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音乐剧:美式文化奇葩

Broadway,原意为“宽敞的街”,中文译为“百老汇”,含有戏剧总汇之意。百老汇音乐剧是目前世界上最具生命力的戏剧表演。

颠覆传统孕育奇葩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看戏”曾是一种文化特权,为贵族阶层所垄断。但纽约人相信白手起家的“美国梦”,相信阶层不会世世代代永久不变。观众拓展到中下层市民。20世纪初,人们开始在时报广场附近兴建剧场。

第一部现代音乐剧《黑钩子》(The B1ack Crook)的诞生纯属偶然。

1866年夏末的一天,纽约音乐学院剧场突发火灾,千里迢迢来纽约演出的法国芭蕾舞团顿时没了表演场地。情急之下,剧场老板向另一家剧场借用场地。后者当时正上演通俗剧《黑钩子》,档期已经排满。于是两家老板别出心裁地将两个剧组合在一起,重新编写故事情节,创作新的音乐和舞蹈。一个融唱歌和舞蹈于一炉,兼具完整故事情节的表演形式就这样诞生了。

改编后的《黑钩子》获得巨大成功,创纪录地表演了474场。整出戏长达5个半小时,观众依旧看得津津有味。载歌载舞、情节轻松有趣的音乐剧立刻从各种娱乐形式中脱颖而出。

可以说没有纽约,就没有百老汇音乐剧。它是纽约城市文化孕育的一朵奇葩。

历经挑战焕发新生

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美国电影业快速发展,新兴电影院横扫曼哈顿,吞噬了一个又一个传统剧场。当时一些电影评论家纷纷预言百老汇剧场将为电影院所取代。

1943年,音乐剧《俄克拉荷马》在一片唱衰戏剧声中登场。剧中一系列创新直至今天仍被奉为经典:芭蕾、乡村土风舞、踢踏舞、默剧动作完美融合;音乐创作为戏剧内容服务,大胆吸收乡土音乐元素;故事的主角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才子佳人,而是普通农民;服装、道具和舞台背景具有淳朴的乡村平民风格。《俄克拉荷马》推出后好评如潮,连续演出5年零9个星期,共2212场,观众累计450万人次,投资回报率为2500%,开启了百老汇音乐剧的黄金时代。

20世纪初,宫廷剧院是全美国马戏表演的最高殿堂。但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的大萧条给了剧院沉重一击。剧院数度易主,一度关闭,之后变成了电影院。1966年,倪德伦环球娱乐公司买下了剧院产权,将这里变成了百老汇音乐剧的重要阵地。这里上演过《俄克拉何马》《美女与野兽》《西区故事》等24部音乐剧。如今大多数百老汇剧场掌握在三家公司手中:倪德伦公司拥有9家剧场,舒伯特公司拥有17家,朱贾姆辛戏院联盟拥有5家。

商业典范通俗取胜

倪德伦公司总裁罗伯特·倪德伦说:“百老汇音乐剧是商业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戏剧形式,其收入远高于电影。音乐剧《歌剧魅影》收入超过60亿美元,而好莱坞影片《阿凡达》收入只有它的一半。百老汇超级音乐剧《狮子王》《悲惨世界》等在世界各地都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纽约城市广场制作公司总经理丹·佛朗茨所说:“故事和音乐是百老汇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制作之前,将你的故事读给观众听,观众能笑出声来,或者浑身汗毛竖起来,或流出眼泪来,如果你的剧本没有引起这样的反应,你就要停下来。”

美国特色行销世界

事实上,通俗而不庸俗、不断求新求变、尽一切可能满足大众喜好,正是美国文化的基本特征。百老汇音乐剧也具备美国文化的“大熔炉”特点。每一部百老汇音乐剧都有自身特点,每一个故事都有独特的表演和表现形式,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化表演,更没有不可逾越的表演模式。这里有古典意大利歌剧,也有爵士乐和摇滚乐;有芭蕾,也有踢踏舞、迪斯科和各种现代舞;有皮影、木偶、杂技、高跷等舞台表现形式;也综合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创造的现代化舞台艺术效果。

正如美国音乐剧史学者格林所说:“音乐剧是个吸引人的字眼,凭其涤荡心胸的律动节奏、光怪陆离的艺术效果、令人陶醉的戏剧故事,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日用商品,被全世界的人们认同和喜爱。

(摘自《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