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外贸人才供需错位的现状,提出地方性高校国贸专业应打造立体化的培养体系,以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关键词: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市场需求;控制;反馈与监督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面临严峻挑战

高等学院的核心任务之一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地方性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人数众多,近年来为社会输送了很多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国际经贸人才的供需严重错位。

一方面,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加大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加入WTO和外贸经营权下放激活了外贸行业,许多原来没有经营权的企业也跃跃欲试,使得对人才的需求一下子水涨船高。而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却并不乐观。据《中国就业报》关于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流向调研报道:“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的只有20%。约有50%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原因求职从事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的行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就业形势严峻,而地方性高校与其他重点院校相比也不具有鲜明的特色。这具体表现虽然就业率较高,但大多数学生并非从事外经贸工作。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为导向,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立体化的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与创新,关系到人才培养能否满足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也关系到教育事业能否做到科学发展。我们所设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复杂的大的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目标的实现。其调整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地方性

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提供人才,突出地方性特色。

二、打造国际贸易专业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依据

在打造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时,我们着重强调以下两个方面:

(一)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就业需求。

当今世界信息化、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及其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应以符合时代的要求,以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要使毕业生适应用人单位对国贸专业人才以下方面的要求:第一,思想品德素质要求。切实加强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力度,养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第二,基础能力素质要求。切实加强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努力提高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全球经济一体化,资金、技术、设备、人力等都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就成为学生就业与深造的必备技能。第三,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将专业技能训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扎实掌握国际贸易的技能与知识,熟悉国际经济运行的通行规则和惯例。第四,创新能力素质要求。知识经济时代,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成为竞争的关键,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实力的基础。创造知识的能力,让知识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以及使知识得以不断补充和更新,是提高人力资本竞争力的核心要求。

(二)利用地域优势,突出特色建设。

地方性高校与全国重点大学相比有很多的劣势,因此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要依托本校其他专业的教学优势,使学生的就业渠道得以拓宽。如黑龙江的高校可以设置东北亚区域语种(包括日语、韩语、俄语等)课程修读,以突出地域特色。在此基础上将国际贸易专业细化为国际经济和国际商务两个专业方向,进一步加强分类特色培养,国际经济培养管理型人才,国际商务培养应用型人才。针对不同的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培养适应地方性国贸人才需求要做到的第三点就是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

人才培养是一个立体化的系统工程。 这一体系是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环环相扣的3个步骤为管理保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这里着重谈谈3步骤: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事前计划系统、进行日常教学与管理的事中控制系统、强调质量评估与监控的事后信息反馈与监督系统。

(一)事前计划系统——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内容有课程安排、试验、社会调研、论文写作计划等。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要以及时代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根据国际贸易专业身特点,我们将课程体系结构分为4大模块:

1.基础类模块。包括学校规定的公共课和学院规定的专业必修课。本科教育通过通识教育的方式,以公共基础课为载体,由教育部作具体的规定。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以处理好人的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2.特色类模块。依托学校其他专业的教学优势,使学生多涉及与国际贸易专业有关的知识。如黑龙江大学具有语言教学优势,可使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修读俄语、韩语、日语等语言类课程以及中俄,中韩,中日外贸方面的专题讲座。对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的同学可用双语授课。另外开设东北亚经济合作和东北亚经济地理作为选修课。

3.产品模块。依托产品,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已成为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必须考虑将产品知识逐步引入课程教学。例如引入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比重较大的贸易产品及东北亚地区对外贸易中比重较大的产品的有关知识。开设商品学等课程以供同学们选修。

4.实践类模块。进一步提高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室的利用效率,开展商务谈判实训,可从海关、外贸、银行企业等聘请有多年经验的业务人员做兼职教师,不定期进行专题讲座,促进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理论与实际接轨,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显著特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创新环境,使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迅速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业务操作水平。

(二)事中控制系统——日常教学与管理。

日常教学与管理是实现教学计划的关键,也是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保障环节。日常教学与管理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次级子环节,各种管理制度构成更低层次的各子环节。按顺序可以分为教材审批、教案、讲义、课件等管理、课堂教学、试卷审批、专家听课、师资队伍建设等子环节。

各子环节构成了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且环环相扣,互相影响。

(三)事后信息反馈与监督系统——质量评估与监控。

质量评估与监控是指建立教、管、学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这是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自我检测环节。其中包括常规性评估和专项评估。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评教制度。评教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得评估。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为核心,同时涵盖教学大纲、教案、教材选用、课外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教学环节;评估指标体系以规范课堂教学为主,通过设置“教学改革”、“教学特色”等内容拉动教师教学改革。

2.评管制度。评管是对教学管理的监督。评估内容注重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特色项目等,评估方式由院、校专家组初评、整改建设、校专家组复评的模式进行。

3.评学制度。评学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既包括考试成绩等反映学习效果的内容,又包括自主学习等反映学习状态的内容。同时,学校根据“原则统一、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的原则,坚持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4.专项评估制度。评估内容包括专业设置,学科带头人,专任教师,队伍结构,研究成果,教学计划,实践教学,优势课程,任课教师授课质量,毕业论文水平等,突出建设过程与效果,鼓励和支持专业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把重点放在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加强整改和建设上。

参考文献:

[1]邓小龙.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2]饶华,蔡环宁.构建以产品为依托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4).

[3]冯炜.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模式培养有特色的专业人才[J].吉林教育,2008.(28).

[4]霍爱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三层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企业家天地,2008.(08).

编辑/张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