个性的社会化发展。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幼儿就能够有较多的实践操作机会,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这样,幼儿就消除了对教师的恐惧心理,他就可以大胆地回答教师的问题,与教师交流。同时,幼儿也有机会表现自己,发挥特长,而且师幼关系也比较融洽。在这种较为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在教师和幼儿都保持愉快心情的情况下,相互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如果始终处于一种强迫、紧张的气氛中,只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根本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幼儿连自己的基本想法都无法表达,那也就根本谈不上所谓的互动。因此,要想进行积极的互动就要积极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宽松的教学环境。那么,怎样才是一个开放式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1)保持幼儿的主体性地位

“师幼互动”虽然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相互交流,在互动中若形成以教师为主、幼儿听从的方式,这样,幼儿容易失去兴趣,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在互动中,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当成幼儿的朋友,走进幼儿的心灵,了解幼儿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能从幼儿的真实需要出发满足他们的需求。兴趣,是一切活动顺利进行的引导线,特别是幼儿的活动,更应该以兴趣为主。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仔细观察幼儿的兴趣点是什么,并及时捕捉,加以引导,再把问题反馈给幼儿。如:一名幼儿带来一条从小河里抓来的小鱼,孩子对小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拿饼干给小鱼吃,并且把它养了起来。可是几天后,小鱼死了。孩子们在难过之余,感到很奇怪:我们喂小鱼东西吃了,为什么它还会死呢?它到底吃什么呢?我及时抓住这次机会,和幼儿一起讨论起了“小鱼吃什么?”的问题。开始,幼儿的答案千奇百怪,并且都认为自己的最正确。这时,我没有及时把正确答案告诉幼儿,而是给幼儿留了一个小问号:到底谁的答案对呢?几天后幼儿纷纷找出了答案,他们自然也知道了:原来各种鱼类都有自己的食物,有吃水中的浮游动植物、吃草、吃蚯蚓甚至吃别的鱼等等。教师在发现了幼儿兴趣后,要帮助幼儿保持兴趣,并且让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教师要时刻起到“支架”的作用,让幼儿在“支架”的支撑下添加新的内容,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保持幼儿的主体性地位是师幼互动的前提。

(2)建立有利于幼儿探索的生活和物质环境

瑞吉欧认为,环境是儿童学习的第三位老师,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互动中获得发展。教师应在幼儿周围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一个缤纷多彩的探索的世界。这就要求教师要勤于动手动脑,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来装扮属于幼儿的空间。为幼儿主动探索学习提供条件,使环境促进幼儿发展,同时让孩子驾驭环境,创造环境,生成新的主题,这种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积极有效的互动。如:在《神秘的海底世界》这个社会活动中,教师把教室装扮得非常像海底世界,到处是海藻、海星和各种各样的鱼,幼儿走进活动室,全都震惊了,都表现出了急于探索的样子,然后教师还安排仅有的两个男教师为售票员和导游,更使幼儿有了贴近生活的真实感受,整个过程幼儿都处于兴奋和积极的状态,和教师的亲密互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活动。由此可见环境氛围对互动的重要性。

2.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幼关系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经常以成人化的思维方式去要求幼儿,即教师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幼儿。在幼儿园要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幼关系,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的师幼关系,教师就不应该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幼儿。陶行知说过:“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这样,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和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做工,谁也不觉得你是先生,你便成了真的先生,这时的教育最能奏效。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树立起“双主体”的思维方式,即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无论一日活动中哪一项,都需要教师用幼儿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环境、用幼儿的心灵去想象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如果教师真正将这些做到实处,教师也就可以理解幼儿的行为、动作及语言。

