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雕塑教学浅谈——本校教学思考.pdf

摘要 从雕塑专业学院教育的现状与背景出发,从本学校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当今雕塑 艺术发展对学院教育的新要求以及雕塑艺术面向世界发展等因素,深入研究适应时代发 展的教学意识与方法,解析学院雕塑教育的新目标,得出学院雕塑教育的基本思路。从 而推动雕塑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对当代中国雕塑教学发展方向的思考。文章通 过对美术院校雕塑教学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各学院雕塑教学中,重模仿人体, 创作目的日益减少人文性与地域特点。因此,对雕塑语言创新的匮乏要在当代雕塑教学 中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研究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意识与方法,结合作品和案例分析, 提出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实施办法、学术价值,将雕塑教学从基础训练、民族文化传 承、材料的应用、艺术理念的培养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阐释。充分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这一新时期课程结构的原则与特色,在研究新的教学意识与方法时,强调我们的基 础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当代雕塑家所必需的综合能力,所以我们应全力为他 们提供尽情发展的平台,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内在的艺术生命的潜能。使雕塑教学的重点 由被动的教转到主动的学上来,最后形成积极的良好的创作氛围是雕塑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学院雕塑教学;
基础训练;
文化传承;
材料语言;
艺术理念培养 A b s t r a c t P r o c e e df r o mt h e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a n db a c k g r o u n do fi n s t i t u t es c u l p t u r et e a c h i n ga n d s c h o o lt e a c h i n gp r a c t i c e .C o m b i n ew i t ht h en e wr e q u i r e sa n df a c t o r st h a tt h ed e v e l o p i n g s c u l p t u r ef a c e st ot h ew o r l d .S t u d yd e e pt of i n dt e a c h i n gi d e aa n dm e t h o dw h i c hs u i t e dt h e t i m e s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a l y s i sn e wi n s t i t u t es c u l p t u r et e a c h i n gg o a l .O b t a i ni n s t i t u t es c u l p t u r e t e a c h i n gb a s i ci d e a .T h u s ,p r o m o t et os c u l p t u r et e a c h i n gr e f o r mf i l r t h e r .P r o m o t et ot h i n k i n g t h ed i r e c t i o nt h a tC h i n e s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c u l p t u r ee d u c a t i o ns h o u l dd e v e l o pt o .R e s e a r c ht h e a r tc o l l e g et e a c h i n g .I nt h ea r t i c l e ,a u t h o rr e s e a r c h e dt h ea r tc o l l e g es c u l p t u r et e a c h i n g .T o f i n dp r e s e n tm a n yi n s t i t u t et e a c h i n gl a ys t r e s so ni m i t a t i n gt h eh u m a nb o d y .R e d u c e h u m a n i t i e sa n dr e g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c r e a t i o ng o a l .T h e r e f o r e ,t h el a c ko fs c u l p t u r e l a n g u a g ec r e a t i o ns h o u l df i n dt h es o l u t i o ni n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c u l p t u r et e a c h i n g .R e s e a r c h t h et e a c h i n gi d c aa n dm e t h o dt h a ts u i tt h et i m e s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m b i n ew o r ka n dc a s e a n a l y s i s .S e tc o n c r e t e l yc u r r i c u l u mg o a l sa n dr e q u i r e s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m e a n sa n da c a d e m i c v a l u e .T h es c u l p t u r et e a c h i n gs h o u l db ee x p l a i n e df r o mb a s i ct r a i n i n gn a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i n h e r i t i n g ,m a t e r i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 , a r t i s t i ci d e ar a i s i n ga n dS Oo n .F u l l ym a n i f e s tt h ep r i n c i p l e 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t h a tt h e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c i n gc o m b i n e di nt h en e wc u r r i c u l u ms t r u c t u r ei n t h en e wp e r i o d .W h e ns t u d yt h en e wt e a c h i n gi d e aa n dm e t h o dS ,w es h o u l de m p h a s i z e do n o u rf o u n d a t i o nt e a c h i n ga n df o c u so nW a i u l n gs t u d e n t st oh a v et l l en e c e s s a r yc a p a b i l i t i e st o b e c o m eam o d e ms c u l p t o r .T h e r e f o r e ,w es h o u l dt r yo u rb e s tt oh e l pt h es t u d e n t st of i n dt h e i r i n n e ra r t i s t i cp o t e n t i a l ,s h o u l dc h a n g ep a s s i v et e a c h i n gt oa c t i v el e a n i n gi ns c u l p t u r et e a c h i n g . F i n a l l y ,f o r m sp o s i t i v ec r e a t i o na t m o s p h e r ei St h ek e y . K e y w o r d i n s t i t u t es c u l p t u r et e a c h i n g ;
f u n d a m e n t a lt r a i n i n g c u l t u r ei n h e r i t ;
m a t e r i a ll a n g u a g e ;
t r a i n i n go f a r ti d e a Ⅱ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 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缆吼丝垂』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熟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红磊王 ,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日期 电话 邮编 引言 中国当代雕塑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活跃时期。在全球化格局下,中国雕塑艺术在雕塑 “艺术全球化”的进程中,已经成为“全球化”艺术中的重要一员。中国雕塑以前所未有的 力度和规模,融入到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之中,从而赢得世界的瞩目和广泛的荣 誉。充分展现出历史悠久的中国雕塑自身的历史性进步。在上个世纪的后二十年中,中 国的老、中、青艺术家在多元思维的艺术发展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探索空 前活跃。“继承与创新’’,甚至走入西方方现代艺术新潮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国 优秀文化艺术的传统和民族精神,正在继承与创新。2 0 世纪中国雕塑艺术事业仍处于探 索的历史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东西方雕塑艺术的广泛交流。交流中出现 了交融与撞击两种现象,既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两者都有利于我国和世界雕塑艺术 事业的发展与深化。全国各地增设了雕塑专业的院、系和创作机构,涌现出一批又一批 优秀的雕塑艺术人才,创作出一大批反映多种多样的艺术观念、艺术思维和艺术流派的 优秀作品。但我国的雕塑艺术事业也存在一些问题,2 0 世纪以来引入西方学院雕塑艺术 教育体系后成长来的外来雕塑艺术样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传统立体造型艺术诸多传 统形式意义特征越来越淡化。诸多视觉艺术形式如影像、数码、D V ,装置等等艺术样 式的出现,已经对传统理论提出了问题与挑战。

