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11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09)13-0064-03

自1963年,英国Chamley成功报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以来,该手术已成为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强直等疾患的有效方法。人工髋关节可保持关节的稳定性,有效地恢复关节功能,解除疼痛及适当调整双下肢长度等,近期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手术。其疗效除与技术的优劣有关外,还与手术前后的护理密切相关。我科2006年10月 2007年12月对30例髋关节疾患病人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由于加强了术前、术后护理,从而取得了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2~87岁。股骨颈骨折1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ll例,髋关节骨关节病4例。均有髋关节疼痛,其中髋关节疼痛向膝关节放射18例,跛行13例。30例均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3-5 d髋关节疼痛均明显减轻或消失,住院15~24 d。出院时病人关节活动好,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个月可弃拐行走22例,3个月均可弃拐行走,4个月均恢复正常生活。随访1—6个月,无一例感染。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此类病人(尤其是伴有严重并存病的病人)多数病程较长,行动不便,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情绪消沉、不稳,渴望生活自理,主观上愿意手术,但对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不了解,通过积极与病人交谈,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手术原理及手术的安全性,并且介绍手术成功者来“现身说法”,从而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手术。

2.1.2一般护理 对病人全身情况进行评估来确定护理级别,制定护理计划,协助做好各种辅助检查。要求吸烟者忌烟,让病人了解咳痰的重要性,教会其咳痰的方法。训练患者适应床上大小便。

2.1.3 加强营养支持 指导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以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对胃纳差、进食少的病人,可采用静脉补充营养的方法来改善全身状况。对有电解质紊乱者,术前应给予纠正。

2.1.4 积极控制并存病 针对并存病做各种相应的特殊检查,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对糖尿病患者,应将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注意胰岛素的用量,避免发生低血糖。对于慢性肺部病变患者,要注意呼吸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低流量吸氧。对有褥疮的患者,应用气垫床或气圈,坚持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并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褥疮部位可给与碘伏涂抹,烤灯照射,以促进褥疮的愈合。另外,术前3 d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1.5 皮肤准备 (1)范围:髋关节手术备皮范围应上至乳头线水平,下至踝部,并包括躯干部、会阴处皮肤。(2)方法:本组病人在术前1 d下午洗澡换衣后,剪除指甲,将皮肤准备范围内的汗毛、毛发剃除,再清洗、拭干,用碘伏涂擦后无菌巾包扎。目前国外多数医院和国内部分医院采用脱毛机脱毛,其优点在于能避免皮肤损伤,病人无痛感,舒适,易于接受,特别适用于难以剃毛的部位和消瘦病人,不足之处在于有些病人可出现过敏反应,且费用较高。

2.2术后护理

2.2.1 基础护理 病人术后需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故应协助其保持正确、舒适的体位,注意保护骨突部位。同时鼓励病人多食蔬菜、水果,多喝水,以预防便秘和泌尿系感染。必要时可输血以提高机体抵抗力。术后初期应减少探视,以免增加伤口感染的机会。

2.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髋关节置换术大多是老年病人,老年病人自身免疫功能低下,长期卧床易发生心肺疾患。由于术中接受了大量的输血和补液,所以术后要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尿量、中心静脉压等。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为预防肺部并发症,麻醉清醒后就可以给予头部适当垫枕,使病人有较好的通气量,并鼓励病人做深呼吸和咳嗽,预防肺部感染。术后每15—30分钟测血压、呼吸、脉搏1次,平稳后改为每4小时1次。注意病人意识状态和患肢血液循环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2.2.3 引流管的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是经骨手术,髓腔有渗血、术后有潜在死腔,且髋部难以做良好的加压包扎,因而骨创面的渗血可在腔隙内形成较大的血肿,术后置引流管引流积血,以减少伤口内血肿的形成,从而减少感染机会,减少关节周围血液机化,减少疤痕组织形成,对增加术后关节活动有一定益处。应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术后24 h内引流量最大,如有血块堵塞应及时冲洗。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引流液倒流,密切观察引流量、引流液体的颜色和性质。正常为50~250 ml/d,色淡红;若引流量大于300ml/d,色鲜红,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术后引流量小于50 ml/d,可拔出引流管。本组病例未发生引流液异常,术后48 h拔管23例,72 h拔管7例。

2.2.4 疼痛的护理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术后疼痛是自然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对手术后的疼痛只能默默忍受。其实,疼痛本身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例如,机体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使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上升;精神方面的改变,导致烦躁不安、忧郁,继之影响到消化系统功能和体力的恢复;内分泌、激素的影响,直接和间接使各种受体功能发生改变。本组病例,采用镇静、镇痛剂对症处理,特别是镇痛泵的应用,有效控制了疼痛。镇痛泵使镇痛药物在血浆中能保持一个稳定的浓度,并且可让病人自行按压给药以迅速加强效果,治疗更加个体化。可在手术切口处用冰囊冷敷,通过冷对细胞活动的抑制,使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疼痛减轻。同时冷敷也可使局部血管收缩而减少局部出血。

