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血管疾病急救现况分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近几年,在上海市应急办公室关于“加快推动应急管理工作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的总体要求下,为夯实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基础,进一步提升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公众参与水平,提高基层的应急管理水平,宝山区卫计委开展了含有社区急救、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三者有机结合的贯穿急救全流程的区域性连续性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建设工作,今年笔者所在急救中心由区卫计委牵头,对宝山区全区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心血管急救的现况调查,现将调查结果进行如下分析,以期为建设专业、高效、精干、实用的应急队伍和应急平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象为宝山区全区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资料收集。为达到如实填写的目的,问卷均采取无记名形式,此次问卷调查结果不纳入卫生局质控考核指标。

1.2方法 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并结合专家意见,自行设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血管疾病急救现况调查问卷。问卷包括3部分内容:①急救保障梯队调查,其中包括梯队建设、急救演练、急救培训等;②日常工作中的心血管疾病紧急事件发生情况调查,包括就诊患者中心源性猝死发生频率、心血管危重疾病诊治频率、转诊频率等③对心肺复苏设备配备的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解释调查目的及填写方法,当场发放,现场完成后检查回收。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Excel 20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共发放问卷17份,回收有效问卷17份,有效率100%。

2.2急救保障梯队调查

2.2.1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专门的急救保障梯队并定期进行急救演练,且均进行过专门的心血管疾病急救知识培训:内容包括徒手心肺复苏、常见心血管急症的诊断与紧急处理、心电图相关知识培训等,参训率100%。

2.2.2培训频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3~6个月培训一次的占5.9%,每6~12个月培训一次的占82.4%,>12个月培训一次的占11.8%,见图1。

2.2.3受训人员占全体医务人员比率调查 参训人数的占全体医务人员总人数50%的达5.9%,参训人数的占全体医务人员总人数50%~75%的占35.3%,参训人数的占全体医务人员总人数≥75%的占58.8%,见图2。

2.3日常工作中的心血管疾病紧急事件发生情况调查 参与调查的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日常工作中患者发生猝死病例的频率多为6~12个月/次,更有两家近1年内未曾发生猝死病例。但心血管危重症转院的频次不一,其中通过120救护车转诊次数<5次/月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参与调查单位的82.4%,5~10次/月的占5.9%,>10次/月的占11.8%。自行转诊的未列入统计范围。

2.4对心肺复苏设备配备的调查

2.4.1参与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AED的知晓率达到95%,被调查单位配备专业心肺复苏设备的占64.7%,其中同时配备除颤仪与呼吸机的占36.4%,仅配备除颤仪的占63.6%。

2.4.2认为未来需要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设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参与调查总数的23.5%,认为不需要配备AED设备的占76.5%。而有AED配备需求的单位,均希望以购置而非租恁形式配备。

3 讨论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三环理论”思想[1]。其基本内涵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三个基本环节,即院前急救体系、院内急诊体系、重症监护治疗体系,三个体系环节缺一不可,是统一整体,三环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实现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重症监护治疗全程一体化的急诊医疗服务模式[2-3]。对于院内急诊及重症监护治疗体系的各种临床研究及实践因为其强大的院内科研能力支撑,已呈日臻完善态势,而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的社区及急救中心在临床研究的开展及实施方面还远远不足,笔者所在急救中心在此契机中开展了以上的调查及讨论。

上海目前实行“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即集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于一体[4],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为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日常的用药及疾病监测、健康咨询服务,而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肿瘤性疾病而跃居第一,1994年全世界死亡人数为5220万,其中1530万死于心血管疾病,占死亡人数的29%,预计到2002年将增至36%,居首位。

社区内心血管急症发病率及猝死发生率在此次调查中未能收集具体数据,期待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进行患病率的调查探讨更全面的流行病學结论。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社区接诊患者发生猝死或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的机率并不高,这也是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为无需配备AED设备的主要原因之一。决定院外心源性猝死救治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抢救。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对院外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预防及抢救重点在院前,特别是社区。良好的大众急救知识技能教育和各种先进院外监护设备及自动体外除颤仪的应用是近十年来国外抢救成功率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国内黄子通等在2012年提出的提高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生存率主要策略中也包括: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进入家庭及公众启动除颤计划及建立新型家庭-社区-医院-120急救网络平台。目前上海在公共场所配备AED的普及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更低,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社区内慢性病管理工作的主要单位,以其接诊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之众,笔者认为配备AED设备的需求比其他公共场合更加合理和迫切。

总之,完善心血管疾病的管理体制、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更加高效的应对心血管疾病风险、为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笔者所在急救中心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现场心脏骤停事件中公众参与和自救的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目标。

参考文献:

[1]沈伟锋,干建新,江观玉.以“三环理论”为指导,建设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0):595.

[2]林才经,魏真,陈锋.依托型急救中心模式探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5):355.

[3]江观玉.急诊医学的理论与实践[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5.

[4]刘奉丹.上海市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服务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9):2806. 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