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实践探索

编者按: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个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近年来,学校领导和教师们越来越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还存在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没有专人值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说服、训诫的方法处理等情况。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是需要我们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下面三篇文章是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的一些研究成果,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深入探索。

一、现实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后,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都提高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我市早在2000年就制定了《天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发展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组织管理以及实施原则、途径进行了具体规划。教育相关部门面对中小学班主任组织了多批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心理辅导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可喜的发展前景。

但在现实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并不乐观,许多学校并没有将该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主要问题如下。

1.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许多学校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评比与实现达标;学校中也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称“知心姐姐小屋”),但没有专人值班;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宣传不重视实际内容,没为学生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程,没有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德育化倾向。一是认识上存在德育化倾向。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德育的一部分,搞好了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就搞好了。二是在具体操作上有德育化倾向。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处理上,也多采取说服、训诫、讲解或控制等德育方法,其实,心理问题的处理更需要的是尊重、接纳、聆听、真诚交流以及让学生自身领悟的方法。

3.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匮乏。广大一线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指导能力,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更是匮乏。有些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但不知从何帮起,学生也得不到及时的心理辅导。可以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薄弱,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关键因素。

4.忽视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许多学校较为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却关注不够。在我们前期用SCL90对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中,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6.5%,总体阳性症状均分比全国成人常模的阳性症状均分要高。

二、引发的思考

针对现存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建立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较为稳定的师资队伍;其次,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素养;再次,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状况。

在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的课题研究中,我们提出建立小学生心理健康“一体化”教育模式,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1.“一体化”的第一层含义是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而言,要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职前培养是让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职前从课程的设置到教育见习、实习及教育科研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参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职后培养是指在职小学教师通过专业化发展,借助相关的讲座、现场的心理辅导,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一体化”的第二层含义是针对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而言。目前,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班主任和抓德育工作的教师及为数极少的心理辅导员,很难有效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与问题。我们力求探索一条以小学生为主体,小学教育专业准教师和现任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3.“一体化”的第三层含义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要着眼于小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对存在心理问题苗头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小团体心理咨询;对个别有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个别心理辅导。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全体性。

4.“一体化”的第四层含义是针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而言,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一体化”方式。课内是指教师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课外是指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创设校园文化,使小学生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健康成长环境。

三、实践的探索

我们在深入到四所小学,以实验班为基地,将思考转化为行动,进行了实践探索。

1.科学测查,摸清小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状况。 首先,我们选定四所小学3~5年级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同时考虑班级教师的能力和参与研究的热情。然后,各班通过测试确定1~2名有心理异常焦虑倾向的学生,结合班主任的意见,确定为个案。我们选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学生进行测试。同时,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对教师实施了心理健康的测查,经结果分析,所带实验班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均良好。

2.组建队伍,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我们从天津师大初等教育学院挑选出较为优秀的30名大三和大四学生,作为课题组研究成员,将四所小学实验班教师吸纳为课题组成员,每个实验班的教师和两名大学生共同组成小课题研究组,承担本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共组建了15个联合小组。每个实验校又指派一位课题指导教师(均是大学承担课题的教师),各实验校课题组长由主管校长或主抓德育的校长、主任负责,这样一支由职前准教师和职后教师、大学指导教师、小学学校领导共同组成的课题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

3.培训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为了提高师资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确保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我们的做法是集体培训、学习交流、自学自省。

对于职前准教师,除学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要求他们选修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如“什么是行动研究”、“解读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如何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如何设计心理活动课”、“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等,侧重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在职教师则侧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培训,督促他们勤于动笔,将自己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总结出来。

学习交流包括校内交流和校际交流。前者是以实验校为单位,课题组每两至三周组织一次集体学习,探讨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共同讨论解决。后者是各实验校的课题负责人开定期的例会,交流各校进展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商讨解决方案。

行动研究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反思。无论是集体培训、小组学习交流和自学环节,我们都强调对过程进行反思,明确哪些行动是可行的、有效的,教师自身和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哪些发展等,并将自己的反思记录下来与课题组其他成员交流。

4.选定突破口,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各实验校在总课题组方案指导下,根据前期调查统计结果,结合本校实际确定子课题研究方向,作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包括“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研究”、“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小学生情绪调节的研究”、“寄宿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在实验班中,结合本班的主要问题确定突破口,学期初有行动计划,期末进行总结交流。

5.确定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辅导与个案研究。团体辅导主要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共性问题,将自我意识辅导、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生活辅导、学习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要内容。各实验校每学期安排6~8次心理活动课程,各实验班结合辅导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心理活动课主题,力求形式多样,成效明显。对于存在突出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准教师与实验班老师在与学生家长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干预指导。

6.深入班中,“知心姐姐”成为小学生的心灵沟通者。考虑到有些小学生与在职教师坦诚交流存在困难和障碍,我们由准教师们(大学生)以“知心姐姐”的身份每周用半天时间深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活动、玩耍;“知心姐姐”还通过打电话、发邮件或网上交谈、通信等方式与小学生进行交流。

7.营造氛围,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学校内部各种因素以及家庭、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采取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与家庭结合的“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课内”即学科“心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活动状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发展良好个性。师大二附小把“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子课题,课堂教学中突出互动、合作、分层、反馈、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的研究,并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初步形成了“启智、怡人、益教”的教学模式。

“课外”是指通过课外活动设计、物理环境布置和人文环境营造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如和平区中心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队活动和家长学校,注重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友谊路小学通过课外书法教育和汉文化教育陶冶小学生的性情。

四、成效的显现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的设想逐步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可以说初见成效。

第一,通过课题研究,在实验校培养起一支具有一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骨干队伍。许多教师用已经掌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积极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

第二,培养锻炼了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又兼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的准教师队伍,这些大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承担起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能起到缓解该方面师资匮乏的作用。

第三,各实验学校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调动各方力量,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实验前期的状况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准教师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还探索出一些有效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如通过“心语日记”了解学生的心理脉搏,提供学生宣泄心中积郁的渠道;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用制作的“心语赠言卡”,给予心灵的鼓励和支持。

第四,系统开设了心理活动课,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选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主题和方式,使学生感到亲切、解渴。如采取小学生喜欢的绘画方式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模仿“实话实说”节目的形式,“知心姐姐”面对面为孩子们解答心理困惑。。

我们将两年多研究成果,编辑了五个专集,分别为《调查与实践研究集》、《论文与个案集》、《成长反思集》、《心理健康活动课集》、《心灵对白——为小学生解困惑》,这些专集记载了课题研究的过程和课题组成员们的成长历程。当然在课题研究中,受益最大的应该是小学生,他们得到及时的心理指导和帮助,他们在成长变化着,这一切实现了我们课题研究的初衷——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