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 要】在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中医院校学生特点,笔者从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针对不同学生专业特点因材施教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实践,显著改进和提高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中医院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923—01

《病理生理学》是衔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1-2],掌握其内容对于今后学习各门临床专业课程至关重要。该门课程主要从临床实际出发,选择联系最为密切的部分作为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中医院校对于从事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基本都开设了该门课程,笔者在河南中医学院工作,先后承担了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等专业等的《病理生理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提高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态度和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体会呈现给大家。

1 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病理生理学》课程属于西医范畴基础课,中医院校设置的学时数较少,一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中医院校学生只需了解该课程就行,从而影响了课程的学习效果。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其原因多认为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不需要像西医一样诊治疾病是建立在对病理标本的检验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强迫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是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观念,比如讲到“健康、疾病和亚健康”该部分内容,我没有回避中医治疗未病的理念,而是首先介绍了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诊治未病的优势,“未病”一词由来已久,源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所谓“未病”,含义大致有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即病防变,三是已病早治。需要强调 “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紊乱状态。我们祖先很早就意识到对疾病应“未雨绸缨、防患未然”的重要。“未病”在西医范畴属于亚健康,病理生理学研究内容也包括与其概念上一致的亚健康,这样就建立了病理生理学与“未病”中医理论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了病理生理学不仅不与中医治疗“未病”的理念背道而驰,与中医治疗未病的思想也并不矛盾,通过病理生理学相关指标的检测,给摸不着看不到的“未病”提供了事实依据,从而帮助中医更好的治疗未病。当讲这些的时候,教室鸦雀无声,学生逐渐改变了不重视的学习态度,对该门课程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

2 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病理生理学》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生物物理学等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授课对象,往往是低年级的学生,而且相当一部分是文科生,对该门课程的一些概念理解能力较差,而且接触临床病例较少,在课堂上如果仅仅讲名词概念和理论,学生普遍感觉抽象,难以理解[3],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形式,在板书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在讲授水及电解质代谢章节的时候,介绍了水和电解质对于机体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后,放了一段脱水和水中毒的教学短片,来告诉学生我们日常接触的水和电解质并非“多多益善”,水及电解质代谢的紊乱可引起机体机能代谢的异常,严重时可导致机体死亡。学生看到这些,都瞪大了眼睛,之后我们在介绍水钠代谢紊乱上,我们又通过一系列动画和案例图片来展示了高渗性脱水和水中毒的区别,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教学资料,学生直观的了解到了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又称高渗性脱水)和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又称水中毒)的区别,通过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明显集中,对知识点变得容易理解掌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针对学生专业特点,激发医学生的责任感

中医院校开设《病理生理学》的专业,种类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这点,在讲课过程中不仅密切联系医学临床实践,而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在该课程的教学重点上做了调整,比如讲到应激章节上,我们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就主要在中医和西医认识的不同角度上对其原理进行了讲解;而对于中医和骨伤专业的学生,我们参考了大量的资料,着重从中医角度介绍应激。比如在介绍心理应激这部分内容,虽然中医学中没有“心理应激”这一概念,但中医藏象及七情学说很早就认识到不良的环境或精神刺激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心理应激理论与中医情志内伤理论在理论框架与对发病原理的认识上存在一致性;从中医角度而言,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脏腑是肝。现代医学家则认为应激理论与中医学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平衡的整体观高度一致,肝主疏泄的功能更是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决定作用。肝在志为怒,负性生活事件是怒致病的始发因素,所以怒致病与心理应激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这样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取得了良好效果,获得了学生的好评。

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很多学生倾向于及早进入医院实习,不重视对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介绍病理生理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比如在本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病理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对休克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休克时微循环衰竭学说,在这个研究基础上,临床上采用结合补液应用血管扩张药,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由此可见,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往往能促进临床医学不断发展,对于医学生来说,学好病理生理学,也是学习临床学科的重要条件。通过这些案例,学生触动很深,增加了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 胡巢凤.病例讨论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3) :240-242

[2] 赵东海,杨淑艳,郑中华.注重课堂互动,提高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3):248-250

[3] 王志红,吕利英.如何提高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医学信息,2007,20(2): 229-231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2008-JKGHAGH-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