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基础医学课程融合方案的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医学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群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深入进行的必然趋势。加强专业群建设,必须对接岗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人才准确定位的基础。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探讨在专业群建设的背景下,医卫类高职院校如何实施基础医学课程融合方案,以充分调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的积极性,使课程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关键词:专业群  高职院校  基础医学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c)-0099-03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专业建设到专业群建设的转变已势在必行,专业群建设是形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专业群,追根溯源,是来自于经济学范畴的产业集群理论,它是经济学中产业集群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应用[1]。专业群的内涵解释包括两个方向,即“核心专业支撑论”和“相关专业组合论”。我国高职院校普遍为综合性院校,在此现实背景下,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教育改革要求,专业群的内涵建设应该将两理论进行结合,即应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由3个及以上专业或专门化方向组成的、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工作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一个集合[2]。

高职教育中的医学教育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旨在为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输送专业性强的技术技能型医学人才。基础医学是其医学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人体生命和疾病的本质、现象、规律,以为后续的临床课程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对接岗位需求,医卫类的高职院校应该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人才准确定位的基础。因此如何在专业群建设背景下建立医卫类高职院校的基础医学课程融合方案,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该文以笔者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为例,随机挑选2个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班级,分为试验班和对照班,两班在学生年龄、入学成绩等基本资料中均无差异性,试验班实施课程融合教学,对照班实施传统教学,通过两组对比来探讨基础医学课程融合方案的构建。

1  当前基础医学课程的现状

“课程和教学是教育事业的核心”[3],医卫类高职院校在逐渐走内涵化道路时,必须加强课程建设,目前我国医卫类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对于疾病与健康的关系理解建立在疾病与病因的单因单果的模式上。在此现实下的长期影响下,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科”为课程单位进行,学科课程化注重本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课程内容重复出现,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同一知识点重复教授[4]。同时,学科课程的独立化导致教师只注重该门课程的深度,而忽略基础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和与后续临床专业课程的纵向发展,教学方式又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较为机械,无法从整体、临床出发分析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无法形成专业的临床思维方式。

2  前期准备和指导思想

2.1 成立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融合工作组

课程融合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团队,该院专门成立了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融合工作组。工作组具体由4个小组构成,分别为领导组、专家组、课程融合教学组和协调监督组。领导小组由院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部主任组成,专家组由教学专家、医院临床工作专家组成,课程融合教学组由基础医学部教研室主任和一线教师组成,协调监督组则由学校精选优秀的教学督导人员和协调干事组成。

2.2 进行前期调研,确定整合方向

课程融合工作组前期调研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成员们首先查阅国内外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相关文献资料,然后分批次派遣不同的工作组成员前往上海、北京等已经开展过基础医学课程融合的本科级院校进行实地考察。结合调研结束后形成的汇总报告和该校的实际情况,整个工作组召开近10余次的教学研讨会,确定了符合该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融合的目标:对接岗位需求,对接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新大纲,通过课程融合,切实提高该校临床专业学生运用基础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职业素养水平。在与专家咨询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该校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融合方案,包括课程组织结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和教学评价等内容[5]。课程融合方案的指导思想为从“健康-疾病-恢复健康”,从“正常形态功能-疾病异常-药物治疗”,注重基础与临床的充分融合,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按照人體的器官系统逐步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6]。

3  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融合课程的构建

3.1 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在前提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基础上,针对我该校的实际情况,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最终确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融合方案。将传统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融合为以下7个模块:即基础医学导论模块、呼吸系统模块、消化系统模块、内分泌与代谢系统模块、心血管系统模块、血液系统模块和泌尿系统模块。系统模块设置后,组织教师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编写与模式配套的教材。

以呼吸系统为例,模块组成课程包括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原微生物学、药理学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整合而成。总学时54学时,具体分配见表1。

3.2 实施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绝对的主体,学生被动吸收。实施课程融合后,将教学主体对象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和以临床病例为导向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教学法)充分结合,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7]。在与一线临床专家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利用学院附属医院的有利条件,确定每一器官系统的典型案例,案例呈现形式主要为视频和文字。根据学生的认知顺序,精心设计难度逐渐递增的问题,带领学生从临床症状中找原因、从原因中找治疗方案等,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完善的临床思维。

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呈现资源要现代化,改变了以往的纯粹文字PPT的呈现课件方式,改以微视频、3D动态图片、虚拟仿真模拟等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呈现,让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教师提前设置好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完毕后由学生自己陈述观点,进行总结,化被动为主动,将知识得以内化。

除了常规课堂改革外,每个系统学习完毕后安排临床医院床边教学,让学生真实地接触临床病人,了解每个系统的临床医师和护士工作的不同,真正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临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3.3 打造一流的教学队伍

教学队伍的建设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了打造一支梯度化的高水平教学队伍,该校开展了“一定期二轮流”的制度。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要负责自己教授的一门基础课程即可,而课程融合需要教师不仅要知道该课程的内容,还要知晓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因此每周由教研室主任轮流带头,定期开展一次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会,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就课程的衔接进行讨论,将课程融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集中解决。此外,开展两个轮流:轮流选派优秀的教师进行“出访”,让教师走入其他优秀的院校,学习优秀院校的可贵经验;轮流安排基础医学部教师进入临床医院进行学习,加强教师本身的临床经验[8]。

3.4 开展科学的教学评价

我们采用的是过程性评价和效果性评价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

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在试验班发放“基础医学课程融合综合评价表(学生用)”,和针对专家发放“基礎医学课程融合综合评价表(专家用)”,对课程融合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融合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增加了学科间的联系、提升了学习参与度,总体来说,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融合的评价是肯定的,总体印象优良率达到了75%。专家评价中结果显示,专家对该校基础医学课程融合模块的设置认同率达到了80%以上,对课程融合教学方法的认同率达到了100%,对教师队伍建设方案的认同率达到了90%以上,说明前期该校论证的基础医学课程融合的课程设置比较合理,课程融合基本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

效果性评价主要来源于学生的考核成绩。我们将形成性评价在效果性评价里面所占据的比例由过去的30%提高至50%,加大了学生的平时课堂参与度、课程平台的使用度、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等考核比重。最终考核结果显示,试验班每一个模块的平均成绩普遍高于对照班,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4  结语

专业群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在专业群背景下进行基础医学课程融合是高职医学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对接岗位需求的重要改革项目。它可以整合教学资源,发挥教育者的集体智慧,充分调动学院教学改革、研究的积极性,有助于使课程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孙毅颖.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问题解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1):36-38.

[2] 林莉莉,俞茹云,孙达.江苏省医药卫生类专业群构建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6):23-25.

[3] 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01-102.

[4] 汤军.地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4.

[5] 朱晓琴.“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中职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6] 徐敏.基于工作思维的高职医药卫生类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组织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7] 张琳琳,李帅,韦磊,等.基于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导向的PBL教学模式在循环系统模块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2):301-304.

[8] 姚朝阳,牛敬媛,郭伟云,等.基础医学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5):672-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