同样,传统观念中教师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也使幼儿成为被动的接受器,幼儿就是学,教师就是教,师幼关系常常在实际教学中被忽略。瑞吉欧的教学理论中就曾把教学过程比作是教师和儿童在进行乒乓球游戏,教师“必须接住儿童抛过来的球,并以某种形式推挡回给他们,使他们想同我们一起继续游戏,并且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继续游戏,或许还能发展出其他游戏”。所以,在实施新型师幼关系的过程中,应该换一种方式,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孩子,倾听孩子并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再把球推挡回给孩子,这样更能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精神。设计的问题本着启发幼儿思维的原则,引导幼儿多问一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不是?行不行?够不够?”时间一长,幼儿的问题由模糊变为清晰,提问的技能也提高了。如:在刚开展的“恐龙”的主题活动中,幼儿提的问题只限于“恐龙是怎么灭亡的”“恐龙要吃什么”“恐龙的种类”等简单的问题,当然,老师并不是万能的,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不能一下子都回答出来,于是就重新再把问题抛回给孩子,让孩子们自己去找答案,孩子们一听老师要向他们请教,寻找答案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当幼儿感到教师对自己的行为非常重视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为这些重要之事而努力。就这样,在教师和幼儿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极大地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了幼儿的学习潜能。在多次进行互动提问的方式后,幼儿的提问水平就大大增强了。

3.在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共同互动中促进幼儿发展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如果教师扮演某一角色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就会特别高,而且也增强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幼儿心理的角度来讲,他们就接纳了你,并不像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带有的“威胁力”。因为,幼儿需要一个懂得爱护、引导他们的老师,也需要一个懂得保持童心、童趣的老师。在师幼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幼儿能够完全放松,思维异常活跃,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就可以克服教师本身所带有的“威胁力”,教师所说的幼儿也很乐意地去接受和执行。这样做既达到了教育的效果,也增进了师幼之间的交流,这对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十分重要。

家园互动,重要的是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及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教师了解幼儿在家的生活情况,以便及时了解幼儿近期的兴趣点及所需点。但是只是靠入园或离园时的三言两语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真正放开,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幼儿和教师中间,才能真正感受到幼儿的生活情况。如:在“亲子环保秀”的活动中,家长用废旧材料做衣服、帽子等,孩子帮忙,而老师则忙着为每个家庭发放材料,做服装时,大部分幼儿都不敢动手做,家长和教师就分别指导、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做简单的服饰,幼儿便开始动手操作。当幼儿穿上自己制作好的作品时,明显感觉到他们脸上带有一种自豪感。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找到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教师和家长随意讨论着孩子的爱好,在家、园的生活情况。教师把学习计划反馈给家长,以得到家长的支持。这样,在自然欢快的气氛中,教师和家长不但沟通了感情,而且为幼儿创造了一个亲如一家的宽松环境,以便于进一步的师幼互动。教师在进行教育时要有整体的教育观,使儿童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者。综上可知,幼儿只有在家园、师幼的共同互动中才能快速发展。

4.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幼儿应加强“交流”

(1)加强教师与幼儿的对话“交流”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与幼儿交流,而且在课间也应该与幼儿加强沟通。特别强调用表情和身体语言与幼儿进行“交流”,如“微笑”“爱抚”等。积极的表情和身体语言可以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因为教师只有与幼儿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幼儿才能够体会到教师对他的重视,从心理上接受二者之间是平等的主体关系。而且,教师与幼儿对话的过程,也是二者之间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幼儿,幼儿也可以进一步了解教师,且可以促使幼儿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正如伯特兰·罗素所说:“理想的教育系统能够给每个孩子充分发展自己的机会。”教师与幼儿保持经常性的谈话,能够促进二者之间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平等的良好师幼关系。在这种平等的师幼关系的教学环境中,幼儿不在有任何心理上的压力与威胁的情感下表达自己的心声、展示自己的技能,这能够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张博指出:“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对话’,是一种真实的教育。‘对话’的态度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装出来的。如果教师真正地把儿童当作‘对话’的伙伴,或者教师真诚地做儿童‘对话’的伙伴。这样的教师一定是儿童所喜欢、爱戴的教师。即使儿童将来离开了你,他们也会充满怀念之情,你对他们的影响,会在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这种影响是深远的。”

