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例文、材料一

例文 一、相似性勾联引用 例文一 我的老师片段 记得是在小学时,数学老师十分强调强调计算能力的培养。常常找时间培养我们的珠心算能力,可我当时并不明白其重要性,加上训练又比较枯燥,所以只是一味应付老师。转眼到了初中,数理化都要用到计算,由于过去总算练习过,感觉还能对付,但绝对达不到应付裕如的水平,这时,我想起过去读倒过的一则故事。暗黑的夜晚,先知在巴格达的山路上,让一个商人拾起路边的石子,商人随手拾了几颗装在口袋里,天亮时候才发现拾的都是珠宝,商人这才后悔由于当时看不清楚而没有多拾几颗。我想,我多么像那个糊涂的商人,由于自己幼时的无知,连身边唾手可得的宝贝都随手丢弃了。

评析所谓相似性引用,指的是遇到某些与自己生活中情况相似的情节内容,就勾联引用到文章中来。一来丰富文章的内容,二来也可以借文中事例来更好地揭示文章的中心。上文中这则小故事中的商人,在暗黑的夜晚扔掉了“宝石”;
而作者自己在幼稚贪玩的情况下不愿意进行演算的训练,两者有着很相似的地方。在这里,小作者把自己的计算能力和商人的“宝石”勾联起来,是引用构思的基本触发点。一篇普通的回忆老师的文章,由于增加了这一节内容,很好的表达了自己懊悔的心情,使文章增色不少。

例文二 我理想中的字片段 从上小学识字起,我写的字就很难看,像是一大堆生猛海鲜。父母和老师一直都强调要让我练字,还给我买了许多字帖,请了家教。可我小时后贪玩,一坐在桌前就发楞,一心想着“鸿鹄之将至”。年岁渐长,可字却越写越难看,中考日益临近,学习越发紧张,为了卷面少失分,又只好抽空练字,为此耗费了我不少的宝贵时间。我不由得想起圣经上的一个故事盛夏时节,耶稣基督和圣徒彼德欲过沙漠,出发前做准备时,耶稣让彼德拾起路上一只旧马蹄铁,彼德嫌弯腰麻烦就偷懒不干。后来,耶稣自己拾起来换了18个樱桃。过沙漠时,彼德口渴难耐,却又无水可喝,耶稣就有意一颗一颗望地上丢樱桃,彼德只好一颗一颗地拾起来,一共弯了18次腰。现在,我就是那个可怜的彼德,为了当初的懒惰,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弯下自己的腰来。

评析圣经故事中的圣徒彼德,在应该为过沙漠做准备时,不愿意弯腰拾起一片马蹄铁。“我”小时侯因为贪玩而不愿练习写字,到了后来,彼德不得不弯了18次腰,而“我”同样也不得不为过去的懒惰而付出代价。和上一篇文章一样,小作者敏锐的抓住了相似点,把一个很古老且在基督教世界十分流行的故事为我所用,不但使更好的表达了自己当时的思想,还增添了一丝异域风情。

二、比较性勾联引用 例文三 我心中的鲈鱼片段 美国作家吉姆斯在一条美丽的鲈鱼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爸爸在海中夜钓,当他们钓起一条美丽的鲈鱼时,高兴极了,但当他们发现离鲈鱼休渔期结束还有两个小时时,父亲坚决要求儿子把鲈鱼放回去,尽管他们从未钓起过这么大的鲈鱼,而且周围一个人都没有,他们还是坚持了内心的道德标准,把鱼放回去了。

我心中也有一条鲈鱼,不过却是一条被我偷偷钓回家的鲈鱼。那次,我去超市买东西,发现地上有十几元钱,在当时,看到四周无人,我就把他捡起来了,放进了自己的口袋。虽然这些钱为数不多,但却成了我心头永远的十字架,成了一条道德上的鲈鱼,每当我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吉姆斯的那一条鲈鱼总能出现在我的面前。

评析在这篇文章中,小作者先饶有兴味地引述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父子,他们在没有外来力量监视的情况下,仍能够坚持个人内心的道德标准。作者回忆自己过去犯过的错误,将自己与这对父子进行比较。从而勇敢地找出不足,“教我惭愧,催我自新。”这种比较式的写法,,比纯粹写成“忏悔录”式的大路文章要好。同时,作者用了一个巧妙的修辞方法,将那只鲈鱼作为了一种道德符号,时时闪现。“鲈鱼”也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始终。这样的安排,使得文章内容丰满,结构谨严,达到了“有物有序”的要求。

