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鹅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摘要:水禽支原体病又称为传染性窦炎或水禽慢呼吸道病,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以慢性呼吸道疾病为特征的疾病,该病广泛发生于各地的水禽养殖地区;衣原体感染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鸭、鹅也可患支原体病和衣原体病。现从病原、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对鸭、鹅支原体病和衣原体病进行阐述。

关键词:鸭;鹅;支原体;衣原体;诊断;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5-0062-02

1 支原体感染

该病是由禽支原体所引起,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该病危害十分严重,鸭、鹅等均可感染发病。病禽多表现为流涕、呼吸困难、食欲下降,并逐渐消瘦,最后衰弱死亡,给养殖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1.1 病原

目前国内已鉴定多种支原体,其中对鸭致病的主要为鸭支原体、滑液支原体和败血支原体,对鹅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为滑液支原体和败血支原体,均属霉形体属。支原体对营养要求较高,且生长缓慢,2~6天才长出,用低倍显微鏡才能观察到的小菌落。支原体对多种理化因素敏感,45℃下15~30 min或55℃下5—15 min即被杀死,对新霉素、磺胺类药物、结晶紫和亚硝酸盐等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其他消毒剂如石炭酸、来苏儿等敏感[1]。革兰染色弱阴性,姬姆萨染色着色较好。支原体为需氧或兼性厌氧,在液体培养基中可分解葡萄糖产酸而使培养基变黄。在马鲜血琼脂培养基上能够引起溶血,可以在7日龄鸡胚卵黄囊中增殖,部分鸡胚在接种后5~7天死亡,可见胚体发育不良,全身水肿,关节肿大,尿囊膜、卵黄囊出血等。

1.2 流行病学

该病可发生于各日龄的鸭、鹅,但以2~4周龄的雏禽最为易感,成年鸭、鹅较少发病。患禽和隐性感染水禽是重要的传染源,禽舍和运动场不良的卫生条件也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诱因。病原可通过空气、飞沫和尘埃颗粒等途径水平传播,也可以通过种蛋垂直传播。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该病在生产中发生和流行的普遍性。禽群一旦发生该病,极易在禽舍循环发病。发病率可高达80%以上,但死亡率不高,主要为慢性经过。该病在新建禽舍传播较快,而在疫区呈慢性经过。疾病的严重程度与饲养管理、环境卫生、营养、其他疫病的继发或并发感染有密切关系。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寒冷季节由于保温和通风等因素控制不当而造成该病的流行严重。

1.3 症状

该病一般多呈慢性经过,患禽多表现出轻微症状。一侧或两侧眶下窦肿胀,引起眼睑肿胀。发病初期手触柔,有波动感,窦内充满浆液性渗出物,部分患禽还表现出结膜炎。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形成浆液性、黏液性和脓样渗出物,病程后期形成干酪样物质,肿胀部位变硬,渗出物减少。患禽鼻腔内也有分泌物,导致呼吸不畅,患禽常努力甩头,有些患禽眼内也充满分泌物,甚至造成失明。患禽多能耐过,但精神萎靡,生长缓馒,商品代生产性能下降。蛋(种)鸭、鹅感染后多造成产蛋下降和孵化率降低,弱雏较多,常继发大肠杆菌,出现食欲减退和腹泻等症状。

1.4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鼻腔、气管、支气管内有混浊的黏稠状或卡他性渗出物,个别病例症状较轻不易观察。发生气囊炎可导致气囊壁增厚、混浊,严重者表面覆有黄白色大小不的干酪样渗出物,眶下窦黏膜充血增厚。自然病例多为混合感染,可见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增厚,窦腔内充满黏液性和干酪样渗出物,严重时在气囊和胸腔隔膜上覆有干酪样物质[2]。若与大肠杆菌棍合感染,可见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肝周炎等。

1.5 诊断

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结合实验室诊断。血清凝集反应:磷酸盐缓冲液稀释血清,然后取l滴抗原与1滴血清混匀后,1—2 min内观察是否出现凝集。此外,还可以采用琼脂扩散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血清分型鉴定。该病易与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但眶下窦肿胀是该病的特征性病变,可进行鉴别诊断。

1.6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禽舍的通风和良好的卫生条件,保证合理的饲养密度,避免拥挤,同时要保证合理的营养配比是控制该病的重要措施。此外,对健康禽群尤其是种禽应进行疫苗接种预防该病的发生。在育雏期间采取全进全出,空舍后彻底消毒,可以减少该病的发生。严禁从疫区或患病种禽场引种。定期对种禽进行支原体检测,阳性个体一旦发现,应立即淘汰。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抗生素在育雏期进行药物预防。

