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音乐课堂“动”起来

摘 要:新课程明确提出小学生要能够主动参与各种艺术表演活动,并从中享受到乐趣。进一步明确了小学音乐课堂中“动”的内涵。并以三个环节为切入口,提供了适用于小学音乐课堂“动”的案例,以此来探索小学音乐课堂有效实现“动”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主动;生动;歌唱;舞蹈;节奏

新课程明确提出音乐课上小学生要能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并从中享受到乐趣。但在教学中,我们仍常看到:

1.传统当道,持续观望:音乐活动往往还停留在对学生听觉的简单作用上。

2.杂烩拼盘,猛打猛撞:为了热闹而热闹,音乐活动成了舞蹈、歌唱、演奏、表演等形式的简单堆砌。

如何让小学音乐课堂真正“动”起来,自己从以下方面做了思考与实践。

一、动的内涵

“动”不是狭隘意义上简单的舞蹈、传统的歌唱或是节奏的模仿,它包含了主动和生动两方面。生动,是形式的生动,是教学内容整合的生动,更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生动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也是有限的。

二、小学生“动”的特征

1.低年级:在主题情境中以模仿为主,一些富于律动的、节奏鲜明的、音色和旋律优美的音乐,更易感染学生。

2.中年级:对节奏变化很敏感,可根据音乐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以肢体语言、体态律动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3.高年级:创造能力显著提升,而同时也只有符合高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音乐和动作才能调动起他们“动”的积极性。

三、动的实践

(一)以歌唱为主的动

1.小学音乐教材中所包含的主要歌唱形式:一领众合、合唱、轮唱。

2.设计。

* 来源:苏少四《太阳出来喜洋洋》导入

* 过程:

师:春天来了,我们一路走、一路唱,去爬山吧!来到山顶了,太阳出来了,同学们你们的心情怎样?想做些什么呢?

师:让我们一起把心中的喜悦喊出来吧。(学生起立,呼喊“太阳出来了”)

师:在山顶上我们大家一起唱才有劲。(一领众合,师生配合演唱)

太阳出来 啰儿 (啰儿)

喜洋洋 欧郎啰 (郎啰)

挑起扁担 郎郎扯 (郎郎扯) 光扯(光扯)

上山岗 欧郎啰

* 目的:用“一领众合”,来初步感受歌曲,并参与到演唱活动中,增加课堂趣味,调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山歌特点。

(二)以舞蹈表现为主的动

1.小学音乐教材中所包含的主要舞蹈风格。

(1)中国民族舞:藏族、蒙古族、傣族等。

(2)中国民间舞:秧歌、采茶舞、花鼓等。

(3)外国民间舞:波尔卡舞、脚铃舞、踢踏舞等。

2.设计。

* 出处:苏少三《西伦达》

* 类型:集体舞

* 过程:学跳集体舞

请学生先围成圆圈拉手踏步,感受节拍,之后面向圆心,请几个同学做邀请者,双手叉腰做好准备。

第一段:圈上同学胸前拍手,邀请者强拍起步,右脚起,做小跳步4次,跳至被邀请者面前。

第二段:圈上同学继续胸前拍手,邀请者和被邀请者做以下动作。

1—2小节(以第一完全小节为第一小节):第一拍,右脚跟右前方点地,同时双手向两侧推出,身体稍向右倾,眼看右手;第二拍,两手叉腰,同时右脚收回,前脚掌点地;第三、四拍,右脚起步,原地小跳步3次。

3—4小节:动作同1—2小节,方向相反。

5—6小节: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拍对方手,同时下蹲一次。第三、四拍,拍手改成拍自己双腿。

第7小节:邀请者与被邀请者两手叉腰,小跳步换位置。

第8小节:邀请者与被邀请者双手互握并晃动两次,点头两次。

* 目的:通过参与集体舞,感受、体验弱起,动作合拍,尝试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感悟去表现动作内涵,在身体协调性提高的同时,培养学生集体活动中的规则意识。

(三)以节奏训练为主的动

1.小学音乐教材中所包含的难点节奏:

(1)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结合:Ⅹ ⅩⅩ ⅩⅩ Ⅹ

(2)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

(3)附点音符、切分,三连音、弱起。

2.设计。

* 类型:附点节奏

* 过程:长附点,一条腿受伤时,走路会怎样?请学生走走并根据脚步声总结长附点节奏特点。短附点,模仿骑马的动作,感受短附点的节奏特点。

* 目的:在形象的视听联觉的培养中感受长短附点节奏特点。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音乐课上,每一次“动”都必须遵守的音乐本质特征,尊重学生的内心需求,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获得感官快乐的同时获得音乐能力的提高,让音乐课有温度,更有深度。

参考文献:

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誗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