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摘要】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改革教学方式,集体备课,增进师生感情,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丰富考核及评价标准。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堂教学 效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37-02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以研究病原生物和机体免疫功能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I临床检验、无菌操作等实际工作的能力,而近年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面临课时严重缩减、很多卫生职业学校实验室建设设备落后及不配套、学生在校的操作与医院实际操作严重脱节等困境,加上学生的基础差等原因。形成“教师上课难”和“学生听课难”的现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经过2年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

在学习中,智商很重要,但情商也很重要。除智商因素是学习能力能否进行的前提外,情感、动机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也很重要。教师在讲授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课本内容时应对学生讲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在临床的基础地位,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免疫学的密切基础理论课程——生物学、遗传学等的掌握情况,并阐明其中相关联系,帮助学生运用基础知识来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利用自习时间组织学生到医院临床参观微生物检验室,使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感兴趣,并在“实验操作”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稳定的学习情绪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二、改革教学方式

改革课堂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优化的突破口,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的学科特点出发,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情境教学模式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医学生特别是中专一年级医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在教学中应时时关注学生这一需求,创设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实用情境,使学生感到知识的价值,学习的积极性也就由此而生。例如,学了艾滋病病毒,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艾滋病没有疫苗;学了乙肝病毒的实验室检查,让学生来分析一张乙肝病人“两对半”化验单;学了淋球菌设问:人类为什么会感染淋病,其他哺乳动物也一样吗?在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时,不要求学生解释猜想的逻辑过程,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即使学生的猜想与科学理论互相矛盾,也应因势利导,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以期豁然开朗,求得顿悟。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使学生感到他们所学知识的重要,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产生畏难情绪,主要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较多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和挫折,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却能使他们产生轻松愉快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例如,在做细菌的药敏实验时,引导、启发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检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包括细菌接种、药敏片的排放、抑菌圈的测量,这样学生对实验原理、过程有直接参与的乐趣,有了成功的体验,大大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质疑——讨论式教学模式

质疑—讨论式教学模式为:“指导预习——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反馈练习”。如模拟临床病例讨论会,先为学生提供病人的临床资料,设立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教师在听取他们的发言中进行适当的提示、评论、总结。改变过去上课由老师讲、学生听,辅导课由学生问、教师答的传统教育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显示自己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动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判断能力。

(三)应用多媒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画面清晰、重点突出,更具有简洁的表格、图片动画,图文并茂,能演示一些动画变化,使抽象的知识简单直观化、形象化。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可使教师教得生动、丰富、形象,学生学得轻松、牢固,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可行的,素材来源多,过程易操作,教学效果好,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能够使教师集思广益,通过研讨促教学,最终形成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久已通行,对全国中小学教师而言已经是教学活动的常规。而中职学校中集体备课活动经验较少。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与其他生物学科、临床医学学科广泛交叉的前沿学科。学科知识覆盖面广,内容更新快,深奥抽象,通过教学实践“教”与“学”皆不易。而且由于教学课时不断减缩,如何取舍教学内容,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给教师的个人备课和教学带来不小的困扰。通过集体备课,正确分析教材,针对各部分特点制定授课计划,便于集思广益解决教师个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使教师向备课的“互补创新型”转换,形成“资源共享”。集体备课能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增进师生感情

笔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某学科感兴趣,便会去专心学习,一些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因而努力学习该教师所教的学科,有时甚至是该学科恰恰是他们以前不感兴趣或感到困难的学科。相反,一些学生不喜欢某教师时,他们便会对该教师所授的科目产生厌倦,不乐意学习该科目。这表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才会去追求、感知,去接受新的知识,才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学习兴趣的产生取决于教材的内容及教师的授课外,师生情感交流也起着重要作用,师生在情感交流中,教师情感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学生满腔热情,为学生学好知识创造恰当、适宜的情感氛围。以良好的意志、兴趣、情感等博得学生的好感,成为值得他们尊敬的教师,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中还应注意课堂“视觉语言”的发挥,用生动、准确的“视觉语言”去打动、吸引学生。应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眼神中感受到鼓励;应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期待我”;应用自己的眼神、语气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理论主要来源于大量的科学实验。实验课的教学任务是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操作规范,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同时,巩固并增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其次是通过实验获得或发现更多的新理论、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是通过实验课教学培养严肃的工作态度、严密的科学实验方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最后是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培养他们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学风,以提高综合的素质,为日后护生在进行无菌操作等临床护理实践操作中打下扎实基础。

六、丰富考核及评价标准

考核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进行有序教学的有力“杠杆”。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考核方式,应积极利用考试以外的其他方式进行考核,进而弥补单一考试评价的缺陷。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考核方案为:平时成绩(20%),期末成绩(70%),实验成绩(10%)。这样的比例在过去看来是比较合理的,但是现在看来却存在局限性。随着实验课程的增多,相应的考核分数比例应提高到至少占5001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学习态度等比例至少为20%,期末成绩为30%。通过这样一些措施,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手动性,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责编 赵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