例文四 心中的明灯片段 又和同学闹了一点别扭,觉得周围的世界都是灰暗的一片,我一直都在想,这些人为什么不能理解我,怎么不能原谅我的小小过失我有一种说不出的迷茫,闲来无聊,翻开一本书,读到一则故事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是挑着一盏灯,旁人觉得不解。他说,我只要给别人照了亮,那么人家就不会撞上他。盲人心中装着一盏温暖的灯,为别人着想就是他心中的明灯。

是啊,一个生活在永恒的黑暗中的人,还是总能够记得为周围的人们献上一片光明。前些天爸爸说起我的一个远房大爷,退休后在老家农村居住,有一天专门买来一棵大树,请木匠制成一架长梯,堂叔伯们都大惑不解偌大年纪,要此何用老人说过去常年在外,家里家外全靠邻居照料,也没少借人家东西,现在我年纪大了,也帮不上什么忙,这一架梯子,大家都可以用,就算是了却一桩心愿吧。听爸爸说完故事后,我在想,大爷的心中不也装着一盏明亮的心灯吗而我现在呢,本来就是自己对不起周围的同学,还怪别人 不“理解”自己,不但没有盲人那种宽广的胸怀,也没有远房大爷的知恩必报的宽厚。那位挑灯夜行的盲人心中有一盏明灯,而我的心中却燃烧着一股伤己害人的“无明业火”,真是令人惭愧不已。

评析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心情“灰暗”,这在中学生中是很常见的事情,现代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也确实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作者引用的这则小故事很“经典”,很有教育意义。小作者用“比较性引用”,为自己树立了一个“道德模范”, 接着又举了一个身边的“大爷”的例子,作为生活中的另一个正面参照。这样,自己那种狭隘的燃烧着“无明业火”的心理状态,与这位装着“一盏心灯”的利人思想加以比较,孰高孰低不言而喻;
就是和的“大爷” “感恩图报”的朴素观念相比,也有很大距离。本文中,作者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这种独到的勾联引用方式是分不开的。

三、感悟性勾联引用 例文五 我的“风花雪月” 片段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散文紫蓝色的梦中提到一种叫做“布袋莲”的水生植物,人们都知道它影响水面环境,但要清除它的时候,它却开出一种紫蓝色的像“梦”一样美丽的花朵,使人不忍下手。但后来布袋莲越长越快,越来越多,霸占了整个水面,再也无法清除它了,只好指望一场台风或者暴雨来解决问题。自从读到这篇文章,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迷人的布袋莲那梦幻般的色彩,其实,我又何尝没有手植过自己的“布袋莲”。前些日子,还珠格格重播,我这个"格格迷"马上又回到了那疯狂的世界,成天幻想着有一连串魔幻般的奇遇不用读书,不用上学,不用考试,事事随心所欲,天天逍遥自在。而且有一个像“优秀共产党员”一样的“皇阿爸”,供我撒娇弄痴。天哪尽管我也早就知道沉迷其中百无一利,但我已无力自拔,就像那美丽的“布袋莲”一样,牢牢地占据了我的心湖。这些“风花雪月”的事,呈现出如此“嚣张”的美丽,也许只有一场真正的“暴风雨”才能清洗干净。。

评析每当我们读过一段文字,经常心有感焉,愤悱欲言,过去基本上是用写读书笔记或者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表达思想。这篇文章中,引用了台湾作家林清玄紫蓝色的梦中有关“布袋莲”的一段描写这是一种美丽的水生植物,开的花有着梦幻般的美丽,但繁殖力极强,稍存不忍之心就让它占领了水面。作者由此有所感悟,觉得自己沉迷于电视不能自拔,也如心中也长满了“布袋莲”,有着嚣张的美丽,占据了整个的心湖。这种反省的文字远远要比直接的“忏悔”语言要有力的多。

例文六 走出心囚片段 余秋雨曾在为自己减刑中写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犯人在监狱中学习外语,进行翻译,到出狱时,带了一部60万字的书稿准备出版。茨威格象棋的故事里也讲到一个犯人利用坐牢的时间练成象棋顶尖高手的经历。他们虽是犯人,却在不自由中找到了自由。我这才悟到,过去我却总相反,总为自己在自由中寻找不自由。过去我常因小事与母亲发生争执,每次都与她斗气,多少天也不理不睬,不过每一次都是母亲先开口和我说话。其实,妈妈应该算是一个能在不自由中去寻找自由的人,而我却相反,却为自己设置了重重的心囚。

再想想平时,不也是这样吗闹别扭的时候,一个“仇人”就是一座监狱;
考砸了的时候,一张考卷就是一座监狱;
挨批评的时候,几句话语也成了监狱。天哪如果我能够和“仇人”学到宽容,从考试中吸取教训,在批评中明白道理,我也就和那位翻译家及象棋高手一样,从不自由中寻找到了自由,也就真正地走出了心囚。

