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科医生成为你家的朋友

古代的医生看病并不分科,汉代写《伤寒论》的张仲景不是传染科的;唐朝著《肘后方》的孙思邈也不是急症科的;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被尊为西方医学的鼻祖,什么病都看;古罗马的宫廷医生盖伦,没听说只看什么病。

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的分科才越来越细。如今的三级医院中不但分出内、外、妇、儿各科,内科又分心脏、呼吸、消化、血液、肾病、风湿、传染、神经诸科;外科又分脑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普外科、骨科……更有再进一步分为肝脏内科、胰腺外科的;一张嘴巴里的病也分口内科、口外科、整齐科、黏膜科……

专看一类疾病,甚至是一种疾病,自然容易积累经验,于是形成专家,自然得心应手。病人经专家诊治,也必定好得快。不过得有个前提,就是病人生的必须是专家专长的那种病,如果不是,那就麻烦了,专家看了也不得要领。偏偏人生的病却常常有这情况:病的早期指向不明,上腹部痛,可能是胃病、胆囊炎,也可能是心绞痛,即使到了后期,心脏的病可能源于肺,昏迷可能因肝硬化引起。找哪位专家看好?还有不是病的 “病”,比如说头痛,几乎是人人都曾有过的体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既不是大脑炎,也不是脑溢血。若不是感冒,则只是紧张或是 “不开心” 引起的,也就是心理的、社会的因素对健康的影响。CT自然是查不出的,神经专家也未必精于此道。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生们越来越重视的是细胞、细菌、病理、药理等,而逐渐地远离病人,病人的想法、感受、痛苦被忽视。在一些医生的眼中,病人只是一个疾病的载体而已,医生只看 “病” 不看 “病人” 了。大量的老年性、退行性疾病事实上无法治愈,需要的是持久的医学照顾;大量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更需要持续终身的医学照顾。只看病,不看病人的 “失人性化”医疗,自然与之相悖,于是医患之间便难和谐。

医学应如何回到治疗 “病人”,甚至照顾人的健康的途径上来?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开始,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了一种新的医学形式,这种医学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为一体,在临床医疗中不强调分科,全科医生能处理内、外、妇、儿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并且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疾病与健康的影响。除了治疗疾病外,还关注疾病的预防、病后的康复,乃至病人家庭的健康问题。许多国家便将这种医学称为“家庭医学”,而从事这种工作的医生则称为“家庭医生”。

家庭医学、家庭医生,实在是一个很温馨的名词。医生可以看一家子人的病,必要时也可上门服务,从爷爷的心脏病,奶奶的关节炎,儿子工作繁忙缺少运动,儿媳月经不调,到小孙儿的营养问题,都有关照。有病治病,没病预防,自然大受欢迎。若是发现大病、重病,家庭医生也会立即安排转诊,而且他们对各大医院、各位专家熟门熟路,几乎不劳病家费神,他们已经为你约好接受转诊的专家。日子一久,也就成了一家人的朋友。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民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明显高涨。中国人口众多,靠办大医院来解决民众的医疗保健问题,事实上也不可能。解决的办法是发展这种以关怀、照顾人的疾病和健康为主旨的医学。不过,在我国称之为全科医学,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医生则是全科医生。因为这样可让民众理解他们什么病都能看。

我国政府对发展全科医学大力提倡,不过一般民众由于历史的原因,常常认为什么病都能看的医生就是“万金油医生”、“红药水医生”,自然是一种贬义之词。换句话说民众对全科医生治大病的能力缺少信任。人们相信专家,当然也是不错的,毕竟大病少、小病多。更何况全科医学、全科医生的这个 “全” 字,其实还只是一个表象。全科医学为病人、为家庭、为社区提供可亲、可及的全面的、贯彻始终的医学服务,其本质乃是 “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 “以人为本”才是全科医学的精髓。

中国的全科医学在发展,中国的全科医生在成长。全科医生是你家的健康守护神,是你家的朋友。欢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