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辅助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目的 研究肌电图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辅助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6例带状疱疹患者, 均行肌电图检查, 根据指标异常结果分为A组(指标异常≤1个, 29例)、B组(指标异常2~3个, 27例)和C组(指标异常≥4个, 3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止痛、抗感染、调节免疫功能和抗病毒等常规治疗, 3个月后再次行肌电图检查, 比较检查结果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问卷调查结果。结果 A组患者的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波幅(AMP)、远端潜伏期(DML)均处于正常值, 肌肉的针电极(EMG)表现为正常;B组患者EMG表现为正常, 其中24例患者的MCV、SCV、AMP、DML出现轻度异常现象, 其余3例患者的MCV、SCV、AMP、DML均处于临界状态;C组患者的MCV、SCV、AMP、DML、EMG均异常。A组的MCV、SCV、AMP、DML分别为(57.2±4.6)m/s、(54.8±3.2)m/s、(13.3±4.1)mV、(3.7±0.6)ms, B组分别为(46.1±3.3)m/s、(47.1±2.3)m/s、(6.8±3.9)mV、(4.8±0.1)ms, C组分别为(38.5±3.4)m/s、(36.9±2.4)m/s、(4.4±3.8)mV、(5.8±0.6)ms;三组MCV、SCV、AMP、DML水平组间两两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基本无疼痛感和麻木感, 且无痛苦表情, 日常生活不受影响;B组患者出现轻微的疼痛感和麻木感, 无痛苦表情, 并未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C组患者均出现不能忍受的麻木感或疼痛感, 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为严重, 表情痛苦。结论 应用肌电图辅助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显著, 可为临床用药和预后评估提供科学指导,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肌电图;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辅助诊断;应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5.042

带状疱疹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病, 多发于三叉神经、颈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轻度乏力、低热和神经痛, 其中后遗神经痛的痛感强烈, 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因此采取一种科学有效的诊断方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进行诊断是十分必要[1-3]。本次研究探讨肌电图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辅助诊断中的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9年4月本院接受治疗的86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行肌电图检查, 根据指标异常结果分为A组(指标异常≤1个, 29例)、B组(指标异常2~3个, 27例)和C组(指标异常≥4个, 30例)。A組17例, 女12例;年龄23~49岁, 平均年龄(34.24±4.93)岁;病程3~6 d, 平均病程(4.28±1.17)d。B组男16例, 女11例;年龄26~48岁, 平均年龄(40.57±4.86)岁;病程2~7 d, 平均病程(4.39±1.82)d。C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27~48岁, 平均年龄(37.54±3.52)岁;病程3~7 d, 平均病程(4.48±1.72)d。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患者均出现肢体皮疹, 临床确诊为带状疱疹;②者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4]。

1. 2. 2 排除标准 ①合并糖尿病患者;②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③ 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病变患者;④合并血液疾病患者;⑤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5]。

1. 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取平卧位, 充分暴露检查部位, 使用诱发电位肌电仪对患者进行检测, 检测的项目包括MCV、AMP、SCV、EMG、DML。所有患者的检测部位均为皮疹分布区所对应的神经及其支配的肌肉, 并接受止痛、抗感染、调节免疫功能和抗病毒等常规治疗。3个月后行再次肌电图检查。

