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铁人三项队高原训练模式建立与实施

摘 要:在高原训练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铁人三项队“两类三段”式高原训练模式 ,旨在提高机能、体能水平和重大赛事竞技状态调控水平,实现奥运积分获得的基本目标。 “两类”是指训练准备型和参赛调控型。“三段”是指前高原(平原)准备、高原主体和后 高原调适三个阶段。研究表明,国家铁人三项队进行高原训练必须把握上、下山与参赛日期 的时间安排节奏,速度、力量和机能、技术技能训练内容分配节奏,处理好高原训练过程中 的医学和训练学监控关系,运动负荷与内容个体化、精细化设计,促使机能水平突增和技术 技能发展的协同。

关键词:运动训练;铁人三项;高原训练;模式构建;施行

中图分类号:G88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8-0118-04

The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lateau Training Mode for N ational Triathlon Team

XIONG Yan1, CHEN Xiaoran2, ZHANG Ce3, WANG Jianguo2

(1.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Jiangsu China;2.Triathlon Department,Cycling and Fencing Centre of GASC, Beijing100049, China;3.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Yunnan Norma l University, Kunming650222, Yunnan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puts forward the “biform and tristage" plateau training mo de for the National Triathlon Team based on the plateau training system of natio nal team. It aims at improving the level of enginery, physical and controlling o f competitive state in major competitions what is for the Olympic Games accumula ted points. “Biformed" are preparation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controlling,an d “tristage" are preplateau (plain) training, plateau mainstay and downpl atea u controlling training.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key question or relationship mu st be deal with, which is the spacetime rhythm of plateau training. The space t ime rhythm are the schedule plan among upmountain, downmountain and competit io n date, and the rhythm of training contents includes speed, strength, function,skill and technical ability. The relation between medical and training monitor s hould be well deal with. What designing of individual and meticulous planning ontraining load and contents, impelling to heighten the functional levels and tec hnical ability improving synergistically are the spacetime rhythm.

Key words: sport training; triathlon; plateau training; mode establishme nt; application

为准备和应对重大赛事而采用的高原训练方法必须解决高原训练实施中上山与下山时间和赛 事间隔节奏把握的矛盾,山上负荷节奏与个性化需求的矛盾,机能水平提高和运动技术流失 的矛盾。为此,我们仍然在综合分析项目特征与诊断运动员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的现实状态 基础上,建立我国铁人三项运动队高原训练的基本模式,以期促进运动员专项体能储备水平 和赛前竞技状态的调控水平,提高其高原训练的绩效。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国家铁人三项队和集训队队员共24人(其中 男11人,女13人)。

1.2 研究方法

1.2.1 观察与调查法以多哈亚运会和北京奥运会、2007-2008年间的世界杯、世锦赛为重要赛事,课题组6人先后 随队进行训练辅助与管理工作。观察教练员、运动员训练过程,以验证不同时期、阶段高原 训练体系运用的效果。

1.2.2 专家访谈法对八一军事体育大队、甘肃、山东等省市以及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等科研机关的教 练员、专家、学者进行访谈,结合训练过程,提出训练模式,调整铁人三项高原训练体系结 构,指导高原训练实践。

1.2.3 文献资料法通过对铁人三项官方发布的信息和重大赛事需求的分析,进一步开发和确认国家铁人三项队 高原训练体系的构成因子,以改善训练模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铁人三项队高原训练的基本模式根据传统的高原训练方式和前人经验,我们设计了“两类三段”高原训练模式。“两类”是 指训练准备型高原训练和参赛调控型高原训练。前者的目的是改善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和体能 水平;后者是针对性的专项体能水平发展和状态调控,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大赛。

“三段”是指前高原(平原)准备、高原主体和后高原调适三个阶段。分别是根据训练目标 进行上高原前的体能、心理与技术的适应性准备阶段,负荷不断增加的体能与技术训练、主 体训练和应对重大赛事,或强化高原训练效果的下高原后调适阶段(图1)。

2.2 国家铁人三项队高原训练的施行

2.2.1 时间、地点、高度选择 在总局和中心领导的重视下,自2005年后,国家铁三集训队的教练组在训练理念转变、训练 方法改进以及科研支持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在上高原训练方法要绩效,为运动员享受 高原训练带来的实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迎接2007年的世锦赛和世界杯,国家铁人三项 队先后进行了3次高原训练,时间、地点与基本负荷安排如表1。

根据年度赛事安排和重大赛事为前提,铁人三项集训队树立从运动员竞技需要出发进行高原 训练的理念,形成了以提高专项体能和状态调控为目的,小周期大强度的“板块式"高原训 练模式。

