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纺织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介绍了广东省纺织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现状,根据广东纺织企业几个典范,重点剖析各企业的创新模式特征,提出了技术创新模式的应用范围及趋势,对促进我国纺织业技术创新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纺织业;技术创新;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032-03
  
  多年来,纺织业一直作为广东经济的一大支柱,纺织设备与技术的引进一直作为缩小与工业化国家技术水平差距的有效措施。纵观广东省纺织业的发展,许多企业在“引进、吸收、创新”发展模式上往往忽略了创新的过程,陷入“落后—引进—简单模仿—又落后—再引进—再落后”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引进技术能否持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不仅取决于选择适用性的先进性技术,还取决于引进的技术能否得到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其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服务创新、组织创新。评价体系分为投入能力指标、研究开发能力指标、生产能力指标、营销能力指标、管理能力指标和综合性指标。各项创新内容的基本特征都很相似,即都具有新颖性、创造性、高投入性、高风险性、高收益性、周期性和大协调性。企业通过循环的技术创新过程,实现新的投入组合,使自身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发展。通过众多企业的模仿,可实现纺织业“引进—吸收—创新—扩散”的集群效应。
  常见的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可归纳如下:
  
  一、一体化技术创新模式
  
  一体化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从技术创新所固有的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本质出发,将技术开发和市场反馈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在创新全过程中,以创新主体内部信息交流为主要手段(而不是强制性命令和僵固化分工),不断增进创新各类人员,特别是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人员和销售人员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从而保证创新整体行为取得最佳实现效应。
  技术创新的成功实现是企业内科研、生产和销售部门都充分参与的过程。创新主体整体行为功能是各类人员行为功能的积关系而不是和关系,任一类人员功能弱化都会带来整个创新的失败。因此,消除各部门孤立性,减少从R&D—规模生产—市场实现道路上的组织障碍极为重要,只有采用图1中图b循环型而不是图a下属型的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实现各类人员间的充分信息交流和有效的组织协调。
  
  据统计,在美国,产品创新的市场成功率大大低于产品的技术成功率,而在收不到应有实现效益的创新项目中,约40%以上其最大的损失正是发生在由R&D成果向生产销售的转换环节上。类似情况在其他国家也不同程度存在。为改变这一状况,许多企业在推进创新一体化上探索出一些成功经验,主要有: (1)重新认识和树立销售人员功能形象; (2)强化“销售带动开发方式”;(3)从组织结合方式的高度来寻求R&D与销售部门间的有效协调;(4)跨职能培训,如英国H-Packard公司实行有计划地将技术在R&D和生产部门间定期互换制度。
  南方技术创新中心发展模式是一体化创新模式典范。该公司2000年被定为广东省纺织面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集纺织产品展示、纺织产品技术开发、花样设计、网络信息化服务、法律中介、知识产权保护、商务会议等多功能一体的综合服务。公司能采用销售人员直接参与创新的功能的思路,将技术开发和市场反馈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依靠雄厚技术基础,采用企业创新协调机制(如图2),一直成为广东纺织面料开发的前沿阵地。
  
  
  二、抢先占位技术创新模式
  
  抢先占位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根据创新的不对称性竞争原理,利用或寻求在信息、技术和其他方面的优先条件,凭借创新行为的超前性,首次成功满足和诱导需求,迅速取得创新竞争的优先条件,凭借创新行为的超前性,首次成功满足和诱导需求,迅速取得创新竞争的领先优势。即做“抢先打开窗户的人。”
  实现抢先占位创新的“第一次”,要求企业具有创新行为超前性,其主要分为信息和知识获取超前、决策与实施超前和市场开发实现超前三方面,各方面既有独特性又具有互补性。如实力和水平较低企业依靠第一方面赢得抢先优势,而实力水平较强企业可凭借两方面优势弥补某些延缓性失误。这三方面均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如弱小的ROLM公司超前接受电话与计算机技术聚合知识,结果在计算机式电话交换机上占有一席之地。美国Pfizer小公司和波音公司抢先动手生产出实用产品,而把构思发明青霉素和喷气式飞机的英国人远远抛在后面。再如,日本在纺织方面研究起步较晚,但在纺织新材料、纺织装备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遥遥领先其他各国。
  领先创新在超额利润、成本价格、技术垄断和企业信誉形象多方面具有后来者一般难以超越的优势。许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证实,企业间竞争最终取决于创新上的竞争,而创新竞争的焦点是时间抢先上的竞争,最终,时间抢先的主要目的和效应集中反映在“第一次”上。美国知名学者德鲁克在《企业家与创新》一书中按照可靠性和可预测性程度,将“意想不到”排在创新各种来源之首,因为只有“意想不到”才能产生“第一次”的效应。杜邦公司首次开发出尼龙并引入市场,引起纺织业的震动,再如竹纤维、玉米纤维、改性涤纶等新原料的开发、创新,也使更多企业申请专利加入纺织新原料开发、应用的创新实践中来。
  
  三、滚动积累技术创新模式
  
  滚动积累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突出技术创新一致性特性要求,寻求企业优势与市场机会的耦合,依靠创新学习和资源积累,在较低基点上,逐步实现创新水平和层次递增的连续性发展。
  技术创新总有风险,但风险程度则与创新选择类型密切相关。仅从需求角度看,以现有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的创新,是被动性创新,其目的是满足或适应需求;而以知识技术更新发展为导向的创新,是主动性创新,其目的是创造或更新需求。显然,两者对企业状态的要求是不同的,一般地说,前者对企业条件和创新机会的约束有更大的宽容性,使起点较低企业能够有效回避较大创新失败,随着学习经验和经济实力积累,逐步走向创新良性循环。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采用内在机能及其相应的运转方式所构成的有机系统,由主体机制(技术创新者)、动力机制(市场需求)等子系统组成,可概括为“轮式模型” ,同时采用滚动积累创新,作为扩展创新效益和承受高风险创新的准备基础。
  滚动积累创新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市场需求拉动效应,市场显性需求及其变化机会是创新的主要来源。二是规模小、方向窄,力求寻求企业现有优势同更多市场机会的结合,当这种结合得不到满足时,常常借助于外力特别是外部技术力量的帮助。三是短期经济收益和长期学习效益相结合,整个创新呈现明显的连续递进发展特征。
  许多成功企业在腾飞初期都经历过滚动积累技术创新阶段,如广东的张槎、西樵两镇上的许多中小纺织针织企业,由于早期资金缺乏,开始时只购买二手设备,以较低成本来增加利润,完成早期的资金积累过程。随后逐步发展壮大,走出滚动积累创新的“五步曲”,即(1)主要依靠自己力量,以较小投资较低价位,确立了需求量较大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2)逐步扩大规模,引进新设备与技术,以性能领先的新产品抢占纺织品市场。(3)在技术上向国际水平靠拢,创新自己的研发中心,或与研发机构合作,推出工艺独特的新型产品,从市场渗透到市场开辟。(4) 将新技术成果扩展到其他市场,扩大经济效应。(5)再上技术等级和扩大产品系列并举,综合开发多种纺织新设备、新产品。这“五步曲”使企业能从低起点开始,逐步取得竞争优势而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