近2 0 年以来,后现代主义潮流的出现矛头所向不仅指向写实、具象的艺术,而且也 否定2 0 世纪以来流行的现代艺术。观念、行为、装置成为最流行的形式。后现代主义极 度宽泛的艺术概念使人们对艺术的态度变得前所未有的宽容。艺术本体的概念也已经大 大拓展,它仿佛就是什么都行、什么都无所谓。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新”思潮自然对 我国艺坛也形成一股强烈的冲击波。由于中国近代雕塑受到西方的影响,导致中国当代 雕塑在艺术上对西方的追随,以至于西方阶段的发展一定程度制约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进 程。作为一个雕塑家,也禁不住要重新思考和怀疑这样一些在过去看来是有定论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个发展态势。

首先,从国外引进加以改造的现象最为普遍,对于中国观众大多数对国外艺术不太 熟悉,很难区分哪些属于原创,哪些属于引进或传播,因而一部分雕塑家在运用国外艺 术已有形式的同时,标榜为自己的创新,并以此作为切入当代文化的标志。这类作品应 该说具有传播上的积极意义,但并没有真正创新和突破。另外一种以“新观念“ “新思潮” 超越雕塑本体语言的界定的倾向出现了。它摒弃雕塑的审美经验与本体语言的特征。受 西方观念艺术的影响把观念指向片面扩大,只讲观念诉说,雕塑本体发生了变化,雕塑 的边界变得模糊起来。这是近年来围绕中国雕塑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代中国经济发展 迅猛,利益驱动急功近利的做法带来了艺术创作的浮躁。缺乏深入研究雕塑本体语言以 及雕塑语言拓展的限定性,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为生搬硬套地与各种“新观念”“新手段”相 结合。违背了雕塑艺术的创作规律,造成雕塑界非雕塑化现象的普遍存在。雕塑本体语 1 言的基础理论研究与雕塑拓展空间的理论研究薄弱;
理论界的舆论导向没有起到宏观意 义上的指导作用,甚至有的文章还有一定的误导作用。有些前卫理论家经常以哲人自居, 指点艺术家的实践以形而上的生涩难懂的词藻编织文章,开口“人文关怀”闭口“终极关 怀”等等故作高深。好像只有他们才是社会责任的关注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致使一 些未成熟的年青艺术家热衷于舆论界的吹捧,造成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严重脱节失去理 论指导实践的真正意义。在雕塑语言拓展的过程中,如果无限扩张雕塑的边界忽视雕塑 本体语言体系,则无助于中国雕塑艺术健康发展只能带来新的混乱。雕塑边缘化这种时 尚不仅制约了雕塑在本体语言拓展空间的探索与研究,事实上,还对年轻雕塑学子产 生误导。“新思潮“‘新观念”影响,使雕塑界的雕塑边缘化现象打着“创新”的旗号对美术 学院传统的教学体系产生着强烈的冲击,震颤着年轻学子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城市雕塑建设方面尽管摆脱了“文革”时代“高、大、全”的僵化模式,接纳了变 形与装饰手法等,但从总体感觉个性语言丧失,“现代”抽象雕塑泛滥,其对人文意义 的冷淡,使得雕塑的建立者,虽然可以摆脱以人体作为符号表达某种社会理念的传统的 纪念性雕塑的创作模式,而走向淡化政治说教,更为多义的形式审美之路,但视者的感 情完全被忽视了。引发了民众与舆论对雕塑行业的批评日益增多。

