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产权交易市场的和谐发展

摘要:本文肯定了地方产权交易市场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基础性市场的发展方向,并就产权交易市场的和谐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Abstract:This is the present people very matter of concern, also has the dispute question. This article had affirmed the place property right trading market takes our country multi-level capital market system"s foundational market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and the analysis on the property right trading market"s accord development.

关键词:产权交易 产权交易市场 资本市场

Key words:Property right transaction property right trading market capital market

作者简介:翟玉强,生于1970年,男,河南省新安籍,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洛阳理工学院副教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商品学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洛阳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研究方向为市场理论、企业经营与管理、高等教育等,已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编号为B127

一、产权交易市场的特殊使命和一般需要问题

1.产权交易市场基于国企改制的特殊使命而设立

(1)产权交易市场是我国政府为规范国有资产交易而量身定制的有形交易场所。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大多数产权交易机构最初是由财政局和国资局出资建立的,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组织,都是由政府批准设立并由政府指定部门监管,按政府制定的规则运行的国有产权转让的法定场所。各地的产权交易所从创建伊始,就肩负着为全国近13万户国有企业改制、近5万亿元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退出服务的使命,同时还承担着科技体制改革,知识产权向生产力转化的重任。

(2)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首先,在13万户国有企业中,股份公司有1万多家,已上市的股份公司1400多家,还有近9000家的国有企业股权需要从产权市场寻求交易机会,其余国有企业从竞争领域的退出也需要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这个资本平台来完成。其次,长期以来,国企改革面临“钱少、人多、机制不活”三大难题,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产权市场上盘活以闲置厂房和设备为主要形式的不良资产,通过盘活存量资产筹集资金,人力资源也需要随着存量资产的盘活重新分配,并且在盘活存量资产的过程中,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完善企业运行机制。

2.产权交易市场基于经济发展的一般需要而持续

(1)产权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基础性市场。目前,产权交易所在交易对象上已从单一的企业产权转让,发展到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产权的交易;市场交易主体从单一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发展到国资、民资、外资等各类投资者进场并购重组;市场交易方式从单一协议转让,发展到可供不同类型项目交易的多种竞价交易方式;市场交易领域也从单一制造业,发展到金融、文化、卫生、教育、现代物流、现代服务等产业。全国产权交易市场每年挂牌的交易标的物和实现的交易量远远超过了沪深证券市场的规模,弥补了证券市场未能覆盖的交易品种,填补了主板的不足,支撑起了资本市场2/3左右的交易规模,极大地支持了国有资本结构调整、多元经济发展、中小企业投融资和优化资源配置,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2)产权交易市场可以为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和资本私募提供合法的途径。新《公司法》明确提出,股权转让可以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或者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相关文件提出,在发展较好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开展国家高新区内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流通的试点工作。可以说,通过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产权板”转让非上市公司股权已经具备合法性。

二、产权交易市场的组织模式和功能定位问题

1.产权交易所的组织模式

产权交易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产权交易所作为资本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自身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必须依靠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为此,首先就要建立企业法人的组织模式,如有限责任公司甚至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企业法人的交易所也像普通商业企业一样,只有提供优质服务才能立足市场发展业务。同时,产权交易所只有按照商业模式运作,才能保持迅速的市场反应,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改监管规则,更新监管标准,不断提高产权交易的水准和效率。

2.产权交易所的功能定位

(1)产权交易所应该成为各类企业产权交易的服务平台。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由地县的中小企业逐步向省级、中央企业深入,地县一级的国企改革已达到了“三个85%”。即85%的企业完成了改制;85%的遗留债务已经清理完毕;通过再就业,提供社会保障,离退休人员安置,85%的企业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这三个85%表明地县一级国有中小企业的产权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尽管产权交易所协助国有产权转让和国企改制的任务还很艰巨,但是很显然,随着产权改革进程的推进,国有产权的交易资源会越来越少,如果产权交易市场仅仅立足于服务公有企业单位的改制,其生存基础将会不断削弱。各地的产权市场都将完成服务于国有资产退出的历史使命,迟早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以,产权交易市场应该逐步从特殊使命转向一般需要,设法建立吸引各类非公有制企业进场交易的长效机制,为所有非上市公司的股权转让及其他各类企业的产权交易提供服务平台,才是我国地方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长远之计。

(2)产权交易所还应该成为创业资本运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创业资本是投融资活动的重要主体,与企业产权交易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创业资本是催生产权交易的因素,另一方面产权交易又是创业资本切入的契机。所以,应当吸引创投机构直接参与产权交易所的组建和设立,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产权交易所与其他创投机构、基金公司、投资银行的合作,让这些专业的创投机构成为经纪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成为产权交易市场最活跃的力量,让他们以投资者的眼光去规范、筛选企业,在为我国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提供更多更好企业资源的同时,也为当地产业升级和中小企业的扩张开辟充盈的融资渠道。

三、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建设产权市场

应当科学地认识产权市场,产权市场的功能是什么,发展产权市场的目的是什么?这其中关键是正确地定义和谐产权市场这一概念。和谐的产权市场应该是:市场法制环境健全、市场参与各方诚信守法、市场交易行为“三公”、市场交投活跃、市场发展平稳健康。目前,我们在发展产权市场时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功能和地位,或者说只看中它的交易鉴证功能,为了单向的需要强化了鉴证功能,忽略了市场的需要。客观地讲产权市场监管的困难也是有着深刻原因的,我们的职能部门太多,利益群体太多。

在建设和谐产权市场进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严格按照“国九条”的要求规范发展产权市场,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动产权市场融入到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产权市场的转让方应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国有产权进场交易的政策规定,规范进场,公开信息,公平交易,

同时应减少行政干预;产权市场的受让方应通过市场化手段,公开竞争,杜绝暗箱操作;产权交易机构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平台,从服务客户出发,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现代化的交易环境。参与产权交易的其他中介机构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规范从业。只有实现以上几点,才能够保障产权市场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使产权市场和谐、快速、健康地发展起来。

四、建设和谐产权市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等六方面原则。在我们建设和谐产权市场的过程中,这几方面原则同样适用。

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产权市场应该结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来科学规划、科学发展。虽然,中国产权市场的兴起源于国资调整和国企改革,但从发展趋势来看,产权市场应当定位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础平台,服务对象应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其他各类企业。

二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产权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应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改革与创新,不断实现交易品种的创新、交易方式的创新、服务手段的创新。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力度,不但与国内资本市场对接,还应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服务于境外资本进入中国。

三是必须坚持依法治市。产权交易的政策性非常强,需要政府从政策上、法律上给予明确的定义,但至今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产权交易法律法规。3号令及其配套文件还不够全面、到位。构建和谐产权市场必须加强产权市场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市的基本方略。

四是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产权市场的建设应当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

2006年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在海口会议上提出,产权市场“前三年打基础,后三年上台阶”的总体要求。这一总体要求,正是以科学的发展观对产权市场建设与发展所做出的战略性部署。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产权市场正逐步成熟、完善,融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并将最终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 章美锦,万解秋.我国区域性资本市场发展路径研究.财贸经济,2008,(1) .

[2] 刘曼红.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孙铮,全泽,胡永青.新兴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和规范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