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须解双重结


  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长9.2%,七月份的同比增长更降到1%,除去2009年(下滑16%)外,这是中国出口自2001年以来增长最差的年份。同时,从采购经理指数(PMI)中的出口订单指标来看,未来几个月中国出口仍不乐观。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服装鞋帽类品牌放弃在中国生产,转向其他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当前低迷的中国出口增长,是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的结果,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全面失去出口竞争力并进入出口低增长时期。
  周期性因素主要是需求疲软。今年以来,欧盟和日本对中国出口的需求不断恶化,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从去年同比增长14.4%下降到今年七月份同比下滑16.2%;而对日本的出口,也从去年同比增长22.5%下滑到今年7月份同比减少1%。由于欧盟债务危机的影响,中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增长也出现了回落。例如,中国对拉丁美洲的出口从去年同比增32.7%下滑到今年上半年同比增15%,对东盟的出口也从同比增23.1%下滑到同比增16.8%。
  结构性因素主要是快速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中国劳动力密集型的出口产品会逐渐失去竞争力,在未来几年将面临很大挑战。1991年中国还是一个低收入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30美元,20年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11年达到5415美元。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中国劳动力工资在20年里上涨了15倍不止。不过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在2008年以前维持下降趋势,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仍具有较大出口竞争力。
  但2008年后,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单位劳动成本开始上升,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出口优势逐渐消失。同时,一些低收入的亚洲邻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迅速,显示出相对中国的成本优势。在过去几年,包括越南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其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增速就超过中国。这与近期跨国公司在亚洲的产地转移路线一致。不得不承认,中国在这类产品上的竞争优势正在消失,这将是中国出口在未来几年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当前国际经济复苏状况判断,周期性疲软在未来几个月仍将存在。欧盟仍然处于债务危机中,对中国的进口需求仍会很弱,甚至可能进一步恶化。美国近期较弱的经济数据也显示,其复苏似乎存在继续放缓的风险。
  从具体指标看,欧洲27国零售信心指数(中国对欧盟出口的3个月领先指标)显示了中国对欧盟疲软的出口状况会持续,同时美国ISM工业指数(中国对美国出口的3个月领先指标)则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大幅下滑。
  不过,由于全球存货水平远远小于2008年危机前,因此即使出口出现下滑,也不应该像2009年全球范围大幅度去存货导致国际贸易冻结那么严重。预计中国出口在今年仍能维持9%左右的增长。
  周期性的疲软,总会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逐渐消失。一旦全球经济复苏,中国出口有望再次实现双位数增长。
  但结构性因素仍将影响中国未来几年的出口增長。为了应对结构性挑战,中国出口商在尽力扩张出口市场,选择向成本较低的中西部转移,并尽力实现向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升级。去年以来,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对新兴市场(包括东盟、拉丁美洲和非洲等)的出口份额不断攀升,同时对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发达市场出口不断减少。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也在上升,其中机械和交通设备的出口,在2011年已占中国出口的47.5%。
  但由于庞大的出口规模以及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中国出口在未来几年很难再度实现超过20%的年增长率。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2011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10.4%;同时,中国人均收入在未来几年仍可能维持两位数增长,这意味着出口商的成本还将进一步上升。因此,中国的出口增长很难长期高于全球出口增速。
  在过去60年,全球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是10.3%,过去十年的年均增长速度是10.7%,在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出口增速可能回归到10%左右的国际平均增速。
  作者为大和资本市场香港有限公司中国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