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多脏器损害的研究近况

【关键词】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脏器损害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209-03中图分类号:R 725.6文献标识码:A

肺炎支原体(MP)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超滤性病原微生物,含有DNA和RNA,无细胞壁,革兰氏染色阴性。它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具有一定的流行周期,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其感染的特点为多发生于2岁以上的儿童,但近年来婴幼儿感染比例亦有增多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肺炎病原学的变迁,MP已成为小儿时期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MP感染不仅损害呼吸系统,尚可导致多系统器官功能损害,尤其对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更为严重,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年来进行了广泛的观察及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脏器损害的类型

MP感染致多脏器损害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证实,从目前文献报道看,累及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皮肤黏膜、关节及淋巴结等多见,以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受累的情况最为严重。袭学芹[1]报告15例中,以心肌及胃肠道损害多见,可同时累及2个或2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其中1例为心肌、胃肠道、肝脏、脑、肠系膜淋巴结同时受累。马进[2]报告23例,以消化系统、心血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皮肤及肌肉关节、血液系统等损害为主。宋彦文等[3]观察32例中,胃肠道、皮肤损害15例,脑炎、心肌损害4例,心肌损害,溶血性贫血2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胃肠道损害2例,肾炎关节炎2例,心肌损害、胃肠道、皮肤损害1例,粒细胞减少、口腔炎,肛周糜烂1例,肝炎、消化道出血、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例,胸膜炎,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例。同时还观察到,患儿年龄愈小,发生多脏器损害的几率愈高。此外,MP感染亦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结膜炎、中耳炎、过敏性紫癜及反复鼻衄等,亦可导致早产儿感染及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等。MP感染致各系统损害的发生率至今尚未有确切数据,其中神经系统损害发生率为2.6%—12.7%[5.,6],心血管损害为10.6%—42.2%[7,8],皮肤损害3.0%—30.0%,肌肉关节损害为15.0%45.0%。消化系统损害为12.0%—40.0%[9]。总的发生率为7.39%—21.9%[2,3]。由此可见,MP感染致多脏器损害的比例不低,应引起重视。

2.脏器损害的发病机制

由于MP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并发多脏器损害的报道也不断增多,但至今对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普遍认为是免疫因素起主要作用,肺炎支原体抗原与人体心、肝、脑、肾和平滑肌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感染后可产生抗人体组织的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MP的肺外表现[10]。目前主要倾向于以下三种机制:①免疫学发病机制。可涉及到体液免疫机制的细胞免疫机制。体液免疫机制为MP作为抗原与机体心、肺、脑、肝、肾、平滑肌等存在着共同抗原,MP感染后,淋巴细胞产生的自身抗体、抗原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大量的细胞侵入病变部位,释放溶菌酶中的水解酶,引起增生和破坏性病变[11]。细胞免疫方面: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外周之CD4细胞在急性期和恢复期明显降低,CD8 T细胞明显升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12];白细胞介素-2(IL-2)明显降低,NO、肿瘤坏死因子-2(TNF-2),TL-6和SI-L-6明显升高。这些细胞因子相互诱导,相互制约,形成了免疫调节网络,一旦出现紊乱,导致肺内炎症加重并出现肺各系统的并发症。②细胞吸附作用。MP感染呼吸道后,在黏膜表面与呼吸道上皮细胞紧密粘附,造成黏膜上皮的破坏[12]。研究表明,MP通过其表面P1蛋白粘附于宿主细胞而产生致病作用。MPP患儿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浓度明显增高,提示MP在气道上皮细胞表面增殖并释放毒性物质致上皮细胞破坏[13]。③直接侵入。目前从患儿胸液,中耳分泌物中或皮肤泡中分离出MP,也有从MP脑炎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出MP或检测到MP的DNA,但尚未在肺外器官中分离出MP。而MP感染致各脏器损害的发病机制亦有各异,研究认为,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除病原直接侵犯脑中枢及免疫介导的损伤外,也注意到神经毒素作用,动物实验已证实某些动物支原体可产生神经毒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14]。心血管系统损害的发病机制,除与MP直接侵袭和免疫损伤有关外,血管的Ⅲ型变态反应及缺血缺氧也是导致心血管系统损害的重要机制[15,16]。血液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其机制为直接针对红细胞抗原,系冷凝集抗体激活补体而发生溶血,也有认为溶血是由MP感染使过氧化物产生增高,引起红细胞膜变性,导致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9]。消化系统损害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病原直接侵入有关[17]。而泌尿系统损害、肌肉关节系统损害及皮肤黏膜损害除与免疫损伤有关外,真正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3.脏器损害的临床表现

