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与经验启示

一、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背景与目标

2013-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五年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团审议,提出“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等一系列指示要求,成为上海城市基层党建服务创新实践的理论源泉。①平凉路街道是城市老工业区城市更新的典型代表,位于杨浦区西南部,东以杨树浦港为界,与大桥街道相邻;南与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隔江相望;西以大连路为界,与虹口区接壤;北以长阳路为界与江浦街道相毗。辖区面积3.5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数近10.45万人,居民户数3.5万户,来沪人员1.04万人。街道下辖23个居委会。②

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发展,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楼宇中工作的白领以及原有老旧小区的居民聚集在这个有着百年厚重历史的街区。如何完善基层党建服务,回应党员和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如何充分利用杨浦滨江的天然地理优势,做好市民休憩与基层党建服务相结合的高品质公共服务?如何针对多元主体的需求,提升基层党建服务参与度和满意度?这些问题成为平凉路街道党建服务工作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平凉路街道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

平凉路街道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基层导向,组织协调动员各方力量、多种资源,充分运用大调研的工作成果,大力推进滨江“杨树浦”驿站基层党建服务站的建设工作,探索了“解读滨江”“留影滨江”“回首滨江”“微笑滨江”的基层党建服务模块,通过构建“真、情、实、感”四维一体特色基层党建工作模式,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提升了基层党建服务在党员和市民群众当中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1.真实再现,突出党建红色历史意涵

街道四个党建服务站点分别承载不同的特色主题和主要功能,依据“历史感、智慧型、生态性、生活化”的建设理念,把党的文化、党的历史潜移默化地传播出去,让党员群众看到滨江的建设和发展,看到党的建设和发展,于无声处接受党的教育。例如,皇岛路码头轮渡站党建服务站突出红色教育主题,站内设置的“回首滨江——红色故事体验区”,通过沙雕版画、透明触控和语音播报相结合,展现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等在此地送别友人,由此踏上追寻革命真理道路的红色故事,将历史的真实情景再现,突出了基层党建站点珍贵的红色历史内涵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2.情景党课,创新党建沉浸体验教育

根据杨浦区委组织部工作要求,平凉社区党建创新项目将情景党课与誓词教育、精品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利用滨江新建成的杨树浦3个驿站的党建资源,挖掘滨江红色历史,突出滨江沿线百年工业发展,体现改革开放40年社会变化,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结合平凉地区革命歷史、睦邻家园建设等内容,开展生动的情景式党员教育活动。一是围绕主题“备好课”,挖掘党课“情景”,通过纵览滨江,了解杨浦百年工业的辉煌历程、我党早期工人运动的筚路蓝缕及改革开放至今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二是借力借智“排好课”,众筹党课 “合奏”,以重功能、抓管理、强服务为目标,强化引领性、参与性、互动性的理念来运行党建中心,四面出击打开招募局面,全力组建优秀志愿者队伍。三是互动交流“议好课”,以学促行引“共鸣”,围绕进博会主题,各类基层党组织结合自身工作和业务互动交流,以党建学习促进本职工作,引发行动共鸣,创新实现了基层党建的沉浸式体验教育。

3.紧扣需求,建设党建综合体验服务

通过示范段服务站点建设突出生态绿色环保主题,运用全息背投展示技术,设计全息讲解员,为在站点内休息小坐的游客和居民宣传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讲诉滨江公益故事、公益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游客和居民共同参与公益活动,为打造绿色滨江、生态滨江尽一份力。跑步驿站服务站点倡导健康生活,让居民、游客以及参与跑者驿站活动的人员可以和整个慢跑驿站产生互动。同时,各个服务站点提供母婴室、家庭卫生间、图书阅读、饮用水、医药箱、休息座椅、充电等便民服务。党建服务站不仅仅是服务党员的,游客、居民、园区白领都可以到站点来,了解红色历史故事。同时,街道还将站点的服务项目与居民区、“两新”组织、驻区单位深度融合,如举办迎新健步、大型青年交友联谊、歌颂十九大朗诵会、“癌”憎分明,健康论坛、职业招聘会等,把滨江党建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职能落到实处。通过设立需求清单、服务清单、项目清单,落实“双向认领”工作,以需求为导向,在服务群众中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催生感悟,升华党建服务体验效果

