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摘 要]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长期处于匮乏和人员素质低下的状态,这一现象已经开始制约我国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高职类院校来说,在培养人才方面更应注意能力素质的培养,本文在分析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现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更为适合的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1-0167-01

1 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现状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从2005年起,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与高速发展的经济对比,已经有了较为凸显的矛盾,但更为严重的矛盾是,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造成了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又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所以研究制定如何能够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是当下各高职院校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 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些意见

第一,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扎实的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及物流相关法规的基础理论及专业操作的知识,从事第三方物流、工商企业物流管理、国际航运物流企业、港口物流企业等相关部门的业务和经营管理工作,要求毕业生成为具有综合分析能力、经营决策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使物流专业学生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该专业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增强毕业生的择业竞争力和对工作的适应能力为主要方向,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重实践、知识复合的高素质专门技能型人才。

第二,课程体系建设。针对目前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从社会需求入手,建议可聘用一些物流行业内优秀的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课程设置,以企业的需要为学习导向,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将来就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了解企业现状方方面面,而不能让学生把时间只耗在纯理论探索等领域。以我校为例,通过市场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研究物流业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初步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在授课方式上可采用课堂理论授课和校外企业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操作中对理论知识再理解。课堂授课方式也可以更多的使用多媒体和视频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开展案例教学,组织学生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师资培训。对高职类院校而言,实际操作水平和理论知识同等重要,所以对教师而言不但需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在授课时不至于空洞无味,纸上谈兵,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就更加迫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可按照物流管理专业模块的分类,将专业教师按专业细分为不同研究方向,有侧重点的联系对口合作企业,如分为运输、仓储、供应链、物流信息技术、配送等。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依托企业采用岗位培训、顶岗训练、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本领与实操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促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对于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也必须定期到企业再学习,实行轮回学习制度。

第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主干学科:第三方物流、物流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物流管理。主要课程: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管理学原理、物流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成本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集装箱运输实务;会计学原理、商品学、物流专业英语、报关与商检业务等。

第五,实训环节建设。物流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所以在安排实训时应分模块组织,并对课程体系进行分解,将实际工作中各个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进行针对训练,学生通过对各项任务的逐一培训和训练,从而达到具备或形成该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其具体的思路为:首先根据对已成熟的既定的岗位进行分析,将物流管理的各岗位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技能),每项任务还可拆分为更具体的操作单元,任务分解时要说明各项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明确学生应当掌握什么技能,形成什么能力,将生产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其次,根据具体的操作单元编写相应的学习指导书、学习教材及音像教学资料;最后,在训练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起指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港站认识实习、物流企业认识实习、集装箱业务实践(模拟)、物流系统规划课程设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物流专业综合实验、第三方物流下单模拟、快递企业流程实习等。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每一阶段的理论学习结束后,就安排相关模块的实训,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钩的矛盾。有能力的高职类院校可在校内自建实训基地,也可以联系校外企业合作实训,聘请校外专家来校授课、作报告和讲座。

以我校为例,在分析了当前形势和我校现状后,制订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遵循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从社会、行业的角度进行人才需求分析,通过对物流企业生产一线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关键能力和整体职业能力调研分析,确定学生综合能力、专业能力、适应能力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系统构建“一线六岗三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并且贯穿“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形成工学深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使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特征。

第六,考核评判。除了传统的以笔试成绩和毕业论文为毕业生是否合格的评判标准外,还应该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毕业考核标准,合理均衡毕业论文和实操技能的考核比例,将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分模块量化,并对其制定权重打分,以理论考核加实操技能考核的双重标准要求学生,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全面、客观。

3 结 论

总而言之,教育是一项动态的工程,每个学校又有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所以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万能模式,只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修正,使其更加符合行业要求,同时也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加之政府、企业、高校等相关行业的共同努力,为不断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符瑛.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现代商业文化,2009(3).

[2]莫柏预.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7(41).

[作者简介]姜华,女,陕西铜川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