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式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摘 要]应用“生理—病理—药物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推理式教学模式,可以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加强学生对基础与临床的整体联系,以及对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各个知识点的整体认识,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条理化,便于学生学习记忆,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临床的整体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力,促使他们自主学习探究更多更深的规律。

[关键词]推理式 教学模式 药理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R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94-02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1)学习者头脑中有与新学习相关的概念或原理以及这些概念或原理的概括程度越高,包容范围越大,就越有利于新的学习;(2)新学习的知识与同化它的相关知识的可分辨程度越高,越有助于新的学习,并避免因混淆而带来的干扰;(3)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巩固程度越高,则越有利于新的学习。推理式教学模式在此原理基础之上形成,根据学生已经习得的知识,通过简单地复习,唤醒学生记忆,然后推理到将要学习的药理学新知识,既增大了新知识的学习难度,又加强了学生对于基础与临床的整体联系,以及对于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各个知识点的整体认识,而不会形成一个个单一繁复的知识点。因此,该模式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和有条理,便于学生学习记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知识理解力,促使他们自主学习探究更多更深的规律。

一、从生理知识向药理学知识的推理

部分药物是通过影响生理过程产生药效的,对于这部分药物的学习,我们按照“生理—药物作用环节—药物临床应用”这个推理模式进行教学。

如在讲到镇痛药的作用机制时,先介绍体内的抗痛系统的内容,其中会提到阿片受体的生理意义,就可以很顺利地推理出阿片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而在掌握了这个基础之后,再引导学生关注阿片受体亚型,一方面强调对μ受体与成瘾性的关系,以便于后续推理出镇痛新的作用特点,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另外,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种类繁多,名称接近,但药理作用有相同有相反,极易混淆、遗忘。讲授的时候应主要以推理的模式进行教学,具体做法如下:先复习生理以及解剖生理中关于传出神经系统分类、突触的结构、主要递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及释放等内容;然后介绍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分布及激动效应。学生掌握了该部分知识后,推理出传出神经药物的分类:按照作用方式分为影响受体和影响递质;按照产生的效应分为拟似药和拮抗药。下面就是重点学习的内容:各类传出药物的药理效应、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内容。首先根据各类药物对受体的选择性作用,让学生根据学习的受体生理效应,推理药物的可能药理作用。在推理过程中适当补充“药物多靶点作用和受体结合的敏感性问题”以及“影响血压的神经体液因素”等知识。由于是学生自己进行推理,所以掌握得会比较牢固,可以使内容更加系统条理化,学生能从生理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生理功能推理药物(拟似药或拮抗药)与受体结合后的药理作用,并且便于学习记忆。

二、从病理知识向药理学知识的推理

部分药物是通过影响病理过程产生药效的,对于这部分药物的学习,我们按照“病理—药物作用环节—药物临床应用”这个推理模式进行教学。如对抗高血压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绞痛药物、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物、抗帕金森病药物等的学习都按照这个模式进行。

比如,对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物的学习,如果学生基础比较差,一定要先复习心脏泵血功能,然后复习心衰时的病理生理知识,主要是:心肌收缩力减弱和心脏负荷增加(前负荷增加、后负荷增加、左室舒张期顺应性减退),结合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交感神经激活和受体信号转导的变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心脏重构)推理出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物的作用环节(加强心肌收缩力、逆转心肌肥厚、降低前后负荷),再介绍抗心功能不全药物的分类(增强心肌收缩力药:强心苷类地高辛等、非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物;受体激动药、磷酸二酯酶Ш抑制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及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药;减负荷药:利尿药、扩血管药以及其他治疗CHF的药物)。在这个基础上介绍各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及临床使用价值就很容易了。而对于β受体阻断药和钙拮抗药在这方面的使用,也可以引导学生推理,分析它们的临床适用情况。这样通过复习—推理—再复习—再推理的反复过程,对抗心功能不全的六类主要药物零碎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有了宏观理解,在进行具体药物分析时就容易进行下去了。

再如抗帕金森病药物,在介绍药物之前先理解帕金森病形成的主要原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与胆碱能神经功能失衡,多巴胺合成减少使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降低,胆碱能神经元活性相对增强,致使锥体外系功能亢进,出现帕金森病人震颤、僵直等表现。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要恢复平衡状态,从理论上补充多巴胺或增强多巴胺受体功能,降低乙酰胆碱的作用达到治疗作用,这正是本章要介绍的两大类药物:拟多巴胺类药和抗胆碱药。

通过“疾病发病机制—治疗机制(药物作用环节)—药物分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系列推理,使整章内容清楚,易学易懂。

三、从药理作用向临床应用的推理

药物的临床应用是学习的重点和要掌握的重点,部分学生常常单独地学习各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那样是很繁重的,应引导学生结合疾病的特点和药物的药理作用推理出临床应用。

比如,地西泮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非常容易对应。抗焦虑作用用于焦虑症;镇静催眠作用用于失眠症、麻醉前给药;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用于中枢性肌强直;抗惊厥、抗癫痫作用用于惊厥、癫痫等。

再比如,关于各类抗高血压的临床应用的问题,由于β受体阻断药能引起支气管的痉挛,所以合并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不宜用β受体阻断药。由于氢氯噻嗪会引起血糖升高,所以合并有糖尿病或痛风者不宜用氢氯噻嗪。由于可乐定有抑制胃肠蠕动和分泌的作用,它有益于溃疡的治疗,所以合并有溃疡病的高血压用可乐定。此外,对扩血管药使用对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及植物神经的反射作用分析,还可以推理出扩血管药物要和β受体阻断药、利尿药合用等。

四、从药物作用向不良反应的推理

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是药理作用的体现,如硝酸甘油引起搏动性头痛就是其扩张血管作用的体现,这些是很容易推理出来的。

有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其作用机制密切相关。如氯丙嗪对大脑的4条多巴胺通路及外周的D1和D2均有阻断作用。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及中脑—皮质通路的DA受体是其抗精神病作用的主要原理,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及下丘脑垂体通路的DA受体则与其不良反应有关。如氯丙嗪阻断的受体种类很多,阻断DA受体(D2>D1)产生抗精神病作用,阻断M-受体引起抗胆碱作用(口干、便秘、排尿困难等),阻断a-受体致体位性低血压、镇静,阻断H1-受体产生镇静作用。这样,明确了氯丙嗪作用的特点,再结合这些受体的功能,就很容易掌握其不良反应了。

再如阿片类麻醉性药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滥用引起成瘾性的学习中,关于戒断症状和药理作用的相反性,既可以引导学生推理而得,又能避免学生进行枯燥地死记硬背,增强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的关系。而药物是影响机体的生理、生化和病理的过程,是用于诊断、预防、治疗疾病的物质。因此,从药物的概念上来说,“生理—病理—药物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推理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过程的使用是合理的。我们的教学实践显示,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理出新的学习知识,可以克服药理学难记、难学、易混淆的问题,使学生从漫无目的的单个记忆转向到抓住关键找出内部联系而乐于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临床的整体思维,教学效果良好。

[ 参 考 文 献 ]

[1] 赖日生,郭斯萍,丁洁.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其意义[J].江西教育,2004,(7):16-17.

[2] 祁小梅.奥苏贝尔认知结构与迁移理论及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5):99-100.

[3] 冯明军.医学教学中揄教学方法的使用探讨[J].大学教育,2012,(4).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