2007年底,2008年初,因为奥运资格获取的需要,对已经获得参赛资格的邢琳的高原训练重 点在体能的储备,而对张一等重点队员的训练则是将参赛获取名次积分作为突出解决的问题 。高原训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高原训练的针对性与年度安排和力量流失和技术稳定性下降问 题。

2.2.2 内容选择与负荷调控

2.2.2.1 前高原准备阶段一般采用7~10 d时间在平原进行上高原前的体能储备、生理、心理准备,以便能够为高原 主体阶段的快速适应和训练奠定基础。我们发现,运动员快速适应的时间越短,说明运动员 机能能力提高越快,程度越高。

2.2.2.2 高原主体阶段高原训练主体阶段分适应期、准备期和正常期。适应期(1~3 d)的主要任务是消除时差和 旅途疲劳,适应高原缺氧环境。以低强度有氧训练为主,辅以力量和柔韧性训练。以心率13 0次/min左右的中小强度训练为主。以此强度在2100 m左右海拔高度训练相当于平原训练强 度的60%左右。在这一阶段不安排和少安排专项训练课。只是缩短参加过高原训练和世居高 原的少数有高原训练经历的优秀运动员的适应期时间。

准备期是到高原训练后的第4~7 d。经过适应期训练后,即开始进行较为系统的专项训练。 运动负荷安排上,负荷量达到平原训练时水平,负荷强度则从平原训练的80%递增到100%。 结合常规的和临时的生理、生化指标测试分析,来监控运动员适宜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减 少与避免过度负荷现象出现。图2所示分别是2006年11月21日-12月24昆明、2008年6月12日-25日昆明、2008年7月17日-8月13日多巴的训练负荷分配。

正常期(第8天以后)即高原训练的主体训练阶段。经过适应期和专门期的训练后,大多数 铁人三项运动员都能转入正常训练。如果个别运动员不适应,多因疾病或者机能状态在到达 高原时不佳所至。这些个别运动员需要诊治疾病,待康复后再转入进行高原正常训练。

2.2.2.3 后高原调适阶段我们认为因运动员的个体差异、竞技状态的不同,以及运动员本人的训练水平和专项特点的 差异,“下山”参加比赛出成绩的最佳时机各异。但是,基于训练保障,即转场的条件所限 ,往往出现全体队员一同下山(也包括上山,山上时间)的问题。这是影响个体化训练的瓶 颈。

有研究表明,铁人三项运动员高原训练之后,如果顺利地接受了教练员赛前的有效调整训练 后,“下山”的第二天参加比赛可望取得好成绩。其前提是要求有十分便利的转场交通,避 免运动员从高原到平原的旅途疲劳和时差反应等不利条件影响运动员参赛。

国家铁人三项队目前采用的是,如果以参赛调控型高原训练来应对重要比赛,一般将下山时 间与比赛时间间隔三周左右。

不过,我们发现3周以后,运动员血相指标出现下滑趋势,这可能与高原效应逐渐消失有关 。

运动员离开高原环境后,他们的机体又在为适应低海拔、高氧压的环境而发生变化,他们的 造血功能、心肺功能又逐渐回复到高原训练前的水平,因此,“下山”时间越长,高原训练 后的效果越低。从运动员应激的各种能力而言,缺氧的不利刺激,对他们的机能反应各异, 当然最早受到影响的是心肺功能,其次是肌肉功能和造血功能。在“下山”后的不同时间内 ,运动员会出现机能下降,即运动员能力也降低,有人称这种能力下降为“空白”。如果不 掌握好这个时机,在“空白”期间参加比赛将影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2.2.3 高原训练的监控与调适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机体产生的影响是极具“双刃剑”效应的。如果监控与调适不及时和不当 ,势必造成运动员机能水平与竞技能力状态产生变异。我们发现,通过高原训练,运动员产 生过度疲劳并形成体能中力量水平的流失,技术、战术水平也会发生一定程度暂时性的“退 化”。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种流失,加强高原训练过程中的医学与训练学监督是极其必要的。 同时,“流失”的机制和规避方略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为提高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效率,尽可能降低因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引发的机体损伤及过度疲 劳,从实践和实效出发,我们设计了铁人三项队高原训练的医学监控体系(图3)。

2007年8月以后,为实施针对性的训练,在昆明等地进行了为期20天的训练。我们对几名主 要队员定期进行常规生理生化的测试。从图4、图5中显示,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和血尿素水平 变化基本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可见运动负荷的控制是恰当的。对运动员的走访和观察,运动 员自我感觉良好,训练的积极性和训练效果水平较高。从中也反映出对运动员的医学监控达 到基本目的。表4是参加2008年4月亚锦赛前对部分运动员进行的连续3周的生化指标测试结 果。我们将每天的测试结果做成卡片,提供给教练员,为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其根本 意义在于教练员做到心中有数,且在负荷调控安排上也有了信心。