在中国雕塑艺术创作高速发展的今天,尽管暴露出许多问题,但仍有一批雕塑家以 雕塑本体语言为基础,善于吸收新的艺术手段以及表现方式,坚持创新精神为拓展当代 的雕塑语言做出了积极的选择,为中国当代雕塑语言的良性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一批雕 塑家有扎实的造型基本功,有比较坚定的美学追求,对我国本民族的传统雕塑有深入的 研究,他们不仅懂得艺术创造的规律,而且还有胆识有精力从事试验与探索,从传统、 民间、外国、现代科技成果等方面吸收营养,使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具象写实造型加以变 异产生出各种新的变体或者说新的风格;
更可贵的是他们在强化个性风格的同时,注意 在艺术的格调趣味上体现民族的审美习惯。他们从2 0 世纪西方现代流派中的具象写实艺 术中,更从艺术史的历史经验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坚持雕塑之所以成为雕塑的限定原则, 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寻求新的表现语言样式风格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这个方面 做出成绩的雕塑家很多,例如北京雕塑家李象群的系列作品融是在拓展雕塑本体 语言方面有独特表现的作品。在刻画人物方面不同过去对女人体具象的一般描绘,有时 虚掉五官的刻画,有时用麻布包裹女人体的一些局部,使其作品包裹肌理的粗糙与外露 局部细致刻画的细腻形成强烈的形体对比造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因而具有独特的个人 风格样式。李象群在雕塑本体语言规定性的基础上,在拓展雕塑语言表现、样式风格方 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湖北雕塑家傅中望近年的雕塑创作显示出其在雕塑边缘积极探索 拓展新的表现语言方面所做的努力。他的作品在传统资源中找到与今天的生活经验相吻 合的东方文脉,以榫接与铆眼为其雕塑语言符号成为其独特的个人风貌。榫头与铆眼是 一种物质构造的结点方式,中国古人根据不同的构造需要创造了丰富的榫铆结点形态, 广泛用于建筑、家具、农具等木器结构之中。榫铆不仅是一种古老的技术方式,同时也 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文化形态。它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老的阴阳学说。在作品的 “凹”、“凸”所形成的关系中,也就是物性关系的构合、分离、契接、插入中,傅中望把 2 中国古典文化中最富于暗示性和涵盖力的符号物质化,即榫与铆所对应的阴与阳成功地 转化为契入当代文化问题和生存问题的现代视觉语汇。在这种意义的转换图式中,傅中 望尝试把这种榫铆近一步语言符号化,运用在不同材质的意义挖掘中。他的拓展一方面 体现为木质材料继而推进到金属等其它材料的运用中,另一方面试图以易经阴阳对立和 互补的二元结构为基础,将这种思维方式转化为不同方面的表述,力求做到像易经 符号那样,以最简单的符号陈述最复杂、最有深度的人文内容。傅中望在拓展雕塑本体 语言表现、样式风格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雕塑家王洪亮其早期的作品大多以具象的 表现人物的作品为主,体现出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一直强调的扎实的造型基本功的传 统。1 9 9 8 年王洪亮创作出一组带有装置意味的系列作品新石器打击系列。他在雕 塑本体语言拓展的过程中,吸收装置艺术的特点,引入观念艺术的文化隐喻性,但还是 在雕塑本质属性的限定性范围内积极探索新的语言表现,当今活跃在雕塑艺术舞台上的 雕塑家如曾成刚、殷晓峰、陈云岗、展望、王中、杨建平、蔡志松等都在实践中为雕塑 本体语言的空间拓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这样一个科技化、信息化、商品化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在西方艺术资讯 如潮涌入的环境里,本土创作如何既能折射出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又能与国际艺术的 对话,怎样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创造当代中国雕塑文化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传统 雕塑与现代雕塑的语言转换,艺术的“全球化”与“民族性”等一系列的矛盾,都是今天中 国雕塑家所面对的问题。雕塑艺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召唤科学与艺术紧密 联系的信息时代里,对雕塑艺术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发展,则有更多的新的要求, 这是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现代雕塑教学体系,由承继以古典雕塑为主体的西方美术教育模式发展而来。

并逐步形成了当今中国美术院校教育的基础学习 专业学习 体验生活 毕业创作的 教学模式。相应的评判标准也长期锁定在以此建立起的价值观上精准的解剖学、严谨 的科学性,作为西方雕塑教育金科玉律,直至现代艺术的兴起才告打破。8 0 年代之前的 中国雕塑教育基本沿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学方式,重视客体和准确无误的“再现”性 塑造被奉为最高的审美经典。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演变以及观念的更新,从始至 终都没有摆脱过或是脱离过学院的巨大存在与影响。学院教育,几乎是所有美术人必经 的学习途径,而学院教育所打下的基础也是所有美术人能够存在于美术领域的最低准入 门槛。所以,学院教育的全面影响是多方面和巨大的。学院带有普遍性与强制性的教育 模式在建立艺术思想理念、开阔学术视野、强化艺术创作实践的同时,也具有着巨大的 导向性和规定性。这便使得学生在通过由获取基本技术到进入思想观念表达的总体过程 中,牢固建立起了因果关系的程序模式。所以形成了长期风格雷同,手法单一、教学 模式大同小异、只注重共通性,而忽略或消泯个性的教育。造成写实技术走遍天下,风 格样式大同小异,崇尚技术是根深蒂固的诉求理念。而现代工业文明在使雕塑的公共性 逐渐弱化的同时,其通过公共场所得以传播和展示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更何况它还受 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进入2 0 世纪下半叶的后工业时代后,电子媒介迅速取代文字媒 体的主导地位,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方式和最有效的传播途径,它通过图像传播信息, 3 几乎不受时空的限制并且快速迅捷。在这样的背景下,雕塑作为一种传统的三维空间的 艺术形式,不得不对在现代主义运动中所确立起来的一些概念和原则作出新的理解和调 整。社会的这一巨变也毫无例外的触动了中国雕塑界,使近几十年来中国美术观念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言说角度的转变正在许多青年美术家中产生。学院在格守自己信条的同 时,面对这个着各种诱惑,一场变革在所难免。

世界上的事物历来有两面性,艺术也不例外。艺术上的新与旧,维护传统与突破传 统樊篱,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面。事实上我们总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根据我 们的需要决定对它们的不同态度。人们不同时期的选择,不可避免地有自己的局限性。

