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重组必须体现前瞻性

2008年启动的第四次电信重组尚未实现既定目标,新一轮电信重组的消息又于日前在坊间不胫而走。

按照这种未获官方认可的说法,中国移动将被分拆,南方移动并入中国联通,北方移动并入中国电信,铁通则被并入广电组成广电网络通信。2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在自己举办的“宽带鸿沟与第五次电信改革”研讨会上,也提出了“第五次电信改革”方案,他们建议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数据中心业务剥离,打包并入广电。

两种方案各有自己的建设性意见,也均直击当前三网融合进展迟缓,电信行业的竞争依旧失衡的行业背景。它们也都均将三网融合和宽带战略提到重要位置,在市场化进程中对薄弱的广电业进行资源倾斜。

社科院具有中国政府智囊的官方背景,它的方案足以挑动相关层面的敏感神经,有关方面也对这一方案纷纷发表了意见和看法。电信专家杨培芳认为,社科院提出的构想存在硬伤,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在他看来,电信改革方案是包括终端、骨干网、内容层、应用层与监管层等多层面的完整体系,而不仅是部门间的简单拆分重组整合。以敢于直言著称的阚凯力教授则用“不靠谱”来形容这一方案,他认为即使将数据业务并入广电,也难以打破垄断,他甚至担心广电会同时拥有宽带网络、内容和互联网后形成更大的垄断。

回顾历史,我国的电信业自第一次行业重组后一直颇为动荡,每隔几年就要推倒重来。1994年,中国联通成立,我国电信业开始引入竞争机制;1998年,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重组,中国移动正式成立;2001年,新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成立,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六家基础电信企业竞争格局形成;2008年,中国电信业再次发生巨变,“六合三”方案奠定了今天三足鼎立的局面。

从之前的几次电信重组,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每次改革和重组的初衷,都是为了扶持处于弱势地位的电信运营商,希望中国电信业得到均衡发展,并形成公平和有效的竞争。

但最终结果无不事与愿违。由于重组未能充分体现市场选择因素,而是遵从于政府部门的意志,这种包办婚姻式的重组效果并不理想——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这也是我国电信运营商大而不强,无法走上国际市场去跟对手竞争的重要原因。就连全球用户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中国移动,在国外也打不开局面。而像沃达丰、AT&T等没有行政手段干预,完全市场化运作的电信巨头,它们不仅在本国处于领先地位,更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开展业务。

我们认为,电信重组不应有过多行政层面的干扰,即使需要介入行政手段,它也不应该被用于干预市场行为,而应该从宏观层面进行引导和调控,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并考虑非国有资本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通过优胜劣汰,打造出在公平透明的行业体制下最具竞争力的运营商。

美国政府对电信市场一家独大的管理经验可以为我们借鉴。1984年,美国司法部依据《反托拉斯法》拆分当时在全美占绝对优势的AT&T,分拆出一个继承了母公司名称的新AT&T公司(专营长途电话业务)和七个本地电话公司(即“贝尔七兄弟”),这使得美国电信业从此进入了完全竞争的时代。后来,AT&T斥资860亿美元收购南方贝尔后,美国电信市场形成了AT&T、Verizon无线、Sprint与T-Mobile为主的格局。

回顾中国最近的一次电信重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竞争失衡,打破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局面,但在近3年的时间里,中国移动独大还在继续,这也意味着重组的目的并未达成。

因此,第五次电信重组之前,我们应该试问几个问题:为什么要重组?意义在哪?是不是为了平衡运营商以及各部门的心理失衡?

我们曾经盲目地拆分以求平衡,结果旧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又登台。就像电信网通南北分治,结果导致恶性竞争事件频频发生,网络重复建设严重,大量国有资产遭致流失。

近些年来,我国通信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垄断性质并未有所改变。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去年就表示,电信资费已经很低,下降的空间不大。而要知道,国际电信行业的利润率超过10%就算暴利,而中国移动2010年营收为4852亿元,净利润就达1196亿元,利润率高得惊人。

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历次电信业重组,都是先经过消息流走坊间,然后官方出来辟谣,到最后成为现实。因此,对第五次重组传言,我们不得不加以重视。但电信重组不能推一步走一步,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结合产业的发展趋势,体现出前瞻性视野,否则,中国电信业的管理会滞后于行业的发展,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不适应。

其实,中国电信业的弊病不是重组就能解决问题的,其病根在于僵化的体制,只要不改变现有管理模式,从机制上确保电信行业能形成开放的市场格局,改革就不会发生“化学反应”。

如何找到治本之策,才是各方应该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