(2)加强教师与幼儿的情感“交流”

与对话“交流”相较,情感“交流”也是促进师幼互动的重要因素。情感“交流”是一种心灵的交汇,人们只有在相互信任、尊重的基础上,才会把自己的想法向对方进行表达,进行相互的交流。幼儿同教师之间更是如此。如果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只是严厉,那幼儿如何敢对教师表达心声,教师也就无法探知幼儿心中所想,那又何谈师幼互动呢?因此,教师应在幼儿碰到困难时,给幼儿以鼓励,让幼儿始终有一种动力:我一定能行!在幼儿体验到成功时,给幼儿以表扬,让幼儿品尝到成功的乐趣。情感的互动可以让幼儿在爱的滋润下养成自尊、自爱、不怕困难、乐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师幼互动应时时都在:游戏、吃饭、睡觉、户外活动……教师要时时关注幼儿。如:在一次课间时,突然下起了春雨,为了让幼儿提高对春雨的兴趣,我便请幼儿去用小手接春雨,看看春雨的颜色,结果,幼儿提出要尝尝春雨的味道,慢慢地,幼儿又喜欢上了听雨点的声音,继而开展《下雨啦》的游戏,然后表演“小雨点”……本来只是很简单的自然现象的观察,幼儿却能生成这么多的活动内容。这就是教师对幼儿特别关注,找到幼儿的所需,始终对幼儿的一切活动保持一种极大的兴趣,让幼儿在活动中始终有一种感觉:老师对我做的一切非常赞赏。因此,教师要经常对幼儿保持一种赏识的态度,让幼儿在被赏识中找到自信,从而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就能从中发现幼儿的所需。

幼儿对教师的关注是非常敏感的,他们会发现教师的细微变化,他们会经常说:“老师,你的头型变了。”“老师,你的鞋子和我妈妈的一样。”幼儿对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观察得非常仔细,说明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他们会使用自己的方法来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今天我穿新衣服了!”或者经常拉住老师的手亲一口。在孩子心中,他们一定十分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哪怕是一个抚摸、一个微笑。老师何不把自己的关注送给每一个幼儿,让他们得到爱的启迪,知道自己备受关爱,以建立自信心。当孩子得到老师的爱后,一定会更加爱老师,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因此,老师应经常蹲下来亲亲、抱抱他们;让幼儿自由拉你的衣服,拍拍你的后背,捂住你的眼睛。这样,幼儿就会在你面前自由表达自己高兴或不高兴的事;发现的问题;找到的答案……当然,幼儿心中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教师自然也会知道,这时就可以针对幼儿所想,制订出自己的计划,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去学习,这样做到“有的放矢”就不难了。

因此,情感交流在师幼互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注意和幼儿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以促进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当然,情感的交流并非一朝一夕、一事一物就能做好,它需要在每日的活动中,教师放下架子,真正走到幼儿中间,关注他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有效的情感互动。

总之,在幼儿园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需要幼儿教师将理论、经验、实践有机结合,并能够转化为实践操作机制。当然,在这种机制转化过程中,需要幼儿教师有一种宽容的心态,即教师能够用幼儿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环境、用幼儿的心灵去想象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理解幼儿的行为、语言及动作,才能很好地去引导幼儿、教育幼儿,教师也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的“伙伴”,才能真正地在幼儿园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

参考文献:

[1]冯克诚,范英,刘以林.教师行为规范:师生关系行为规范[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

[2]尹坚勤.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精选[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伯特兰·罗素.幸福之路:下[M].北京:文华出版社,1998.

[4]张博.教师:儿童“对话”的伙伴[J].幼儿教育,2001(2).

[5]罗鸣.教师与幼儿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J].福建教育与研究:初等教育,1990(3).

[6]姚铮.幼儿园人际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幼儿教育,1994(2).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马山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