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天堂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为天之娇子,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们,却看轻自己绚烂的生命,原因是: 大学生有一些特殊的心理特征,容易受外界影响,承受能力差,敏感脆弱,情绪不稳定,并且由于其较高的成就动机更容易在受挫的时候造成心理落差。自杀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学校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社会环境的改善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学校教育;弹性教育

自杀的概念: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自杀定义为“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Durkheim(迪尔凯姆)将自杀定义为“由死者本身完成的主动或被动的行为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国内有的学者将自杀定义为“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个体故意损害甚至毁灭自己生命的主动或被动的行为”。

自杀既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看到每年全球约有100万人自杀,日本超过3万,港澳台地区的数量也相当高,大部分都是大学生自杀的事件,在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现象更是频频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已成为象牙塔内的噩梦。

1.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据专家们分析,大学生自杀率攀升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

1.1 心理疾病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

1.2 恋爱失败

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

1.3 学习压力

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

1.4 家庭原因

据社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的研究,中国有70%的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是严厉惩罚、传统的打骂式。

1.5 社会压力

当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地位都较以前下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让学生们对找工作深感焦虑,并产生自卑感。此外,媒体经常报道自杀他杀现象,对受众有感染作用。

而本人认为大学生自杀的最根本原因是我国教育的缺失造成的,片面的“应试教育”体制是扼杀天之骄子年轻生命的罪魁祸首。“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用来要求学生和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是分数,用来评价和要求学校教师的也是分数。这就造成每个学生良好个性发展在分数面前被湮没了,考试内容的教学大大强化和扭曲,造成学业负担过重,使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被削弱。

应试教育重智力教育轻非智力养成。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人应兼具的发展基础。以往我们对非智力因素对人发展作用不重视,因此,当人们认识到“智力因素的发展基础于非智力因素的健全,人之智力成就很大程度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时,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问题才逐渐受到教育界有识之士的重视。然而,我们对青少年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极其不够的。正因为重视不够,所以至今我们还是把它视为可有可无的教育附加。对它既没有考核的办法,又没有培养的方法,以致学生在这方面进步不明显。

教育应该是教书育人,而我们现代的教育却是“教书升学”,把“育人两字抛到了九霄云外。虽然我们高喊着素质教育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然我们的教育正在进行着很大力度的改革,虽然我们的教材改变的速度连老师都迎接不暇,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还是应试教育,学生还是高分低能。归其原因,制度使然也。

另外,现在中国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部分学生从小娇生惯养,依赖性较强,情商低,适应能力极差,抗压能力非常低。在整个社会变迁的过程,孩子就一个,以前还有一大堆弟兄姐妹可以聊天,舒缓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但是现在没有了,无形当中也缩短了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再有我们看看现在的小区,林立的高楼大厦阻隔了人际交往的空间,有时候对门住的是谁都不知道,所以这种冷漠、冷淡让大学生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互动的方面出现问题,所以这都是时代带来的压力和痛苦。先天的营养不良,外加后天的环境教育的缺失,导致天之骄子们一旦心理上的失衡就容易导致对身体的伤害,甚至是对生命的放弃。

2.预防大学生自杀的策略

2.1 改革教育和管理体制,合理安排学习负担,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学校制度体制及教育理念的缺陷,极易造成学生思想的迷失,并最终引发他们严重的价值错位问题,高校应加快健全应对机制的建立步伐,完善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的足额配备。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都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纠正他们不正确的认识,激发他们固有的存在需求和发展需求,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培养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2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防患于未然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为基本数据,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对学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给予及时关注和帮助。

2.3 建立自杀行为的监测防控体系

世界上许多国家成立了各种专门的预防自杀机构,如自杀预防中心、危机干预中心、救难中心、生命线等,利用便利的电话、互联网进行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国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有类似的机构或组织,但由于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不够而面临经费紧张和人员缺乏诸多问题,而全国大多数地区连机构也没有建立起来。家庭、学校或者整个社会的结构和教育上的失败和问题,让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者最后走向自杀的路。

2.4 加大就业指导工作投入力度

这几年,高校的招扩可谓“疯狂”,但基本上“管进不管出”,把大量的学生招到学校,把钱挣到手,教学质量并没有提高,反而呈下降的趋势,由于学生人数增多,管理人员也并没有随之增加,疏于对学生心理辅导,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就业指导工作。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许多学生拼命学习,却越来越没勇气面对未知的将来,许多学生表现出社会经验不足、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极端之路。

其它有什么理由先不谈,贫穷绝对是原因之一。大学生贫穷到自杀,社会也应负上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的高收费和就业的市场化是人为的社会不公,造成了身份的“代际锁定”和贫困的“代际传递”,高校应由贵族化向平民化身份转化。面对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不知道又有多少寒门学子正面临生死选择。改善整体生存环境,任重道远。

2.5 加强弹性教育,培养综合抗压能力

弹性是一种心理特质,是对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中其他复杂影响的能动反应,是在面临压力和逆境时,没有被击垮而是很好地应对了这些危险处境的能力。有了抵御不利处境的个性品质,加上良好的社会支持因素,学生就会以积极的状态应对挑战,这即是他们心理弹性的表现。

大学生很无助大学并没有孩子向往的那么美好,特别是人际关系并不是像真正的象牙塔那么单纯,在高中已经“搏到尽”的孩子还要面临大学里更为残酷的学习竞争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压力等等,家长、朋友再也难以帮到他。由于年龄的增长,恋爱、性、社交等需要“情商”的活动也多了起来,而绝大多数孩子在过去十几年的学习中,仅仅注重文化知识,那些优秀的学生在“情商”方面更为欠缺。很多大学生会特别失望而且无助,如果没有适当的辅导,就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良好的弹性教育可以让他们很好地面对这一切。

2.6 抓娃娃、抓两极

假如从大学才开始关注心理问题,已经为时过晚了,最好能从小开始教育孩子懂得尊重生命,不要太过忌讳谈死。假如将自杀看作是一种疾病来预防,首先就是要从幼儿园开始教育所有的孩子尊重自己的生命,不要忌讳谈到“死”字。

2.7 加强挫折教育,培养责任意识

有专家呼吁,应该有意识让青少年在挫折中去体验痛苦,逐渐增强对挫折窘困的耐受力,以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理智地正视人生的风云变幻,勇敢面对逆境与厄运的挑战。要强化和培养大学生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选择自杀,这种行为是自私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他就是不负责任”。

3.结束语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社会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经济的存在也决定着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各种意识形态激烈碰撞,社会更加复杂。这种飞速发展、充满着激烈竞争的日趋复杂化的社会,要求人们的思想意识也要跟着它来变化。能适应这种变化的人,常常是时代的弄潮儿,自信、坚强、勇往直前;而适应不了的,便会盲从、灰心、抱怨、绝望,甚而产生自杀的念头。其实我们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看一些资料就会发现,自杀现象的大量增加不仅仅只出现在大学校园,也出现在各个层面,只是大学生的自杀更易成为焦点而已。

在意识形态领域不能及时调整而适应社会发展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自杀的根本原因,然而这个原因我们是改变不了或极难改变的: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贫富的两极分化,城乡的巨大差别……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学校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是青少年走向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过渡。学校的一个首要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个学会生存的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而不是单纯能考上大学的人。遗憾的是,我们当前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这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俊,叶浩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2006.

[2]【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1996-12-1.

[3]张光涛,李海红.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及危机干预研究[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

[4]王亚明.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

作者简介:杨岳(1970—),男,河北广宗人,教育学学士,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心理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