评析中学时代的孩子情绪化明显,总爱无缘无故跟自己过不去,这本来是很常见的事情,本文作者在读完了余秋雨的为自己减刑后,却能够由此感悟到一个很深刻的人生哲理,觉得自己在也和文中的人物一样,是在设置人为的监狱,在自由中寻找不自由。这样,深刻的哲理内涵,就使文章品味上升了一个层次。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由此掌握了一种读书的方法,学会了一种思维的方式。这对于中学生也许更为重要。

总结以上说了三种勾联引用的方法,其实是各有侧重,相互关联的。但无论如何,多读书、读好书,并且能够选择精华为我所用,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也就是说,写作者必须具有丰厚的素材积累,在此基础上训练才谈得上有所得益。当然,在好这些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如果再附以恰当的方法指导,那就能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了。

材料一 1、 三个抄写员 2、 黎锦熙18901978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民国头十年他湖南办报,当时帮他誊写文稿的有三个人。

第一个抄写员沉默寡言,只是老老实实地抄写文稿,错字别字也照抄不误,后来这个人一直默默无闻;
第二个抄写员则非常认真,对每份文稿都进行仔细地检查然后才抄写,遇到错字病句都要改正过来。后来,这个抄写员写了一首歌词,经聂耳谱曲后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他就是田汉;
第三个抄写员则与众不同,他也仔细地看每份文稿,但他只抄与自己意见相符的文稿,对那些意见不同的文稿则随手扔掉,一句话也不抄。后来,这个人建立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就是毛泽东。

2、从设定目标开始 比赛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荣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是转回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荣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荣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荣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而这样走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荣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一个人无论他现在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

3、徐溥投豆 明人徐溥在求学时期,为了不断检点自己的言行,便别出心裁地想了一个妙法。他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每当自己须知了一件坏事,说了一句坏话,想了一个坏念头时,就在一个瓶子里放一粒黑豆,做了好事就在另一个瓶里放一粒黄豆。开始时,黑豆颇多,黄豆寥寥,他便深刻反省;
过了一段,黑豆黄豆已各占一半。他再接再厉,律已更严,久而久之,瓶中黄豆半满,黑豆则屈指可数。徐溥就凭着这种持久约束,不断修炼自我,完善品德,终于成为明朝一代名臣。

4、英雄时代 贝多芬生活的时空,前有康德,后有尼采,左有莫扎特,右有歌德,周边还有左拉和拿破仑、俾斯麦和米拉波,以及丹东那是一个“千山风雨啸青锋”的欧洲大陆,惟其如是,才有了音符的狂飙从他的五线谱上挟势飞腾;
惟其如是,他才得以借用拿破仑的十指,向世界,向冥冥中的命运,奏响了他的英雄交响曲 英雄的时代才会谱出英雄的赞歌。

5、君子之风 半夜,卫灵公跟南子对坐长闲谈,听见王宫外面的马路上,一辆马车远远驰来,从车轮跟路面接触震动发出的声音,可以推断车上坐着一个人。

马车一步一步来到王宫门外,车声稍稍停顿一下又响了起来,现在的声音跟刚才的不同,车上的人显然已经下车。马车走过王宫大门以后,重新又恢复了较为深重的响声,马车的主人又回到了车上。

卫灵公对南子说,车上的人一定是蘧伯玉。第二天一问,果然不错。南子问卫灵公是怎么知道的,卫灵公说,依照规定,坐车的人经过王宫门外要下车步行。当时深更半夜,路上连一个行人也没有,除了蘧伯玉这样的君子,谁还肯守这个规矩 6、拨快10分钟 在美国新奥尔良,有个小孩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慢吞吞的,又喜晚睡晚起。因此,他几乎每天上学都迟到。这让他的父母头痛不已。用心良苦的爸爸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既不是惩罚孩子,也不是采用死板的教育方式,而是把孩子床头的闹钟拨快了10分钟。

自从拨快10分钟后,小孩再也没有迟到过。

小孩后来成了全球首富。他就是比尔盖茨。

7、最好的教育 拿破仑希尔的祖父是卡罗莱纳州的马车制造师。老人会清理耕种的土地时,总会中田野的中央留下几株橡树并有这些橡树来制造马车的轮子。年幼的希尔以祖父的举动困惑不已,问“森林中那么多树可以砍伐,为什么偏偏用田野中的橡树做车轮呢”祖父和蔼地笑了笑,说“森林中的树互相遮掩,缺少风吹雨打,容易折断。田中的橡树没有什么可依赖,需要百般挣扎才能和大自然对抗,没有茁壮的身躯就难以存活。用它们做车轮,才可以承受沉重的负荷。” 在自传中,拿破仑希尔表示,那是他一生受到的最好的教育。

