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摘要:对于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经济法基础知识》不仅是必须要学习的课程,同时也是难以充分掌握的课程。而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全面进行学生法律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对中职《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运用问题展开了探讨,以便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D912.29-4
  引言:在中职院校的《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法律知识,并且涉及了公司法律制度、合同法、财产所有权法律制度和破产法等多种法律法规。所以对于学生来讲,往往难以较好的掌握和运用这些法律知识。而案例教学法是利用真实事件进行教学案例的编写,可以通过分析案例进行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继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课程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对该方法在中职《经济法基础知识》中的实践运用问题展开探讨,以便更好的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一、在中职《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应用案例教学法需要完成对实际法律案例的分析,以便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而通过接触较多的案例,学生可以对每个案例的错综复杂的情景进行深入的了解,继而从多个角度进行案例中的问题的思考。所以,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而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使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意见,继而完成对课本知识的创新。因此,由于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讨论的平台,所以能够完成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1]。而在这种教学背景下,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因此可以取得更好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教学案例问题的探索时,学生需要通过搜集信息和交流讨论进行案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还要进行活动的独立决策,并通过运用经济法律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所以,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主动积极的进行经济法律知识的学习,从而独立进行实际案例问题的解决。而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尤其需要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成为社会的基层技术人才[2]。因此,这样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主积极性,还能够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继而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
  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以便通过合作完成对教学案例的分析,继而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因为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沟通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之间需要共同完成同一案例的讨论,学会听取他人意见和进行自身语言的组织[3]。而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将学会相互信任和尊重,继而获得与他人沟通合作的精神。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一)分阶段的开展教学
  在中职《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需要分阶段的开展教学。首先,教师需要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即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案例的选择,以便围绕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同时,在完成案例的选择后,教师需要根据案例内容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以便使学生进行案例的思考。其次,在上课以后,教师需要在讲授经济法基础知识之前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就目前来看,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技术进行案例情境的制造,以便进行案例的真实的再现。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学生则可以做好案例的分析,并且做好准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再者,在学生独立完成案例内容的阅读和分析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案例中有关事实和情况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对案例中涉及的各种经济法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便提出解决案例的方法[4]。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案例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并且通过分析学生的讨论思路进行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从而使学生了解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否科学和正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案例的整体讨论情况进行评价,并且指出学生在分析理论问题上的不足,以便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二)模拟真实的法庭审案
  为了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模拟法庭审案开展《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提供的案例素材进行法庭角色的扮演,并按照正规开庭程序进行案件处理过程的演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扮演审判员、审判长、第三人、原告和被告等角色,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而利用这种方法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测试,并督促学生将课堂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在实践中。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需要掌握的所有经济法基础知识,并且對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培养,并且进行经济法基础知识点的巩固教学,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模拟法院审案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够成为案例标准答案的提供者,以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禁锢[5]。此外,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经济法基础知识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经济法律纠纷,以便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法律知识的运用问题。
  (三)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对于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经济法基础知识主要是为了解决日后工作中可能面对的实际生活问题。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师可以从周围生活和媒体报道中进行案例素材的提取,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案例的制作,以便帮助学生将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较好的结合起来,继而更好的完成经济法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例如,教师在讲授市场管理法律制度中的产品质量法时,可以举例“王某买回一箱啤酒放在家中墙角位置,但是由于其中一瓶啤酒自动爆炸导致王某的儿子受伤,问王某是否可以得到赔偿?”。在分析这一案例时,学生很自然会联想到啤酒都是从商店买来的,但是却是啤酒厂家生产的,所以商店和厂家都应该负责[6]。在此基础上,教师则可以进一步讲解生产者和销售着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需要承担的义务,以便帮助学生将经济法基础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显然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并加深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