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前顾后与医学学习

【摘 要】本人通过对医学生学习医学知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分析,提出与之相应的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医学生更好地学习医学知识。

【关键词】瞻前顾后兴趣问题学习

瞻前顾后,瞻,指往上看或往前看,顾指回头看,原意指边向前看边向后看。这里仅把瞻前顾后当做一种学习方法,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学习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分析瞻前顾后的重要学习意义。

基础医学的学习是新生入学后首先面临的问题,刚接触医学,还不能整体认识这门学问,不能理解这些基础学科的意义,也就很难产生很浓的兴趣,学习效率和速度大打折扣。瞻前顾后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前面基础课的同时,预习、阅读以后要学的课程,以激发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兴趣,并加强知识的联系性,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的过程和愉快的事情。

有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有这样的苦恼:记不住,没兴趣等等。有的因此陷入了迷茫,学习效率下降。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没被激发出来。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呢?只有让他们多阅读医学各方面的知识,多接触临床,他们才能对此产生兴趣,让其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并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此时学习也就变得轻松和愉快了。

比如学生在学习《解剖学》循环系统一章时,总觉得心脏的结构、体表投影、血液的循环途径很枯燥。此时你要坚信医学基础是为临床服务的,你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临床中得到应用。您可以查一下《内科学》循环系统的内容,您就会发现心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都离不开《解剖学》的知识,如进行介入治疗PTCA时,导管要通过股动脉、髂外动脉、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主动脉弓、升主动脉、主动脉窦、入冠状动脉而后才能打造影剂,进行其他操作,这些正是《解剖学》血液循环途径的临床应用,了解了这些,学习就变得有趣了。

或者,您在学习传导路时翻阅一下《神经内科学》预习一下“三偏综合征”,是由于内囊受损而引起的对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及对侧同向偏盲,这是由于内囊是位于尾状核、丘脑、豆状核之间的白质板,在水平面呈“><”状,由前肢、膝、后肢组成。内囊前肢由额桥束构成;膝由皮质核束构成,后肢由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视辐射、听辐射构成。损及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会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对侧肢体上运动元性瘫痪;损及丘脑皮质束会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损及视辐射会出现病灶对侧同向偏盲;而听辐射因位于内囊后外,故常不被波及。损及额桥束可引起对侧肢体小脑性共济失调但因对侧肢体已瘫痪,其受损常不能表现出来,此时您便已进一步了解了锥体束、丘脑皮质束和视辐射的位置和走行。预习“韦伯综合征”是由于中脑基底部损伤而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偏瘫。或许当时您不是很明白这个概念,但这可以帮助您提出问题,帮助您学习:为什么会有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偏瘫呢?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原来动眼神经由脚间窝穿出中脑,而大脑脚有锥体束下行,其受损可以引起这些症状,您就会更了解脑干各传导束及脑神经的位置、毗邻关系,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

再比如说生理学的学习,学到呼吸系统时您可以有目的地翻阅《内科学》呼吸系统,许多内容都与《生理学》有关。比如肺脏死腔增加时通气血流比失调造成缺氧和呼吸困难。此时您再回头复习本章内容,您记忆一定会更加深刻。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前面的基础课程知识以前没学过或者已经忘记,而讲临床课程时又用到了这些知识点。此时如果不及时复习前面的知识,就将会成为恶性循环的开始:以后越来越不懂,越来越不会。反之,如果及时翻阅了以前的课本,又记起了以前的知识,那么以后的学习将变得十分轻松。如果学习《诊断学》之前先复习一下《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学习外科无菌操作时,您最好先复习一下《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重新了解一下常见微生物的生活环境、生长阶段等生物学特性,您肯定会受益匪浅。

比如学习《诊断学》心脏叩诊时,心脏浊音界同解剖学心脏体表投影基本吻合;一、二、三、四心音的听诊位置与二、三尖瓣及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密切相关。并且由于肺动脉更靠前贴近胸壁导致P2>A2。知道这些对于《诊断学》知识记忆和升华是大有帮助的。所以学习是不断联系的过程,而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至关重要。

学习是一个把主观世界与客观真理结合的过程,然而新入学的学生往往由于主观素材较少而使这个过程变得很困难,效果也由此变的不理想。因此他们要多积累一些主观素材,一些感性的知识。比如有的同学可以去实习医院多接触临床,也可以多阅读其他书籍,积累感性或理性素材而后与书本上的理性知识结合使之升华,加深记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医学各学科之间更是如此,真理又常蕴含于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中,所以我们的学习要贯穿联系,要多方面思考,要瞻前顾后,才能学好知识,成为合格的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