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居村党组织基础保障情况分析

上海现有建制居委会4154个,居民区党组织4154个;建制村1595个,村党组织1595个。近年来,上海市委高度重视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一定三有”和“三有一化”政策,着力推进保障体系建设,为居村党组织开展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给予大力支持,推动资源和力量下沉到与群众最贴近、联系最密切的居村,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一、着眼“组织有活力”。强化人才队伍保障

基层组织作用发挥得如何,基层各项工作推进得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近年来特别是2014年以来,上海以贯彻落实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6”文件为契机,以居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基层干部队伍,从而提升居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一是实施“班长工程”,加强居村书记队伍建设。我们牢牢抓住2015年全市居村集中换届契机,通过基层选拔一批、社会选优一批、组织选派一批,进一步拓宽来源渠道,选优配强居村党组织书记。换届后,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8.1岁,较上届下降2岁;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7.1岁,较上届下降2.4岁。退休返聘书记占19.6%,较换届前减少18.6%。居村党组织书记中大学本科以上和大专学历分别较换届前增长43%、7.7%,高中、中专和初中及以下学历分别较换届前减少16.4%和44.6%。二是实施“蓄水池工程”,加强居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2008年起,在全市9个郊区县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共选聘1740名大学生村官,本地户籍大学生村官比例达70%,储备了一批有志向、素质好、能力强、与群众有感情的优秀青年,为农村地区输送了新鲜血液和青年人才。各区县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加大居村书记后备人选配备力度,目前全市居民区书记培养人选达3500人,村书记培养人选近800人。三是实施“社区人才工程”,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从2015年起,经过一年多努力,在全市构建了以薪酬体系为核心,以“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运作”为目标的统一规范的社区工作者体系。以居委会成员和各中心人员为主体,全市首批纳入社区工作者2.93万人,平均年龄37岁,8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呈现出学历水平提高、专业水平提高、社会化水平提高、年龄降低“三升一降”的特点。四是实施“末梢工程”,加强居村“三长”队伍建设。各区县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规模适度、素质良好、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居村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楼组长)、妇女小组长队伍,成为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基础力量。各区县将其纳入居村条线干部进行整体规划、统筹管理,给予一定待遇和保障,调动工作积极性。其中居民楼组长工作补贴一般为200元/月左右,村民小组长工作补贴为200-500元/月不等。

二、着眼“干好有发展”。强化激励機制保障

要使基层工作受人尊敬、令人向往,重在提升岗位吸引力和职业荣誉感。针对近年来基层普遍反映居村干部待遇保障水平较低且职业发展空间不大等情况,我们以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为目标,切实落实居村干部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他们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一是确保居村干部有合理待遇。专门制定“事业岗位、事业待遇”政策,来提高居民区书记薪酬水平。2015年共有746名符合“连续任满两届、表现优秀”条件的居民区书记使用事业编制,1879名就业年龄段聘用的居民区书记享受事业待遇,年平均薪酬超过10万元,同比涨幅为36%左右;1116名退休返聘的居民区书记按照“同工同酬”原则提高了津贴,年平均津贴标准达到5.76万元,同比涨幅近30%。同时针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等特点,建立了村干部分类管理、分级保障机制,薪酬待遇也作了相应调整,通过完善收入托底机制,提高远郊地区经济相对薄弱村干部的收入,解决了退休养老等后顾之忧。全市村书记年平均收入为13.4万元,且大部分村书记享受城市养老保险。全市村“两委”干部的基本报酬均已超过当地村民劳均收入4倍多,且都能按时足额兑现。二是拓展居村干部职业发展空间。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面向群众的用人导向,让干得好的基层干部有更多发展空间,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2009年以来全市推广从优秀居村书记(主任)中定向招录街镇公务员的做法,共招录优秀居村干部分别为33人和80人。进一步加大对具有基层工作经验优秀干部的选拔力度,通过公开选拔到街镇科级或科级以上岗位的居民区书记有48人,选拔进入街镇科级以上岗位及乡镇领导班子的村书记有15人。三是注重以政治待遇提升职业荣誉感。把居村书记纳入各级党校主体班次,对全市所有居村书记开展全员培训。推选担任“两代表一委员”的居村书记分别为1566名和681名,同时遴选百名优秀居村书记进行典型宣传,并通过培育优秀书记工作室和居村实训基地,让居村书记干有方向、学有榜样,激发其内在动力。