为了体现皇岛路码头轮渡站的特色,站点设计成船舱的模样,用竹木板做成“C”字型界面,使人们走进站点就好像进入当年的船舱。站点内部运用先进智能技术,展示体验区设有杨浦滨江的VR全景景象,市民游客可以通过转动面前的“舵轮”,观看杨浦滨江2.8公里沿岸的美景,还可选择了解其中任意一栋老建筑的“前世今生”;在“留影滨江”体验区,市民游客可生成个人专属明信片,手写留言扫码带走,或当场打印留作纪念;设有“微笑滨江——人脸识别系统”,通过记录游客的面部表情,用大数据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展示游客参观前后的情绪差值,了解游客对滨江党建服务站的满意程度,加深游客和党员对党建服务的参与度和体验效果。

三、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的工作成效

城市结构的变化迫切需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党建可以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内容和路径,并与其形成良性互动关系。②在推进上海市委1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新作为的过程中,为进一步补齐城市精细化治理短板,深化基层党建服务,平凉路街道以提升辖区市民的感受度、获得感为目标,结合街道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基层党员、社区居民、工作白领、外来游客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多措并举推进基层党建服务创新,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基层党建服务功能完善,“四个中心”运转顺畅

自2018年6月20日试运行以来,杨树浦驿站受到了各界的空前重视,各级领导反复视察调研,新闻媒体持续报道,创新模式形成口碑效应,日常调研、参访团队、观光游客数量持续维持在高位,秦皇岛驿站共计接待参观团队115个,总人数2740人次;示范段驿站共计接待团队42个,人数976人次;耐克跑者驿站共计接待团队29个,人数518人。在三个多月时间内,杨树浦驿站接待总人次数达到近4万。这一数字,远远超过全市同类政府管理场所全年接待人数。

四座党建服务站建成后,人气很旺,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为提升游客体验,驿站日常运营时间,由最初设计的每周一至周六的上午10点——下午6点,延长到目前的每周一至周日的上午10点——晚上8点,国定假期按平时时段正常运营,且几乎每天都会提前开门、延后关门。根据数据捕捉与统计,党建中心运营初半个多月,(秦皇岛站点)的总人数进出流量为9626人,也就是单向4813人,进门笑脸1010人,占比21%,出门笑脸4175人,占比86.7%。

2.基本公共服务升级,多元主体参与度得到保障。

2017年,平凉路街道紧紧围绕区委“推进睦邻家园建设”要求,以“友邻·共治”为建设目标,街道各部门、各居委会齐心,辖区单位联手,共同推进了平凉睦邻家园建设。在睦邻家园建设中,街道注重点、线、面结合。“点”即加强2个睦邻中心、3个睦邻点的建设,并形成与党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功能互补、活动互动、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线”即注重睦邻家园外部环境、睦邻小区内部环境及社区人文环境建设,为睦邻家园建设营造良好氛围。“面”即是各居民区党组织通过与驻区单位党建联建,拓宽社区共治的渠道,共商共议社区事务,共化共解社区难题,共推共促社区发展。经过一年的努力,街道在原有1个睦邻中心和2个睦邻点的基础上,在霍山路新建面积500平方米的社区第二睦邻中心;在许昌路新建85平方米的社区第三睦邻点。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根据周边居民需求,对睦邻中心和睦邻点的服务内容、功能设置进行不断调整。

