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预防控制

入春以来,持续上升的婴幼儿手足口病疫情形势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其实这是疫情发展的自然现象,春天也是多种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其中就包括手足口病。只要我们正确认识了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防治措施,患者就会得到有效治疗,疫情也会得到有效控制。本文拟就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作一简要介绍。

1 流行病学特征

1.1病原学特点 手足口病病原很复杂,但都是肠道病毒,目前已经发现的有20多种,最常见的有Cox A16病毒、EV71病毒[1-3]。此外,Cox A10、 A2、A4、A5、A7、A9以及Cox B1~5等型别的病毒致病流行也时有发生。据对2008年5~6月上海市和浙江省的50例住院患儿的咽拭标本检测发现,其中EV71病毒感染的26例,Cox A16病毒感染的10例,分别占病例总数的52%和20%[2]。该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即RNA病毒)。病毒可在人体肠壁细胞内增殖,通过淋巴系入血,在血液中以游离形式存在。

该病毒耐酸、不耐热,75%酒精、5%的来苏对其没有作用,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也不敏感,但在50℃可被迅速杀灭。碘酒、甲醛或者氧化剂都可以杀灭病毒,蒸煮高温和含氯制剂也可以杀灭病毒;环境生存能力与生境有关,可在污水中长期生存,对紫外线及干燥耐受力差,因此应经常曝晒衣被[1-3]。

1.2流行病学特点

1.2.1传染源 主要是感染此病的患者,还有健康携带者(或隐性感染者)。患者在发病1~2w内自咽部排出病毒,粪便中排出病毒时间较长(约3~5w)。所以,传染期较长。

1.2.2人群易感性 幼儿对手足口病各型病毒普遍易感,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学龄儿童Cox A16病毒抗体阳性率达高水平。人群中EV71抗体阳性率很高,按年龄分析,4岁以下儿童抗体阳性率很低,以后呈现随年龄增长阳性率增高的趋势。另外,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的种类很多,不同型的肠道病毒感染后没有或很少有交叉免疫力,所以患儿1年有可能多次被感染。

1.3疫情特点

1.3.1地区分布 自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告发生手足口病以来,全世界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手足口病的发生或流行。手足口病已成为世界性传染病,也是我国儿童中常见、多发的一种传染病。

1.3.2人群分布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0~3岁幼儿。不同性别发病无差别。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流行、暴发的主要场所。孕妇是手足口病的另一受害人群感染后可致流产或胎儿出生缺陷。

2 临床表现与诊断

2.1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2~6d,通常为3~4d。

2.2主要症状与体征 患者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2d出现,1~2d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1d后即有部分皮疹形成疱疹,皮疹呈离心性分布,主要见于手指或足趾掌面、指甲周围,以及足跟边缘;也可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以及会阴部。疱疹呈卵圆形,单房性,直径多为2~5mm,最大可达10mm,内含微混浆液。皮疹一般不破溃,可于2~4d后吸收干燥,呈深褐色结痂,脱痂后不留疤痕。即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在口腔两颊粘膜与唇内、舌边、软腭也散在有红斑和疱疹,多与皮疹同时或稍晚1~2d出现。口腔疱疹易破溃出现浅溃疡,底部呈灰黄色,周围有红晕,此时患儿咀嚼时疼痛,并拒食、流涎。

2.3病程与并发症 病程多为5~7d,为自限性疾病。但EV71所致手足口病临床经过较重,往往会伴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如肺水肿或肺出血、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急性软瘫和暴发性心肌炎等,这类患儿大多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多在发病后3~5d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并发症,严重的可引起死亡[4-5]。

2.4实验室检查

2.4.1一般检查 末梢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高,分类可见单核细胞比例增高,并发脑膜脑炎时,脑脊液中白细胞数增多,并发心肌炎时心电图可见异常。

2.4.2病毒分离 采集患者发病初期咽分泌物、疱疹液或粪便标本,接种敏感细胞或乳鼠分离病毒,阳性率可达50%。疱疹液分离到肠道病毒可作为手足口病的确诊依据。标本经脑内、腹腔或皮下、肌肉接种出生后24~48h乳鼠,于感染后2~10d出现后肢麻痹、掌心朝上翻,被视为Cox A组病毒感染的特征。

2.4.3血清学试验 采集患者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用ELISA、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试验等方法检测抗体,恢复期血清抗体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者,有诊断意义。

3 治疗与预防

3.1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和药物,临床上主要根据病情发展的各个阶段采取对症处理措施。关于危重病例的处理,就阜阳市疫情处理的实践经验来看,颅内减压、使用免疫球蛋白和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是非常有效的三大原则性治疗抢救措施。

3.2预防控制 目前仍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来预防手足口病。主要防治对策是加强爱国卫生运动,严密监控疫情,全面加强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饮水卫生,大力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积极做好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治,控制儿童集体机构暴发,减少并发症。

3.3切实加强疫情监测。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由于手足口病在我国流行的规律尚未掌握,病原的型别与变异有待尽早发现,周期性的流行也应提前预测,这些都需要系统的流行病学监测。监测内容应包括:病例发生、儿童集体机构首发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血清学诊断;重点病例与流行暴发疫情标本的病毒分离、鉴定与变异监测;人群中病原携带率、感染率;集体儿童与散居儿童的发病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标本检出阳性率;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中不同年龄人群的感染率、续发率;病例临床特征与临床分型,并发症和转归情况;防治药物、控制措施效果评价等。

3.4高度重视宣传教育。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期长、传播途径多、流行期长、婴幼儿感染严重且可多次感染的特点,一般情况下症状较轻,主要危害是其并发症。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既要认识其危害性,保持其警惕性,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预防,减少传播;同时又不能过分恐慌,树立手足口病可防、可控、可治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李晓雯,谷金君,李庆彦. 常见传染病预防与控制[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420-424.

[2]居丽雯,姜庆五. 手足口病病原很复杂[N]. 健康报,2009-3-27 .

[3]蔡皓东. 手足口病预防之计在于春[N]. 健康报,2009-2-23.

[4]周立民. 权威专家释疑EV71感染[N].健康报,2008-4-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M]. 2008-4-30.

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