2.2.5 患肢的护理 术后应保持患肢的功能位,正确变换体位可防止出现术后并发症,为患者早日康复奠定基础。患肢的功能位是指,既可固定关节,又利于减轻切口张力,减轻疼痛,方便肢体活动和利于肿胀消退的位置。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功能位应做到“三防”:防过度屈曲和伸直,术后在膝关节下垫一软枕;防内旋,术后穿防旋鞋或做下肢牵引,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防内收,两下肢间放一软枕,肢体外展位,防健侧肢体靠近患肢而过度内收,目的是预防人工假体脱位。术后48 h内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变化,如患肢皮肤青紫、皮温低、足背动脉消失或减弱,应及时处理。术后2—3 d拍x片,了解人工关节置换情况。搬运病人或使用便盆时要特别注意,应将骨盆整个托起,切忌屈髋动作,防止脱位。如病人发生髋关节剧烈疼痛,应立即报告医生,进一步明确有无脱位。

2.2.6 三大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2.2.6.1 感染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感染的几率由早期的10%~15%控制在目前的1%左右。感染多发生在术后早期,是造成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为血源性感染,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约占50%,链球菌约占25%,革兰氏阴性菌约占25%。感染需具备三个条件:感染源、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及机体防御能力低下。导致感染的因素有:(1)人工假体和骨粘固剂等材料自身增加了感染机会。(2)人工关节的再次置换(二次手术)往往比初次手术感染率高1倍以上。(3)病人全身状况欠佳,并伴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皮肤病等。(4)手术时间过长或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格等增加了感染机会。(5)手术前准备不充分。预防措施:(1)严格掌握适应证。(2)严格无菌操作,缩短手术时间。(3)合理应用抗生素。(4)细致的手术操作,避免广泛的软组织剥离;术后充分的负压引流可减少和防止创伤反应和感染的发生。(5)观察切口情况,尤其是肥胖者,如果切口红肿,应用酒精湿敷。以利于消炎、消肿;观察体温、脉搏、呼吸,有感染迹象及早处理。(6)敷料有渗血或渗液时,及时更换,保持切口干燥。(7)防止或及时治愈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如皮肤的化脓性感染、扁桃腺炎、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以防止机体抵抗力进一步下降和炎症扩散而导致全身或局部感染。

2.2.6.2 深静脉栓塞和肺栓塞 静脉血栓形成较常见,国外文献报道,髋关节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35%。肺栓塞2%~16%。表现为肢体明显肿胀,严重者肢端坏死。如果移动肢体,可致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手术前后活动、高血压、心脏病、手术人路等。预防的原则:术后早期活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也可给予肢体按摩;低分子肝素钠可起到较好的预防血栓的作用。护理工作中应注意患肢的感觉、色泽、肢端动脉搏动情况,如出现下肢肿胀、肢端温度降低、皮肤发绀、疼痛加剧,应警惕栓塞的发生。如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应警惕肺栓塞的发生。

2.2.6.3 脱位 术后人工髋关节脱位较易发生,发生率为0.6%~7%,脱位原因与关节类型、手术人路途径、术后搬动不正确、早期功能锻炼不得当及病人自身条件有关。护理工作中应注意保持患者正确的体位。观察脱位的要点是:患肢疼痛剧烈,双下肢长度不同(患肢缩短),成过度外旋位。一旦发生脱位,应立即使患肢制动,并通知医生进一步处理。

2.3 康复指导 患者对于人工假体置换,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尤其是老年高危病人。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应向患者反复强调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只要有顽强的意志,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就能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从而最大限度争取到患者的积极配合。功能锻炼的原则是:幅度由小到大,量由少到多,由轻到重,由易到难,由被动到主动,循序渐进。在此基础上,鼓励患者先做患肢远端功能锻炼,一般术后6 h即可进行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被动活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深部静脉血栓发生的机会。术后第2 3天,做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使肌肉保持一定张力,防止肌肉萎缩。术后7 d,病人在床上进行直腿抬高训练,足尖保持向前,防止髋内收、内旋。术后第2周,可进行坐位到立位的训练,方法是:病人双手拉住床上支架,使整个人移至健侧床边,重心在健侧,健腿先着地,随即患肢触地,双手扶拐,用健腿和双手的支撑力挺髋站立,耐受后扶拐患肢不负重行走,健腿跟进,拐杖随后。14 d拆线,扶双拐出院。1.5~2个月后单拐行走,患肢部分负重。3个月后去掉拐杖,完全负重行走。训练过程中尤其要重视髋关节外展肌群的肌力训练,因为它对髋关节的负重行走和稳定性十分重要。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过程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之以恒,许多患者需要终生保持或增进关节功能。这就需要病人及其家属直接参与,协助病人康复。

2.4 出院指导 嘱病人6周内不要交叉双腿,不要侧卧,不要坐低沙发、矮凳子。坐在椅子上不能将身体前倾,不要弯腰拾地上的东西,不要坐在床上屈膝,以免造成髋关节脱位。6个月后,较好的锻炼可选择散步,但不宜登山或长途跋涉。手术后,即使一切正常,每隔半年到一年仍要复查一次。

3 结语

髋关节置换术给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病人多为老年患者,主要脏器功能趋向衰老,机体抵抗力低下,术后极易出现感染、深静脉栓塞和肺栓塞、人工髋关节脱位三大并发症。所以在护理本组病人的过程中,我们在病人人院后即指导其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训练在床上大小便等,杜绝了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指导病人早期功能锻炼,取得了满意疗效。通过本组病例的护理我们体会到:周密的术前准备、及时的心理护理、严密的术后观察、认真指导功能锻炼、详细的出院指导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