我们提倡高原训练体系的动态实施是因为一方面高原训练体系的建立还处于摸索时期 ,另外 一方面则是运动员高原训练时期的各类状态也是动态的。所以,在我们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实 施与监控和适时调控相结合,以保证运动员高原训练实效为最高目标。

2.3 高原训练绩效评价近两年多以来,通过对邢林、张一、藤春春、王虹霓、于姝君、刘芸、王毅、王大庆、姜智 航、杨胜、孔佳杰、张一鸣、金玺、方舟、周忠伟等二十多名国家队运动员以及对八一铁人 三项队、成都军区铁人三项队一部分队员高原(青海多巴、云南昆明、呈贡等地)、平原( 三亚、北京等地)训练的跟踪研究,以及在参加铁人三项世界杯赛(3月多哈、亚喀巴、4月 日本石垣岛、6月南非、7月加拿大、9月北京)、9月瑞士铁人三项世界锦标赛,参加国内(5月湖北宜城全国冠军赛、2006年7月锦州铁人三项锦标赛),参加8月嘉峪关第15届亚洲铁 人三项锦标赛,以及2006年12月亚运会铁人三项赛的赛前、赛中、赛后多方情况的跟踪调查 ,确立了运动员高原训练的基本模式,上高原和下高原的时间及其负荷安排、高原训练的负 荷安排以及上下高原运动员机能和竞技水平的调适。

运动员适应高原训练后,首先表现在他们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都接近或与平原训练时相同。这 时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从65~80次/min回复到平原时安静状态下40~60次/min。运动员 的 耐力素质,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有氧代谢能力主要是通过对最大摄氧量、心 输出量和肺活量的测定来评价。铁人三项运动员一般在平原训练后已具备了较一般人高的最 大摄氧量。对女子铁人三项运动员的测试表明,她们平原期最大摄氧量约为4.03 L/m,每千 克体重每分钟61.67 L/m。经过两个月的高原训练后,最大摄氧量分别为每分钟4.51 L/m和 每千克体重每分钟69.8 L/m。血色素在高原训练后分别为14.8g%和15.4g%。心脏每分钟输出 量(高原训练前为5.63 L)经过高原训练后为7.00 L。肺活量由高原训练前的4

350 mL提高到4480 mL。运动员高原训练的上述结果反映了他们心肺功能的生理生化指标在高原训练后的 变化是明显的,说明他们的耐力素质有明显改善。

通过医务、科研教练,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对运动员赛前、赛中实施了必要且有一定成效的 调适与干预,尤其是在2006年8月从海拔2360 m的多巴基地到达海拔1680 m的嘉峪关参加 亚洲锦标赛几乎全军覆没后,课题组与教练组及时就高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 结,并适时提出了有关备战亚运会的高原训练方案。

结果证明,我们的调控是正确与及时的。

2007年铁人三项队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对队伍的训练与稳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了完成参 赛分配名额与运动员国际排名的吻合,2007年、2008年的世锦赛、世界杯以及亚锦赛等重大 比赛对高原训练的计划安排提出了挑战。

3 结 论

1) 国家铁人三项队高原训练实施模式是“两类三段"。两类即训练型高原训练和参赛型高原 训练。前者的目的是改善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和体能水平;后者是针对性的专项体能水平发展 ,以应对专门的重大比赛。三段即前高原(平原)准备、高原主体和后高原调适。2) 铁人三项运动实施高原训练的主要矛盾是上下山时间节奏和运动队转场,上下山的负荷 节奏调节与体能技术的流失。高原训练必须加强力量训练,特别是专项力量的训练负荷量度 要敢于突破。3) 运动员高原训练前后的生理生化指标是训练计划和运动负荷调控的重要依据,但是必须 和运动员的现实状态紧密结合,以赛事为主要目标,适时调整训练计划和负荷强度与量度。

4) 实施高原训练必须将前高原和后高原训练作为高原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构成国家 铁人三项队高原训练体系的主体。5) 邢琳、张一、藤春春、刘芸、王大庆、姜智航等国内目前一线运动员的高原训练效果是 显著的。特别是争取获得北京2008年奥运会参赛资格与铁人三项高原训练实施效果是极为相 关的。

参考文献:

[1] 翁庆章,等.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胡亦海,等.试论高原训练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4 ):59-62.

[3] 赵晋,孔垂辉.亚高原环境对运动训练的影响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8(1):78-80.

[4] 王清.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M].北京:人民 体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