1.7 治疗

对于发病禽群可选择泰乐菌素、环丙沙星、强力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为防止耐药性产生,最好选择2~3种药物联合或交替使用,连用4~5天。

2 衣原体感染

该病可在多种禽类中发生和流行,以鹦鹉感染率最高,因此又称为鹦鹉热或鸟疫。该病可以传染给人,能够引起沙眼和性病,人感染衣原体多与接触家禽和鸟类有关。该病为一种人畜共患病,在公共卫生上也有重要意义。

2.1 病原

鹦鹉热衣原体,形态呈球形,不能运动。具有严格的寄生性,必须在活的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鹦鹉热衣原体可在6~8日龄的鸡胚卵黄囊中生长繁殖,小鼠腹腔和脑内接种也能增殖。可用于衣原体培养用的传代细胞有HeLa细胞、L细胞和小鼠成纤维细胞等。由于衣原体缺乏主动侵入宿主细胞的能力,在培养时可加入2 乙基葡聚糖促进衣原体侵入细胞,以提高细胞对衣原体的敏感性。衣原体可产生内毒素,注射小鼠体内能迅速使动物死亡,这种毒性可被特异性抗体中和。衣原体对环境抵抗力不强,56~60℃仅能存活5—10 min,在室温条件下很快就会失去传染性。在4℃条件下可保存24 h, 50℃能保存1年之久。在干燥的粪便中可保持数月之久。一般消毒剂如0.5%的石炭酸溶液、0.1%甲醛及75%酒精可在30 min内使其失活。

2.2 流行病学

多种禽类如鸭、鹅、鸡、鸽等均可以感染该病,雏禽最为易感。该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患禽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干燥后随风散落,易感家禽吸人含有病原的尘土等发病[3]。此外,该病原还可通过皮肤伤口等侵害易感动物,家禽感染后多呈隐性经过。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冬和春季发病较多。饲养管理不善、营养不良、天气骤变、禽舍湿度过大、通风不良等应激因素都能增加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该病可通过呼吸道、处理病死禽或接触污染的羽毛和粪便以及啄伤等感染人,因此饲养人员和兽医人员在处理疑似该病的家禽时应注意自身防护。

2.3 症状

由于衣原体的毒力不同,不同禽类易感性不同,感染动物的症状和病理变化也有所差异。患病鸭、鹅步态不稳,震颤,食欲减退甚至至废绝;腹泻,排绿色水样稀便;眼和鼻腔中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眼睛周围羽毛上有结痂样干燥凝块。随着病程的发展,患禽明显消瘦,肌肉萎缩,最后发生惊厥呈痉挛状死亡。

2.4 病理变化

对流泪和鼻腔黏液的患禽,剖检可见气囊增厚,结膜炎、鼻炎、眶下窦炎,并偶见全眼球炎和眼球萎缩等变化。胸肌萎缩和全身性的多发性浆膜炎,常见胸腔、腹腔和心包中有浆液性或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脾脏肿大,肝被膜炎,偶见散发灰色或黄色坏死灶。

2.5 诊断

根据该病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仅能做出初步的诊断,确诊需要进行病原的分离和鉴定,必要时结合动物血清学试验。将病料研磨后用链霉素处理,接种于鸡胚卵黄囊内或小鼠腹腔,卵黄囊涂片染色镜检可看见衣原体,死亡或撲杀的小鼠肝脏有坏死灶,腹腔内积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肿大,肝组织涂片染色镜检观察[4]。

2.6 预防

目前尚未有商品化疫苗,药物预防仍然是控制衣原体病的主要手段。同时应加强禽群的饲养管理工作,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对禽舍和运动场进行日常清洁和消毒。对引进的种禽或雏禽要严格检疫,以防止外来病原的污染。保证合理的饲养密度和适宜的营养水平,增强鸭、鹅的抵抗力。

2.7 治疗

该病原对多种抗生素如青霉素、金霉素和多黏菌素等具有敏感性,其中以强力霉素、土霉素等药物治疗效果最好,可按照每千克饲料添加0.2~0.4 g拌料,连用1—3周对大群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惠庆亮,牛书玉,邢润红,等,一例蛋鸭支原体病的诊治[J].水禽世界,2011(4):52.

[2]郭先兰,禽支原体病的流行和诊疗方案[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7(4):110.

[3]钟正鸣,鸭衣原体病的综合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7(8):112.

[4]周继章,邱吕庆,我国禽衣原体病流行情况及防治措施[J].2007(10):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