我们该怎样面对呢 今天的美院雕塑系以及设有雕塑专业类教学内容的其他院校共几十所,一些新兴专 业的上马和大范围职业教育的开展,如公共艺术等都与雕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年 的毕业生不计其数。教学机构群如此的庞大,而其竭泽而渔式的扩招运动,又改变了以 往采行的精英教育的路线。以本校为例本人在师范类大学下设的雕塑专业教学,学制 4 年,教学条件较差,学校投入有限,资讯不发达,观念较落后,上世纪9 0 年代每年招 生8 人,而到了今天已经翻了几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社会观念 和需求的巨大变化、面对教育形式的深入变革如何明确自己的方向,找准自己的位置, 形成自己的特色已迫在眉睫。其它院校也都面l 临着同样的境遇。学校的学习是将来从事 艺术创作的基础,是发展的必备条件,在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从教学方法上,从 教学内容上,从课程的安排上,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美术院校教育及其产生的 效应,是中国当下决定美术主流走向的重要因素。因此,美院雕塑教育应尽快建立和完 善符合当代艺术发展的教学方案。

在此背景下,各美术院校组织了多次关于教学的交流与研讨活动,什么是当代雕塑 家所需要的基本功 现代雕塑教学中的主旨是什么 成为了讨论的中心。而西方从二十 世纪初人体就逐渐丧失了在雕塑的语言中原本占据的主导地位。因此,多年以来在雕塑 教学中所采用以培养学生掌握人体写实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理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基础教学中技能的训练并不是最重要,人体泥塑训练也不应该只是培养写实能力,以往 的对具象写实雕塑的教学要求已经不能适合当代雕塑发展。新的教学意识和理论对当代 雕塑艺术风格特征的形成有重大作用,通过深入的修正与探索研究增强实施方案的作用 性,创造性成果对雕塑学者提供明确的思路,推动雕塑艺术的发展。国内外众多的艺术 实践与论述也提供了优秀的范例。在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在高等教育 大众化的今天,把握艺术教育的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成为~个当代雕塑家所必需的综 合能力,已经成为学院教学的关键。基于这一理念,通过本校的教学实践,本文对高校 雕塑教学的现状、教学内容、发展方向提出几点浅显的建议和思路。

4 第一章、基础的训练 .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多年来我国形成了一整套具象写实的教学体系和思路,以八大美 院为代表的社会现实主义教学体系和创作思想成为了中国艺术的主流。学院在这一时期 出现了一大批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家,这一时期的教学思想,在2 0 世纪初到五六 十年代年代随着留学的老一辈艺术家被带回了中国,对现代中国的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产 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学要求,重解剖,重再现,轻感受和个性的培养,这种体系 一直延续到现在,到了七八十年代,国I - J - - 次打开,当代艺术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一 些人和院校从一个极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全盘否定了前辈的教学思想和建立起来的 体系,艺术圈和教育界里到处是革命的旗帜,狭义的将具象艺术连同俄罗斯现实主义打 成了批判的对象,试验、观念、表现,各种主义充斥着校园和我们的大脑。就象现实主 义占领中国一样,这次思潮和变革也有其历史必然性。今天,我们冷静的思考一下,作 为全国雕塑艺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地,美术学院将为将来的雕塑艺术家提供什么样的 基础,教学大纲中基础的概念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广义上讲,基础就是发展的准备,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美术学院的一切 学习都可看作是基础训练,其中不只是具象写实能力的培养,还包括抽象造型能力的提 高,不仅要学习技法,还应注重理论的学习,观念的培养,意识理念和责任感自信心的 提高。所谓的基础也不应该只是规定的几门课程,而存在于教学和训练的各个环节和过 程当中,对待基础的态度关键在于教育者的认知,在大范围内实施要靠教学体系的建立 和思想的完善。总的来说就是美术院校的教学要扩大基础的范围,强化基础的意识,改 变对基础的认识,对基础教学提出新要求。

我们既要培养学术型的雕塑艺术家,还应为培养实用雕塑艺术工作者服务,在不违 背雕塑艺术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社会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兴趣在课 程安排和教学目标上建立多种机制和多层标准。第一,在教学方法上要主动提高学生对 专业的热情,我们的工作是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进入艺术人生的平台。教学应在一个艺 术交流思考的环境下进行,让学生独立思考尤为重要,老师只是必要时给与引导作用。

他们能在这个环境中获得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对艺术和人生的理 解。第二,教学内容上我个人认为多年以来在雕塑教学中所采用以培养学生掌握人体写 实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将抽象造型 能力的培养,理论的学习,观念的培养,意识理念和责任感自信心的提高纳入到学习的 内容中来。第三,从课程的安排上,我认为,有必要调整教学课程的整体布局和安排, 艺术院校的雕塑课程在以人体泥塑课作为重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研究方向和地域特色 多增加一些材料课和实践课,如石雕,金属工艺,陶艺,冰雪等而且要将之放在与人 体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做深入的研究而不仅仅是技法的了解,使之与当代艺术发展 相适应。

5 一、具象基础 一 具象基础的理念 所谓具象基础就是培养再现的能力,但它并不是表面简单的复制,而是理性认识通 过感性升华的产物;
他不仅是技法技巧的训练,同时也是认知的过程;
不只体现在具体 作品里,更存在于创作者的思想意识当中。它不是写实主义、而是具象表达。