3.基层党建项目精彩纷呈,公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街道党建服务中心在社区第一睦邻中心正式挂牌“睦邻党建服务分中心”,促进党建载体与睦邻载体的有机衔接,激发党建服务新活力,5家单位党支部代表以及5名社区党员代表分别认领睦邻中心的各项活动项目,深入推动睦邻大家庭多元化的有效形成,营造“中国梦、睦邻情;小睦邻、大融合”的和谐睦邻大家庭的氛围。党建服务中心每周二中午1小时为睦邻中心的老年人开设“谈古说今中华颂”专题讲座28期,每周二下午在第二睦邻中心组织居民区开展乐活烘焙活动20场,提高党员主动参与、自主服务群众的能力,并为居民提供学习技能、展示技能和互助学习的平台,拓展了社会交往。

四、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经验启示

行政力量可以通过构建党建共同体机制、精英交流机制以及互利共赢机制来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项目化供给。③实践证明,平凉路街道以滨江“杨树浦”驿站项目为抓手的基层党建服务探索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系统性,较好体现了新形势下城市基层党建服务发展的时代特征,把握了城市基层党建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全面加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推进城市社会治理新作为具有重要示范借鉴意义。

1.拓展党建服务内涵,突显党建服务站主题

拓展睦邻党建内涵。针对平凉街道建设工地多、外来建设者的需求及滨江周边企业员工的需求等,协调建设单位、相关委办局以及群团组织的力量共同打造“建设者之家”,使外来建设者感受平凉社区“睦邻大家庭”的温暖;在渔人码头、国际滨江园区等建立滨江党建服务站,以“党建+”为载体,为企业员工及去滨江游玩的群众提供综合服务,感受到睦邻家园的“温度”。

2.做强党建服务品牌,不断挖掘党建服务特色

平凉路街道努力打造睦邻品牌特色,发掘各个睦邻中心的特点,打造“一中心一特色”。第一睦邻中心深化“睦邻党建”特色品牌,做实党组织和党员认领睦邻中心项目,使各活动项目更好运作,服务中心周边职工群众。第二睦邻中心克服场地小的劣势,发揮辐射带动作用,把中心功能拓展到邻近的兰馨广场,打造“中心PLUS广场”的联动模式,让在中心活动的睦邻团队有更多展示、交流的空间,在活动中进一步发掘和培育草根领袖、睦邻达人,发挥他们的特长,凝聚更多的居民。

3.深化党建功能发挥,服务社区、园区与社会

街道以党建服务中心为共建联络平台,开展“三建融合、联动发展”,依托“社区党校”“书记工作室”、组建“党建沙龙”等,为所有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开放式、菜单式、感受式服务。同时,完善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功能,坚持需求导向,着力打造好家门口的党员教育阵地。发挥社区党校的积极作用,邀请街道主要领导作为社区党校主要讲师,并从基层党组织书记中培养讲师人才,确保党课“接地气”的基层宣讲。同时邀请驻区单位的书记,定期来社区党校上党课。2017年共开展社区党课56场,教育基层党员5000余人次。街道在15个居民区完成了党建服务站硬件的规范化建设,因地制宜开设了党课教室、党员阅览、党员活动、党建展示和党员谈心等功能区,将党建服务延伸到党员群众家门口。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举措,做深做细做实为民服务。依托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对各居民区党建服务站的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围绕辖区各类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服务需求,对居民区党建服务站探索实施服务清单管理模式。此外,居民区党建服务站还主动联系辖区“两新”党组织,推动其与居民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开展帮困慰问等服务工作。通过区域化党建联盟,推动结对共建从一对一到一对多、多对多,实现共建能效由点到面的扩大和延伸,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体现了基层党建服务社区、园区与社会的重要功能。

注释:

① 王仁锋:《东风浩荡 党旗如画——上海市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纪实》,《党建》2019年第1期。

②黄意武,李露:《城市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中州学刊》2017年第10期。

③ 张振洋,王哲:《行政化与社会化之间:城市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新尝试——以上海市C街道区域化大党建工作为例》,《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作者潘炜系中共平凉路街道党工委书记 ;作者贺小林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  矫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