8、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 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喝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止喝,唯有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你何不摘梨止喝”许衡道“不是我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道“世道如此乱,管他谁的梨呢”许衡说“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 9、上帝不会给的太多 一个孤独的年轻画家,除了理想,他一无所有。他贫穷,无钱租房,借用一家废弃的车库作为画室。夜里常听到老鼠吱吱的叫声。一天,疲倦的他抬起头,看见在昏暗的灯光下有一双亮晶晶的小眼睛。他没有想方设法去捕杀这只小精灵,磨难已使他具有艺术家悲天悯物的情怀。他与小老鼠互相信任,甚至建立了友谊。不久画家离开堪萨斯城,被介绍到好莱坞去制作一部卡通片。然而他再次失败,穷得身无分文。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在黑暗中苦苦思索,怀疑自己的天赋。突然,他想起了那亮晶晶的小眼睛,灵感就在黑夜里闪现了全世界儿童所喜爱的卡通形象米老鼠就这样诞生了。这位画家就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沃尔特迪斯尼。

上帝给他的并不多,只给他一只老鼠,他抓住了。

10、第三只小板凳 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唯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在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一些。” 11、截成一样长 涑水纪闻是司马光作的笔记,其中有一条记道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之初,营建宫室。管理竹木材料的官员,认为各地运来的竹木长短不齐,不便管理,建议将其裁截整齐。赵匡胤便在他的条陈上批道“你的手指和脚指,难道没有长短的吗为什么不截成一样长呢还是长的让它长,短的让它短好了。” 这一条在别的宋人笔记里也记载,不过批语还多了两句骂人的话“截你爷的头,截你娘的头。” 12、火箭能升高吗 1964年盛夏,一枚中国火箭在准备发射升空。关键时刻,火箭出现了故障,被迫推迟了点火。这时年轻的中尉军官王永志找到设计师,提出“泄出600公斤推进剂,也许就行了。”设计师想,这想法太幼稚了,哪有动力越少,火箭飞得越高的道理于是,断然拒绝了王永志的建议。

后来,王永志向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反映箭体的重量直接影响到射程,泄出一些推进剂,不就等于减轻了箭体的自重么这样一来,火箭不就可以飞得更高吗钱学森认真听取他的建议,当即拍板“我看这个办法行” 不久,大漠一声巨响,中国火箭又一次成功发射。

多年以后,王永志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13、迟延满足实验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
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
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
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14、江珊大难不死 在1998年的大洪水中,湖北省嘉鱼县中堡村6岁的女孩江珊大难不死。她在惊涛骇浪中浸泡了约9个小时,短裤被洪水冲走了,只剩下一件上衣,两股间被树枝划出一道道伤痕,硬是紧紧抱住一棵摇摇欲坠的小杨树,直到被武警战士救上船。

江珊平时经常一个人到处“野”,一“野”就是一天。两岁时就开始在塘里玩水,会狗爬、仰泳、踩水。她爱爬树,门前一棵槐树被她爬得滑溜溜的。一到夏天,她便光着脚,打着赤脚,到处捉鱼,掏鸟蛋,抓蝴蝶。一年四季,她的脚没少割伤,身上没少划伤,手没少搓伤,但她不怕,很少像别的孩子哇哇叫痛。

16、喂蒸馏水的孩子 外国一对从事化学研究工作的夫妇,结婚多年喜得一子,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他们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喂蒸馏水,而不喂其他的水。孩子六岁时,因无免疫力,感染病毒而不幸夭折。

17、爱迪生与爱因斯坦 大发明家爱迪生辞退了不称职的助手后,又贴出了招考新雇员的广告,可是前来应试的人又没有一个令他满意。正在这时,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来他家作客了。

“哎,找一个助手真难啊”爱迪生发牢骚说。

“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荣任你的助手呢” “很简单,只要能对我的提问对答如流就行。” “那么,我来试试。”爱因斯坦说。

于是,爱迪生开始口试爱因斯坦“请问,在常温下,白云母的电阻率多少” “电工手册中有现成的答案”爱因斯坦说。

“请问,从纽约到芝加哥有多少英里” “那可以查下铁路指南。” “不锈钢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这个可以查一下金属手册” 爱迪生评说“您虽然对答如流,可惜只能打零分。” 爱因斯坦哈哈大笑说“考官先生,我当不了您的助手,我自动退出。” 熟悉爱因斯坦的人都知道,他是不胜任这类考试的。他自己说过“我从来不记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那些没有载入书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