三、着眼“办事有能力”。强化工作经费保障

坚持财政投入为主、多措并举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政收入增长相协调的基层工作投入保障机制,推进经费保障制度化,确保基层有钱做事、有能力办事。一是落实居村委会日常工作经费。2014年市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居委会工作经费年均不低于10万元,村级组织基本运转经费一般每年高于50万元的基本要求,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目前,居村工作经费均已得到落实保障,一些区县居委会工作经费达到25万元,村级组织基本运转经费超过100万元,有效促进了居村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落实居村党建工作经费。在市管党费中,进一步向基层倾斜,每年向城乡社区下拨的市管党费超过2500万元。积极推进把基层党建经费纳入财政列支项目,95%以上的居民區党建工作经费和党员活动经费列入地方年度财政预算,每年每个居民区平均列支数为18288元,保证了党组织的活动正常、有序开展。三是落实居民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市委组织部结合贯彻落实市委“1+6”文件,于2015年制定下发《居民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管理使用办法》,通过专项经费保障来推动基层自治工作和提升服务群众能力。目前各区县普遍按照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不低于10万元的标准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的下拨催生了一大批自治项目和实事工程,大大增强了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受到基层干部和党员群众的普遍欢迎。

四、着眼“活动有场所”。强化平台阵地保障

这几年,上海按照“便捷服务、便利活动、便于议事”的要求,坚持把阵地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开展工作和居民群众开展活动的有效平台,持续深入地抓整体布局、抓网络建设、抓功能覆盖。一是推进社区党建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全市16个区县、213个街镇全部建立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并向620多幢楼宇、170多个园区、1000多个居民区延伸设立党建工作指导站(点)。按照开放式、集約化、共享性的要求,将社区党建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党在基层社会的党建活动平台、教育培训平台、形象展示平台、资源整合平台和服务群众平台,整合社区党校、青年中心、志愿者服务中心、党代表工作室等功能,为居村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服务和阵地支撑。二是加强居村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为确保居委会办公、活动、服务等用房,在全市统一设置标准规定,通过公建配套、资产划拨、置换购买、改造扩建等方式,来改善居委会基础设施。居委会办公用房以及活动场所超过200平方米以上的有2817个,约占总数的68%。拥有自主产权的1877个,约占总数的45%;租借的1093个,约占总数的26%,无偿提供的1184个,约占总数的29%。按照“三室二点”(办公室、活动室、会议室、健身点、远教播放点)统一要求,全市所有村均已建成标准化场所,90%以上的村级活动场所在200平方米以上,一般都在500-800平方米。所有街镇、居村建设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2万个,成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学习教育的重要平台。三是探索社区便民服务网格化建设。在普遍设立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社区综治中心,以满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对接群众生活需求和兴趣爱好,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杨浦、闵行、嘉定等区以15分钟生活服务圈,在街镇和居民区中间层划分若干网格,探索建立10多个睦邻中心、邻里中心,打造家门口的“百姓会所”,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医疗、文体娱乐、慈善公益、心理咨询、亲子乐园、老人关爱等项目,拓展了基层党组织服务内容和服务半径。

五、着眼“工作有支撑”。强化资源力量保障

基层往往是权力有限,但责任无限。越是到一线,资源和力量的配置就越是捉襟见肘。对此,上海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支撐体系中,坚持统筹谋划,着力形成有效机制,将服务群众的资源和力量向基层一线辐射集聚。—是推动区域化党建向居村延伸。以落实“双报到”“双报告”制度为抓手,持续开展“党员到社区,人人做公益”志愿行动,推动90%以上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以及40多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1.3万多名市区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定点联系居村,平均每个居村有2名代表,较好地开拓了居村工作资源。同时全面推行“大党委制”,86.9%以上居民区党组织通过设立“兼职委员”,吸纳社区民警、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方面党员代表,定期召集协商社区重大事项,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和群众工作水平。二是深化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在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全市组建形成了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居村“两委”班子成员、社区党员、志愿者和驻区单位党员等在内的39.8万人的服务团队,很多来自机关企事业和驻区单位的资源和力量进一步下沉到31672个责任块区。全市居村党组织每年走访居村民家庭达780多万户,共收集建议、问题48万多条,问题处置率为90%,较好解决了居村党组织面对面普遍走访、经常性联系服务群众力量不足、资源不够、办法不多等问题。三是广泛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2007年以来,动员全市中心城区、大口党委、中央在沪企业及所属单位与所有郊区县、90个涉农乡镇、1595个村结对特别是重点帮扶395个经济相对薄弱村,通过援建基础设施、兴办发展项目、公共服务下乡、扶助困难家庭、加强组织共建等,有效提升了村党组织的领导力和发展力。经过历时9年三个轮次的推进,结对帮扶协议资金达5.5亿元,已落实资金5亿元,完成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科教文卫、社会管理等帮扶项目3939个,联系走访农村党员群众10.5万人次,慰问资金6734万元,助学帮困1.78万人次,城乡党组织互动交流5188次,互派干部876人次,开展培训2164人次。四是加大居村减负增能力度。开展“两份清单、一本台账、一个机制”工作,即建立居村委会依法协助行政事务清单和居委会印章使用清单,加快居村委会电子台账建设,实行居村工作事项准入机制。改革以后,居村协助行政事务事项从原来的140多项精简为40多项,印章使用事项也从122项减为22项,使居村干部的精力更多地转到社区治理和联系服务群众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做好城市党建工作,关键在城市基层党组织,也就是要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下—步,我们将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加大保障力度,把居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堡垒,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组织保证和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 陶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