1. 4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患者第2次肌电图检查结果, 同时设计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问卷调查表让患者填写,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后遗神经痛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有无疼痛感和有无痛苦表情[6]。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三组患者第2次肌电图诊断结果比较 A组患者的MCV、SCV、AMP、DML均处于正常值, EMG表现为正常;B组患者EMG表现为正常, 其中24例患者的MCV、SCV、AMP、DML出现轻度异常现象, 其余3例患者的MCV、SCV、AMP、DML均处于临界状态;C组患者的MCV、SCV、AMP、DML、EMG均异常。A组的MCV、SCV、AMP、DML分别为(57.2±4.6)m/s、(54.8±3.2)m/s、(13.3±4.1)mV、(3.7±0.6)ms, B组分别为(46.1±3.3)m/s、(47.1±2.3)m/s、(6.8±3.9)mV、(4.8±0.1)ms, C组分别为(38.5±3.4)m/s、(36.9±2.4)m/s、(4.4±3.8)mV、(5.8±0.6)ms;三组MCV、SCV、AMP、DML水平组间两两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三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A组患者基本无疼痛感和麻木感, 且无痛苦表情, 日常生活不受影响;B组患者出现轻微的疼痛感和麻木感, 无痛苦表情, 并未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C组患者均出现不能忍受的麻木感或疼痛感, 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为严重, 表情痛苦。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病, 发病率较高, 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 具有按神经节段分布和单侧发病的特点, 多发于三叉神经、颈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极易并发其他疾病, 如全眼球炎、角膜炎、结膜炎、脑膜炎和内耳功能障碍等[7, 8]。带状疱疹患者在发病前常常会有轻度乏力和低热的症状, 发病区域的皮肤伴随着强烈的灼热感和神经痛, 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麻木感和疼痛感, 即后遗神经痛, 常常在发疹前和发疹时出现, 在皮损完全消退后消失, 少数带状疱疹患者的神经痛可以持续>1个月,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加重了患者的痛苦,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难以治愈, 属于慢性疼痛综合征, 部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会产生自杀倾向。有研究资料显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与神经系统出现损伤具有一定的联系, 原因在于患者的神经系统在遭到病毒的感染或损害后, 人体外周的神经尤其是髓鞘粗神经纤维轴突会突发性的减少或出现胶原化现象[9, 10]。因此, 必须采取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进行诊断, 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肌电图是一种无创的诊断方式, 因其具有操作简单和反复对比的特点, 被广泛应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断中。应用肌电图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优势如下:① 与理疗电刺激神经样治疗的作用相似;②能够观察到感染区域所支配神经受损的程度; ③ 有助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辅助诊断, 诊断效果好;④有助于观察患者的神经恢复[11]。

本次研究中所有的带状疱疹患者均在早期接受肌电图诊断, 按照第1次诊断的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指标异常≤1个, 29例)、B组(指标异常2~3个, 27例)和C组(指标异常≥4个, 30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止痛、抗感染、调节免疫功能和抗病毒等常规治疗, 3个月后, 再对患者行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MCV、SCV、AMP、DML均处于正常值, EMG表现为正常;B组患者EMG表现为正常, 其中24例患者的MCV、SCV、AMP、DML出现轻度异常现象, 其余3例患者的MCV、SCV、AMP、DML均处于临界状态;C组患者的MCV、SCV、AMP、DML、EMG均异常。A组的MCV、SCV、AMP、DML分别为(57.2±4.6)m/s、(54.8±3.2)m/s、(13.3±4.1)mV、(3.7±0.6)ms, B组分别为(46.1±3.3)m/s、(47.1±2.3)m/s、(6.8±3.9)mV、(4.8±0.1)ms, C组分别为(38.5±3.4)m/s、(36.9±2.4)m/s、(4.4±3.8)mV、(5.8±0.6)ms;三組MCV、SCV、AMP、DML水平组间两两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基本无疼痛感和麻木感, 且无痛苦表情, 日常生活不受影响;B组患者出现轻微的疼痛感和麻木感, 无痛苦表情, 并未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C组患者均出现不能忍受的麻木感或疼痛感, 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为严重, 表情痛苦。表明早期的肌电图检查有助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辅助诊断, 为临床用药和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 应用肌电图辅助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显著, 对于临床用药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玉秋, 徐文英, 潘南楠, 等.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医药, 2019, 14(9):1406-1410.

[2] 张志彬, 李思思, 段训新, 等. 血清炎症标志物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关性研究.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9, 48(8):470-472.

[3] 段苡文, 郭书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进展.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9, 18(7):552-556.

[4] 王志旭, 葛朝明, 李瑾. 高压氧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19, 26(1):61-65.

[5] 陈启鑫. 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管理及护理研究进展.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 6(17):24-25.

[6] 李美君, 徐龙生, 黄玥, 等. 肌电图检测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浙江医学, 2018, 40(18):2067-2068, 2074.

[7] 袁利刚, 燕来红. CT引导下神经根射频联合交感神经射频毁损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效果.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17(18):155-156.

[8] 张瑜, 彭生, 刘佩蓉. 知觉痛觉分析仪中不同指标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预测效果的临床研究. 贵州医药, 2019, 43(2):295-296.

[9] 吴为民, 王秀玲, 姜伯彬. 通络益气方配合氯胺酮椎管内阻滞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观察.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9, 17(1):3-4.

[10] 丁艺, 谢菡, 葛卫红. 对比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9, 27(1):57-60.

[11] 朱杰, 谌河琴, 易龙, 等. CT引导下脊神经脉冲射频联合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国社区医师, 2019, 35(20):94-95.

[收稿日期:2019-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