在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在世界美术学院都在纷纷倒戈写实主义,引进新技术 和新媒体的时候,雕塑教学中具象基础训练还有其生命力,还有其生存的空间。虽然雕 塑语言发展从罗丹时代开始,从雕塑内容 主体 过渡到雕塑的形式 造型 ,然后又从形 式到材料。最后发展到材料、观念、过程的综合体。虽然当代的雕塑艺术语言已发生了 本质的变化,但艺术无论如何发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认知的作用,都避免不了同客观 事物的联系,因此具象的表达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并且三维空间的形式永远是雕塑艺术 的载体,所有的艺术创作活动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雕塑作品的纪念性特征决定现实主义题材仍是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中雕塑艺术教学 和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其它美术专业,雕塑专业的技术性要求是最高的, 作为雕塑系的学生首先要学习掌握形体、空间、材料等技法。观念固然重要,但如果没 有技术的支撑,观念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难以实现。在教学改革上,并不是新的就一定 是好的,传统的就一定是守旧的。教学并不是像艺术家创作作品那么随意。教学中的基 础教学尤其要具备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能太过于随意。基础教学上的盲目跟风会使教学 陷入混乱。所以,现代基础教学体系在强调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在专业范围上还要 求具有专业性、研究性、学术性。对于中国的雕塑基础教学而言,深受列宾美院雕塑教 学体系影响的传统写实教学是不能完全放弃的。泥塑人体作为具象基础训练的有力手段 也一直是美术学院教学的关键。

二 具象训练目的、内容和方法 1 .对形体的认识和技法的训练 通过对自然写生使学生达到了解自然界中的形体变化规律,是很有必要的。以人体 而言,即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动态变化规律等。同时,也学习了写实的雕塑技巧和工 作方法。除了大量的写生,解剖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解剖课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古 希腊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都亲自解剖人体,学习骨骼和 肌肉,在后期欧洲写实基础教学中,解剖都十分重要。一个好的人物写生是建立在对人 物由表及里的了解基础上的,特别是雕塑写生,来不得半点马虎,不能没有对骨架和肌 肉的了解,和对运动解剖的了解。列宾美院也十分重视解剖,在美院有专门的解剖教室 和专门的解剖教师,教室里有详尽的解剖教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解剖课是学生的必修 课,最后还有十分严格的解剖结课考试。学校要求学生对人物解剖要十分了解。比较国 内雕塑基础教学,解剖课还需要大大地加强。同时我们应加强对体的认识,不能以认识 了几块骨骼记住了几块肌肉作为教学的要求,还要加强对几何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这里 “体”的概念包括体积感和重量感,特别是重量感与材料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摩尔说“一 6 个对雕塑敏感的观察者必须学会把形体作为单纯的形体来感受,而不是作为描述式记忆 来感受。”“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人体的形态变化是由不同类型的体组成的这一雕塑理念。

在解决形体问题的同时,应鼓励学生在表现方法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并引导其 逐步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

2 .培养对自然的感受能力并加强对独立于人体语言之外的“雕塑语言”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体写生训练一直是泥塑课的主要内容,并把人体结构的研究和表现作为 评判的主要标准。按照人体自然形态所包括的比例、动态、及解剖结构来要求学生。将 对人体摹写的准确生动作为标准。从观察到理解始终把人体本身的造型作为泥塑表现的 最高要求。但是却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雕塑的语言。我在这里是把人体的 语言和雕塑的语言区分开。从古希腊到罗丹,人体一直是雕塑的唯一重要命题。然而从 罗丹时期特别是罗丹后期的艺术实践中,人们逐渐看到了一种独立于人体语言之外的雕 塑语言。很明显的可以看出罗丹已经把注意力从表现人体骨骼肌肉的生动变化和人物情 感的矛盾冲突转移到人体自然运动中形成的团块和形式感上来。另外罗丹此时已经注意 到了雕塑材料本身的特性和材料的塑造过程对作品的所产生的影响,开始寻找人体以外 的雕塑语言和泥塑过程中存在的材料感。这种对于材料的觉醒对于后来的雕塑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于材料感和过程感的觉醒影响了马蒂斯、布朗库西、及后来的贾 科梅蒂等人。纵观罗丹、德加到马蒂斯、布朗库西在雕塑语言上对待人体解剖态度的变 化。对于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泥塑教学,特别是基础教学来说,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 为泥本身所包含的材料语言能够启发我们的空间想象力,使我们的作品能具有一种脱离 于人体解剖之外的雕塑语言。在泥塑训练中 人体写生为例 ,要使学生将对形体的感觉 和材料的感觉结合起来。用手中的泥来塑造一个来源于模特又脱离模特的崭新的东西。

现代雕塑艺术“人体”的概念已经不能代替雕塑的概念了,在人体泥塑写生训练中要强调 做“雕塑”而不是做“人体”,作为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基础训练应该是现代艺术的基础。

我们既要强调对人体解剖结构的观察和研究,又不能把学生对人体的自然形态及解剖结 构作为雕塑的唯一评判标准。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寻找雕塑语言。在训练中适当考 虑淡化“写实”的概念,不要让写实能力的训练成为感受雕塑语言的障碍。我想我们应 该引导学生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自身对自然的感受上,去感受自然形体在空间中存在的 最基本状态,通过感觉、理解、以及塑造过程来领会古典写实风格所包含的雕塑语言, 而不是简单的获得描写自然的能力,这才是我们第一部分教学目的核心所在。

3 .每个人对自然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感受方式也不尽相同,应鼓励学生去寻找 认识自然的独特途径。不应该以单一的模式来要求所有学生。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注重培养和开发学生自身所蕴含的创作潜能。