由于脏器损害的发病机制不尽一致,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心血管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心音低钝、心律不齐等,心电图检查异常、心肌酶异常[7,8,17,19]。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嗜睡、抽搐、癫痫持续状态、昏迷等,患儿多伴有发热或高热,体征有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偏瘫脑膜刺激症状等[20—24]。国内报道MP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中21%的患儿呼吸系统症状缺如,可直接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起病,出现脑炎,脑膜脑炎及周围神经系统体征。国外报道仅有20%—80%MP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无前期的呼吸系统前期疾病[22]。消化系统损害多为特异性表现,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便秘等,尚发生于疾病早期,也可有肝大及肝功能异常等。皮肤损害以斑疹和疮疹多见。肌肉关节损害多表现为一过性,游走性关节炎症状。泌尿系统损害表现为镜下血尿,尿中白细胞及尿蛋白轻度增高等。

4.脏器损害的诊断

临床上对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当有肺外表现或以肺外器官损害为首发症状者,可使病情变得更为复杂,往往使诊断较为困难。故多数学者提出,如果以细菌或病毒感染不能完全解释,应考虑MP感染引起多器官损害的可能,及早检测MP,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9,10,25]。贺国平等[26]认为,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而诊断MP脑炎以下三方面很重要:①有MP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发热、频繁干咳等;②在发病后短期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检查符合病毒性脑炎的改变;③血和脑脊液MP-Ig≥1∶40,并排除其它病毒或细菌的感染。在诊断时要特别注意对不典型MP肺炎合并神经系统症状或直接以神经系统损害起病者,在遇到神经系统疾病时要将MP感染做为一个重要病原,并注意检测MPK-Ig抗体。适时进行脑电图、CT或MRI检查,对诊断亦有帮助。近来有人认为,MP感染致心肌损害早期血清肌钙蛋白(CTnT)即增高,测定血清CTnT对MP感染患儿心肌损害有早期诊断价值[27]。孙荣等[28]指出,心肌酶改变是早期诊断肺炎合并心肌损害较敏感的指标,结合CTnT、心电图、心脏超声及病原学检测对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5.脏器损害的治疗

目前认为,确诊后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抗感染治疗,并积极采取综合治疗和治疗并发症,只要及早诊治,预后良好。大环内酯类药物可选用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红霉素、阿奇霉素副作用小,价廉且疗效好[29]。急性期剂量要足,疗程2周左右。韩艳英[30]应用阿奇霉素与1.6二磷酯果糖联合治疗MP感染合并心血管系统损害21例,有效率达100%。于金凤等[6]采用红霉素与阿奇霉素交替应用疗法治疗MP感染并神经系统损害患儿18例,全部临床治愈。朱林龙等[17]对MP感染并发脏器损害患儿20例,在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治疗的基础上,有神经系统损害者辅以营养脑细胞药,颅内压高者给予20%甘露醇脱水;有心血管损害者辅以大剂量维生素C、辅酶Q10、维生素E、黄芪等营养心肌治疗;有消化系统症状,皮肤损害及关节肌肉疼痛者,多随原发病治疗而好转。结果治愈18例,好转2例。

综上所述,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多脏器损害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尤其是随着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治疗上除针对MP感染病原体外,应积极采取对症及综合疗法,从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目的。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