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帽”一戴难摘掉吗


打开文本图片集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日益增高,几乎每个人的身边都能接触到一些糖尿病患者,而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带来的危害非常大,成为继心血管、肿瘤之后排在第三位的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因此,人们对糖尿病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那么,到底血糖到了多少可以诊断为糖尿病?血糖已经增高但还没有到糖尿病的情况,有哪些措施可以预防糖尿病呢?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糖尿病的危害在于长期血糖增高引起身体内大、小血管的病变,血管的病变又会导致器官功能的受损,引起各种慢性并发症。因此,糖尿病诊断标准是以引起血管病变的血糖水平来判断,即采用静脉血浆葡萄糖氧化酶法,我们熟悉的血糖仪测定的末梢血糖并不能用来诊断糖尿病。目前我国对于糖尿病的诊断主要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在1999年确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具体数据见表格1。血糖根据采血时间分为空腹血糖和糖后2小时血糖,空腹血糖是指空腹8小时以上,但是也不能太久,一般不超过10小时。糖后2小时是指服用75克葡萄糖后,计时从服用第一口糖水开始。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到血糖的正常值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一次血糖检测就能诊断糖尿病吗

由于血糖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运动前后、各种疾病、大量摄入含糖食物、服用药物等,仅仅依据一次血糖检测值判断显然会产生误诊,因此医生诊断糖尿病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或者增加测定次数。具体的诊断标准请看表2。

对年龄≥40岁、有糖调节受损史、超重或肥胖、静坐生活方式、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和患有高血压、血脂紊乱、冠心病等疾病的高危人群,建议行糖尿病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

此外,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的血糖升高,如果没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不能单纯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尿病的诊断。

在血糖临界值怎么办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言,虽然不能根治,但是若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还是可以控制的。

如果没有被诊断为糖尿病,而血糖值已经属于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了,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情况称之为糖尿病前期,血糖水平虽未到糖尿病,但已达临界值,早期预防可以明显减少患糖尿病的概率。国内外多项随机对照研究已经明确,糖耐量减低人群接受适当的生活方式干预或者服用药物可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也就是说糖尿病前期的患者经过饮食调整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或者药物治疗,血糖完全有可能恢复正常。具体措施是:

1.糖尿病教育 接受健康教育,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学习。了解家庭有无糖尿病史,知晓糖尿病的防治措施,定期检查血糖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

2.控制饮食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合理的饮食有利于减轻体重,控制血糖和防止低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患者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体重、身高、性别、运动量等计算饮食量,每日定时进餐,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七八分饱为宜,保证合理的营养,饮食尽量清淡、低脂,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克以内,多进食鱼肉、蔬菜等,增加膳食纤维,严格控制甜食,限制饮酒,女性每次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克,男性不超过25克(15克酒精相当于450毫升啤酒或150毫升葡萄酒或50毫升低度白酒),每周不超过2次。

3.加强运动 规律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提升幸福感,而且对糖尿病高危人群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效果显著。运动项目要与自身的年龄、病情及身体承受能力相适应,并定期评估,适时调整运动计划,增加运动依从性。建议以有氧运动为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年轻、体质好的可采用跑步、游泳、登山、打球、骑自行车等,年老体弱者可打太极拳或慢速步行,运动时间为30分钟以上,每周3~5次,运动最好选择在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

4.减轻体重 肥胖者应减重,标准的减重饮食应比原来的饮食减少500~1 000千卡,使体重按每周减轻0.5~1千克的速度减重。

5.心理健康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创伤,提高心理应激能力,从而保证胰岛素的正常分泌。

6.戒烟 研究表明,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戒烟有助于改善代谢指标、降低血压和白蛋白尿,每一位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均应停止吸烟或停用烟草类制品。

7.药物治疗 如果上述措施效果不明显,服用二甲双胍或者拜糖苹等药物可以达到减少糖尿病发生的效果。

8.其他 积极发现和治疗高血压、血脂紊乱和冠心病等。

(作者每周一下午、周四上午有专家门诊,每周二上午有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