四 对新具象的认识 在经历了现代主义的阶段之后,雕塑在形式原创性上的可能已经变得微乎其微,从 “未来派”到“极简主义”,从布朗库西到贾柯梅蒂到卡德尔,从马约尔到西格尔到安德里 亚斯,从铸铜到不锈钢,到硅橡胶,从材料手段到风格样式都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但 同时也成为后继者难以逾越的障碍。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当代艺术观念被 逐步接受,具象雕塑在今天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但具象艺术决不能简单地等同 于“写实”,真正优秀的具象艺术作品决不仅仅停留在酷似对象的层面上,而是具有超 越表层满足和愉悦,获得理性和智性思考的意义。传统观念认为客观对象就是作品呈 现的全部内容,作品的审美意义来自于形式和与描绘对象有关的联想和移情。这样的的 理解已经开始被改变。传统具象雕塑作为一种语言形式,与当代文化背景新的“图底关 系”的建立,使形式已经不是作品的全部,而与之相关的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政 治的、个人的指涉,与作品的外在形态和现场效果一道,构成一个完整作品的全部。新 的具象雕塑的理念与形态已经出现。

在国内当代具象雕塑艺术的价值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具象雕塑的认识在中 国是有着特殊的社会政治渊源的,但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化转型期对各种文化门类提 出的更高的人文关怀精神,新的具象雕塑无疑成为了中国当代人文、精神、感受家园等 等栖息地的共同体。这就要求新具象雕塑语言具备大大超出以往写实的单一语汇、表达 方式、物质材料等。在新具象创作与教学研究方面,著名雕塑家李象群、殷晓峰等作了 大量的实践工作和积极的探索,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作品,有力地推动了新具象在中国 的发展。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新具象,分析以往的具象写实雕塑和新具象雕塑地区别, 进行实践尝试,是教学工作的重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借个角度去引导学生并进行针对性 的实践。

1 .把古代造物的元素放大运用到创作当中并从新建构新的意义 所有艺术的“写实性”都是建立和存在于具体历史阶段的文化习惯之上的。具像雕塑 当代转型的本质就在于对已有的有关艺术“真实性”的“习俗”进行挑战和改变,有针对 性地打破作品和某种“视觉习俗”的对应关系。当代艺术的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艺术样 式同样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和针对性,重要的是切入的角度和对文化的态度。

2 .对人体雕塑母体语言的从新认识,使之成为新作品的材料 一件或几件雕塑是以某种特定形式参与到一个更大概念的“艺术意图”中,这已经成 为经常见到的艺术现象,换句话说,就是雕塑成为另一件作品的材料资源。

雕塑本身 造型语言和形式意义已经不是整个艺术作品的全部,它只是实现某一艺术构想和表达意 图的必要手段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就是说,雕塑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它 已经成为供一个艺术行为、艺术作品使用的“材料”,这样的作品还包括M a u r i z i o C a t t e l a n 骑车的小孩。

3 .多种材料的加工与对传统的雕塑材料的重新审视和利用为具象雕塑提供新的表 现媒介 如刘建华的作品,运用清白瓷对日常用品进行陌生化的转换,上海双年展的日本艺 术家舟越桂运用传统木雕材料和技法讲述当代视觉经验的作品。通过对材料经验的不断 突破和扩展,使今天的具象雕塑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视觉效果和心里体验。

4 .将绘画特征引入到雕塑作品中 在教学中把具有有机形和随意的涂抹,非描绘性色彩等不具象征特征的雕塑语言渗 透给学生,使学生自主将雕塑同表现主义绘画相联系。

5 .转换场景使它原本的意图和表达寓意也随着现场的消失而丧失 雕塑是空间中的艺术,我们常常忽视艺术和场域的整体性,而热衷于掌握孤立的技 巧和沉湎于孤立的形式。重建雕塑的在场性,是当代雕塑的一个重要转型,它促使雕塑 家从着眼于形体转变为关注作品与环境关系。使雕塑不仅仅是形体的艺术,更是空间与 人关系的艺术。如“马特兰纳的近期作品更多地强调了场景的意义,这些一目了然, 存在着差异和重复的躯干,是观众带着窥密的心理和释疑的企图,希望探询隐藏在这些 雕塑背后的真相。”脚像G a v i nT u r k i r s 在4 9 届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作品袋子,用青 铜塞种与庄严、永久、地位和贵重等概念相关的材料,做成当代生活中最无价值的 垃圾袋,体现了对雕塑与日常用品物质关系的深层思考。

新具象雕塑以无疑成为当代中国人心灵的守护者,具象艺术决不是模仿肉眼所见的 事物。而必须回溯到自然事物而出的理念精神家园。在庄子秋水中“可以言论者, 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以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追求内蕴。”阱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的感受、实践与体会才能有 助于他们更好的了解新具象。

