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西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yhkj/yhkj201103/yhkj20110308-1-l.jpg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近五年来广西的加工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些地域特色,但也存在着总体规模不大、产品附加值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主体和模式比较单一等问题。文章从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广西加工贸易发展要加快产业承接,不断扩大加工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对策。
  [关键词]加工贸易;对策;广西
  [作者简介]杨晓林,广西大学商学院经济学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 F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23(2011)03-0023-0004
  
  加工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欠发达地区借助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条捷径,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近五年来广西的加工贸易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些自身的地域特色,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从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广西加工贸易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广西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规模不大,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小
  2003至2009年,广西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不大,且增长并不明显,2004年比重为16.86%,此后逐年下降,到2009年仅有9.51%。同时,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非常微弱,仅有约0.1%,增长的速度也非常缓慢,五年来始终维持在0.1%左右,远远低于全国水平,更低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以2007年为例,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占GDP的比重为19%,顺差增量拉动GDP增长近1.3个百分点。广东是我国开展加工贸易最早、加工贸易规模最大的省份,加工贸易对促进广东经济的腾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广东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4034亿美元,而广西仅为9.63 亿美元;同年广西加工贸易占该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0.4%,而广东的这一数值为63.6%。
  (二)产品附加值小,结构亟待升级
  加工贸易增值系数是衡量加工贸易创汇水平的质量指标,也是加工贸易行业升级的一种间接反映,其计算方法如下:增值系数=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从表1来看,广西2003年至2009年加工贸易增值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平均水平在1.4左右,说明广西加工贸易持续处于贸易顺差,经过加工后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还比较低,加工贸易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2003年以来,广西电子产品、机电机械、船舶加工等高技术、高附加值加工产品的出口份额大幅增加,但服装、鞋类、玩具、塑料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的份额总体比例并不高。其中,服装加工出口占总出口的份额为3%~7%,塑料制品约为1%,玻璃及其制品加工约为1%,而且没有增长趋势。广西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也未形成规模,比例极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电子产品的加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进口旧电子产品的零配件进行简单的重新维修、清洗,这部分产业多集中在北海出口加工区,这仍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链上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2010年前三季度,北海出口加工区进区总值为6.15亿美元,出区总值为7.47亿美元,进出口增值系数为1.21,表明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都不高,仍然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以上显示,广西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承接仍有较大的空间。
  (三)地区发展不平衡状况明显
  广西加工贸易的传统集中地在东部、中部,主要分布在桂林、南宁、梧州、玉林、贺州、柳州等地市。2007至2008年,上述地区开展加工贸易的出口额占广西加工贸易总出口额约50%左右。虽然近五年来,得益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沿海城市加工贸易的出口份额上升趋势显著,但总体而言仍有较大提升潜力,崇左、百色、河池、贵港等地所占的份额仍然很低,不足1%。广西加工贸易出口主要市场是香港、越南、美国、新加坡、安哥拉和日本,2010年前三季度上述八个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出口份额占总额的72.97%。此外,由于产业转移转入的企业主要来自广东珠三角地区,来自其他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企业较少,与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份在加工贸易协同发展方面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区域经济的效应没有充分发挥。以上显示,广西加工贸易地区间发展仍不平衡,市场开拓在广度和深度上明显不足。
  (四)主体和模式比较单一
  广西加工贸易经营由国有和外资企业主导,2010年前三季度,广西加工贸易出口额前十名(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63.62%)的企业中,国有企业为3家,独资企业为6家,合资企业为1家,集体和私营企业未形成优势。由此说明广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主要份额握在外资企业手中,相应的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和方向容易受到企业发展目标和战略的牵制;内资加工贸易企业比例和规模偏低,反映出了本地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不足,也不利于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和本地民营经济的壮大。
  从加工贸易模式的选择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规律是从补偿贸易→简单加工装配的劳动密集型工业起步,经过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向重工业领域的资本密集型工业转型,再向一般贸易的知识密集型工业升级的道路。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在付汇方式、货物所有权、经营方式、风险、税收政策和海关监管方式方面都有所不同,由此对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加工经营能力、资金实力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最终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不同。广西经济、文化发展总体比较落后,在国内产业梯度上,属于较次一级,区内各地、各企业发展的状况也不均衡,如果过快进入到进料加工占主导地位的阶段,过度依赖进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模式,不符合当前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广西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
  以上分析表明,广西要充分借助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克服制约因素,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向更宽、更深的范围发展。
  (一)加快产业承接,不断扩大加工规模
  加工贸易对广西经济的带动作用小的根本原因在于加工规模过小。因此,广西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主动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建设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务实开展中越“两廊一圈”合作,以CEPA为契机强化桂港澳合作,以桂台经贸论坛为平台密切桂台合作,主动与东盟、港澳等经贸部门、商协会签订经贸合作协议、建立沟通渠道,有针对性地举办和参加大型经贸活动,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类商品展销会,扶持企业到东盟各国办厂设点。
  当前我国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重点在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区域,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 在维护好对香港、日本、东盟、欧盟、美国等主要传统市场的同时, 广西要重点开拓独联体、东欧、中东、拉美、非洲、南亚等新兴国家市场。通过各种交易会、出口展销会和互联网等形式,广泛推销广西产品,为企业寻找新的贸易合作机会,进一步提高广西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二)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一是借助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应注重深度加工、品牌创建、包装宣传和市场拓展,全面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深度、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如可以开展特色农业与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如特色农产品的订单种植业、水果及浓缩果汁加工等;矿产品的开发及深加工产业,可以发展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开展中药材开发与加工产业,可以合作建设药源基地,发展订单原料种植业,可以贴牌生产中药材,可以开发生产保健药品以及生物制药等。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要逐步摒弃简单加工组装、贴牌生产等低层次的生产方式,创建自主品牌,提高加工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如积极承接东部中上游食品、纺织、服装、电子、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积极发展电力、机械行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