二、抽象基础 抽象一词的本意是指人们在认识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对事物表象的舍弃和对本质因 素的抽取。它是相对于具象而言所产生的,它们是客观事物的两个面,共同构建了人类 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 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 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 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科学的抽象是在概念中反映自然界或社会物质过程的内在本 质的思想,它是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 质属性,撇开其非本质属性,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规定,形成概念。其实在 艺术创作中很难严格区分具象还是抽象,许多看似具象的作品,其实是运用人们熟知的 具象符号表达抽象地意图,而一些含有抽象形式的作品往往是为了使作品更有力度。在 我们的基础训练过程中也是很难将其决然分开的,本文之所以将其强调出来,是因为我 国艺术教育长期强调具象写实训练而忽视了对事物内在形式力量的发现与表达,不仅使 作品表达无力并且限制了学生自由表达和发展的空间。在抽象基础训练中我们主要强调 的是抽象思维的训练,就是通过对客观表象的重新认识发现其内部抽象的因素并表达其 精神和力量。“自然中的物理现象所形成的视觉经验,在今天形成我们在视觉上所应用 的符号,这些符号组成了人们的视觉经验,也可以说今天的视觉经验与以往生活中的经 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运用这些符号的过程中排斥了符号的物理属性,在它与 精神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符号被我们应用在作品中与其他元素一起构成我们创作的主 观意图。”Ⅲ在教学内容上关键是在训练过程中强化这种思考的意识,强调抽象语言与 主观情感相结合。

9 因为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在课程实 践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课时量,首先从传统作品中认识其作品中所包含的抽象因素、 抽象手法和抽象样式。其次要培养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分析与认识过程不断 尝试抽取抽象的成分。抽象之所以难以理解,在于人的学习过程本身就不是从抽象开始 学习,而是从具体开始学习,打从人出生开始,就不断的探索各种具体的事物,具体的 事物容易学习,因为它们往往与生活经验习习相关,我们所要作的,就是要从抽象的认 知角度出发,从对力的认识、符号语言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最后完成抽象形式 的创造。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抽象的概念要在个人创作过程中,甚至到了毕业创作时才被 提及,抽象似乎只有在创作中才有用,是高年级甚至是毕业之后的事情。学生并没有理 解抽象的真正含义,认为简单的变形就是抽象的全部。因此,我认为应将抽象基础训练 放在低年级进行,应将其放在与具象基础同等重要的位置,使抽象的理念溶入到素描, 泥塑,材料等课程中,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的思维方式。

三、装饰基础 装饰即美化,装饰是人类为满足生存和审美需要经过对现实事物的加工而创造出来 的一种艺术模式或手法。它既是一种审美行为又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反映了人类自身的 素质和才能,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地域性,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并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作为精神的物化,雕塑以三维实体参与生活,容于环境,雕塑的装饰功能被社会广泛应 用,是雕塑作用于社会的最直接的方式,从古代的生活器物到现在的建筑和公共空间都 内能看到雕塑的存在。雕塑内在的装饰性因素决定了其装饰作用,因此雕塑的装饰语言 是我们探寻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解决雕塑和环境,雕塑和生产生活和谐关系的关键。

就雕塑本体语言而言,装饰性语言很久以前就已经运用于艺术创作了,雕塑艺术发展到 今天,其装饰性因素已经成为艺术品品评的新的审视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提高学生 运用装饰语言的能力和学生的设计意识,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丰富联想,寻求雕塑与 人和环境的沟通,与材料的联系,摆脱写生练习的束缚,要达到雕塑的内容与形式;
主 体与环境;
功能与要求的统一。

在课程安排上可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形式”在这里应是重点研究的课题。通 过对生活中素材的优化,用对比、重复、夸张、变异等形式语言结合基本的要素进行灵 活运用,韭主动靠近某一种型,如矩形、菱形、多边形等。各种不同的几何形体,物 体的特定形都会给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情感和形式感。如圆形、他给人们一种紧凑、团 结、和谐、完美、亲密的感觉,而且还有一种滚动的感觉,而圆形又可以使人联想起来 某一物体;
三角形给人们一种稳定、坚不可摧的感觉。但倒三角形又相反给人们有一种 不稳定的动感;
长方形会给人们一种挺拔、刚劲有力的感觉;
还有矩形、菱形、多边形 等。要做到这一点,是侧重于以主观因素为主的造型,由于主观因素的想象、升华,更 突出地去表现为强调形式因素的完美,客观因素被有意识地强化规范在形式因素里,这 就有意识地摆脱了客观形式的自然标准规范的约束,从而使客观固有的形状得以夸张、 1 0 变形,打上了强烈的主观精神的色彩,给人以新颖、别致、独特的视觉感受。这种造型 方式更能给人以形式的美。如适形性训练就是教导学生在几种几何形体里去探索雕塑构 图形式,这样设计出来的适形雕塑属于装饰变形一类艺术,不需拘泥于解剖学、植物学 和其他科学的精确性。这种训练更注重其形式美的变化,以其优美的线条、简洁明快的 影象,在一定形体里去充分表现其优美的形体,突出其特征,以少胜多。运用对称、均 衡、对比、协调、韵律、节奏、统一等形式会组织形象,给形象以秩序的美、装饰美, 发挥其艺术想象力,突破自然形态的束缚,去创造出自然美、理想美的多样化的适形艺 术形象,使其更具艺术情感。其目的是使这一适形雕塑形式更好地与当今的现代建筑、 空问等相协调。在进行这种形式构图练习时,都要侧重地改变了生活的原型,但这种改 变不应失去人物客观属性的主要特征。如雕塑大师布朗库西创作的吻就有很强的适 形因素在里边。

在装饰风格和个性特点的培养上,要从以往人类社会各个文明时期和不同的地域文 化中吸取营养,如毕加索,马蒂斯,摩尔等艺术大师都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不管是具象基础训练、抽象基础训练还是装饰基础训练的课程,课后都有小稿创作 练习,也就是构图练习,练习的题目范围十分广泛,可进行肖像创作练习、建筑装饰创 作练习、浮雕创作练习、纪念碑创作练习等。每到课程结束,都要有课程结束展示,老 师集体评定打分。每一个学期中间还要进行创作小稿比赛,这样既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 认识的提高,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创作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了 丰富的资源。

多年来有关基础课如何开展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矛盾主要围绕在以具象写生训练 为主的基础课还要不要的问题上,各地也都作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根据当代艺术发展 和国外艺术院校的教学的状况,有人认为写实艺术已经过时,大量的写生训练已经失去 了意义,但我认为从认知过程需要的角度出发,具像写生课程的开展还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需要解决和调整的是对写生的要求和对具象的认识,写生课程不仅能够解决对物象 的客观认识和写实的技巧问题,更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 寻找艺术的灵感,好多课程,如抽象训练,装饰训练等都可以在写生中进行。

要解决中国学院美术教育和雕塑艺术发展不适的问题,必须解决教育过程中对基础 的认识问题,基础训练就是基本功的训练,它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今天所作的 一切都必将成为明天的基础,要真正在学院教学过程中完成好基本功的教学,就需要所 有的教学工作者有一个广义的基本功的认识,要将“基础”二字融入到教学的点滴当中。

第二章、民族文化的传承 一、何谓传统 辞书上一般注释为“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传统就是 前人的创造。” 艺术是一个不断地通过提炼、扩展以及对于先前艺术的扬弃而发展的持续。同时它 也是不断继承和延续的过程。艺术作品反映了它所处的时代,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打上历 史文化的印迹。对传统的背弃是艺术蜕变进步的表现,但背弃并不等于决裂。多年来我 国雕塑艺术创作包括城雕作品成了西方写实和抽象形式的复制和翻版。中国雕塑日益失 去了民族特征和地域性特征,评价体系西化严重。文化传承的脉搏时断时续。回归传统 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国家美术教育的基地和艺术创作的中心,我们更应该勇于肩负历 史的重任。在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撞击的过程中,以文化的符号,展现传统的民族文化 精神,也展示一个有深刻含义的时代精神和现代社会现状。弘扬“国粹”和时代的主旋律, 这也是一个艺术家应当具有的历史责任和态度。

学习传统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创造。著名雕塑家潘鹤创作的孺子牛青铜主题雕 塑,屹立在深圳的市政府广场上。这尊作品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简洁的构图,他以写 实的象征艺术手法塑造了“开荒”、‘‘孺子牛”,发人深省。这种艺术思维体现了“人的自然 化”,成为深圳市城市的精神灵魂。著名雕塑家钱绍武的李大钊像,雕刻的尺度与 体量和人物的精神,展现了李大钊顶天立地、伟大壮烈的气概,人物巍然屹立,像一座 雄伟的山,给人们留下强烈的震撼 这样的作品正是华夏美学的思维和“天地人”浑然一 体的现代中国纪念碑雕塑精品之一。我坚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 ”,只有深深 的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土壤,艺术作品才能走向世界、才更有生命力。

二、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特征 一 中国传统雕塑的意象思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艺术创作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是意象思维。西方传统的思维方 式主要讲究分析,注重普通,偏于抽象。中国的意象思维则超越了概念和逻辑,是一种 创造性的思维,与西方传统文化强调逻辑推理不同,它着重从特殊、具体的直观领域中 去把握真理。这种思维方式注重直观的意象,通过对事物由渐到悟的认识,经过“豁然 贯通”,从而达到天人的合一。由此看,“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不仅确 立了中国人的人生处世的理想目标,营造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直接影响中 国传统文化意象思维的主要因素。

意象思维的应用,在中国传统艺术注重1 心师造化’’、“物我合一”境界的揭示时,十 分强调艺术创作要“历历罗列胸中” 林泉高致 、“搜尽奇峰打草稿” 苦瓜和尚 画语录 ,注重观察事物,感悟自然,把握规律,而后,在充实心性的过程中达到神 与物游。从而通过观察和捕捉客观的物象,发现寓意在物象之外的审美意象。我认为 意象,“意”在形之上,“象”在形之下,非具象亦非抽象。它依附于客观的现象,是一种 心路中的图景,只有情之所至,心之所向,意之所归,方能显象于形,达到“超以象外, 得以观中”的境界。所以意象,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于两方传统文化的独特思维 方式,也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无论是中国古代诗歌对意与象、意与境的追 求,还是中国书法、绘画对“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的揭示,都显示了不同于西方传统艺 术追求再现,摹仿、写实,而强调象征表现和写意的特征。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中 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与意象思维,即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传统的精华,也是打造当代中国 雕塑文化,促进中国雕塑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雕塑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五千年来,中国涌现了无数墓陵雕塑、寺观雕 塑以及民间雕塑,区别于西方雕塑造型,中国古代雕塑强调统观物象的意念造型,注重 线型色彩的作用,具有鲜明的东方特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 然,写实性极强。而雕形塑意、缘物抒情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之真谛,中国古代雕塑家 从不奴从自然形态,往往以本质代视觉直观现象,用哲理性认识客观世界,强调在现实 的基础之上展开思维的翅膀。寄情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意象造型,把雕塑的意念空间推向 有意中的“无意”,平淡中的“回味”。以西汉霍去病墓的石雕艺术为例,为了颂扬霍去病 的生前业绩,古代雕塑家没有局限于霍去病本人的形象,而是塑造一些似乎与之毫不相 关的动物形态,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坚硬的顽石、团块的结构、敦厚的造型、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