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中职生不良行为矫正路径探析

【摘要】本文以我校500名三年制中职生的调查问卷着手,从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四个维度分析了解决我校中职生不良行为的方法和措施,以期为我校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高职生 不良行为 家庭 学校 社会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6skz14。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005-0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每一位看似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都有独特的闪光点,我们应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为前提,分析归纳“不良行为”的总类。有的放矢的进行引导教育,把爱传递到每一位后进生的心中。本次研究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共回收问卷454份,有效问卷428份,有效回收率为85.6%。依据问卷分析整理归纳出三年制中专生不良行为类型为:学习障碍、心理障碍、交往障碍型、行为失控、消费失当型以及道德失范型。

一、概念界定

学习障碍型:这类学生群体集中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不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习惯性逃课、旷课、无故缺席考试,对一切有关学习的内容采取逃避的态度,认为学习没有丝毫的意义。

心理障碍型:心理学家朱智贤在其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认为,心理障碍为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是心理病理学术语,是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本文涉及的心理障碍型是指在学习、生活以及与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认知、情绪、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困扰、迷惑与冲突的学生群体,属轻微的心理和行为异常,通过学校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适当干预可以改善的心理活动倾向。

交往障碍型:指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严重障碍的学生,比如:内向、孤僻、害羞、自卑、精神萎靡、情绪消沉等。与他人交流时目光闪烁、不敢直视等。这类学生与他人相处过程中不能明春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甚至表现出冷漠、排斥甚至厌恶、对抗的狀态。

行为失控型:指在学校学习或和生活过程中,个体的行为偏离了社会许可的行为规范,因极其微小的事情引发的情绪爆发并将势态扩大的行为。以强烈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比如放声喊叫、打砸物品、辱骂他人、伤害别人身体的行为等。

消费失当型:指缺乏计划性,具有较大随意性、盲目性、攀比性消费群体的学生群体,这种消费行为与他们的身份极不相符,他们的花费大部分来自父母或监护人,并且数额“巨大”,这类学生群体在消费的同时觉得理所当然,内心无内疚感。

道德失范型: 该类学生群体在学校、家庭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言行举止与传统社会大众所接受的道德规范和思维理念有所偏差,或者说无法达到最根本的标准。[1]主要指不遵守社会公德,在公共场所不能约束自身言行;诚信缺失、婚恋观畸形及伦理道德迷失等。

二、不良行为矫正路径

(一)帮助学生调整自身状态

由于中专生的年龄大都不满18周岁,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对于未来求学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正如杜威指出:“对一个目标进行深思熟虑的选择和对确定的期望倾向进行深谋 远虑的选择都是需要花时间的。在这段时间内所有的外显行动会暂时搁置起来。一个还没有下定决心的人是不知道应该做什么的,因此他会尽可能地推迟采取明确的行动”。[2]我们调查得出的学生意志力不够坚定,并非学生真的没有较强的意志力,而是因为缺少为目标奋斗的动力。我们可以以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为契机,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争做校级五有阳光青年为载体,实现自己的学习职业生涯合理的规划。杜威指现:“对于这种漫无目的的、杂乱无章的行为,人们往往不敢苟同,把其看作故意捣蛋、漫不经心或无法无天。但是存在着一种错误货币,即孤立的从青年人本身的性倾向中寻找这种漫无目的的行为产生的原因。但事实上这种行为是爆发性质的,是由于不能很好的适应周围环境才发生的,无论什么时候,当人们在外来的命令下或者是根据别人的指示行动的时候都会表现出反复无常,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目的,看不到这个行动对其他行动的意义。[3]

我们应充分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在辅导员(班主任)的引领之下,各学科任课教师共同努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另外与学生沟通时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因势利导,除了教师的“说教”还要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外在的影响只能起到局部的刺激作用,关键还是要学生本身参与其中,就学生而言,尽管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甚至是天壤之别,但他们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被尊重。这类学生内心是极其敏感而且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我们更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与包容,让学生才彻底的内省,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1.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蔡元培先生指出:“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个人思想的发展,知识的丰富,品德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亲爱的父母们,家庭风气是由你们自己的生活和你们自己的操行创造出来的。如果你们生活上的一般作风不好,即使最正确、最合理,并且是精心研究出来的教育方法,也将是没用的。相反的,只有正当的家庭作风,才能给你们提供对待孩子的正确方法”。[4]页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父母示范出足够强大的榜样力量,来影响孩子的成长。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那样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入人们的心里。”[5]

2.创造和谐家庭氛围

卢梭曾明确指出:“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品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要创造和谐的家庭生活,父母首先要爱孩子。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就不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 在家庭中,父母关系是否和谐 ,是影响子女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萨蒙兹研究认为:“夫妻之间的不和,在得不到父母爱的儿童群中数量最大,而“爱孩子的最重要原因,是源于母亲自身的不幸婚姻生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父母之间的真正爱情,这是教育儿童最重要的精神力量。[6]家庭环境较为和谐、民主的环境可培养出自信、自律的孩子。家长应率先垂范,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是子女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的对象。因为孩子一切良好习惯的开成完全靠父母力量。”

(三)转变教师授课方式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明确指出:“教学该做的事情就是寻找适当的材料让人从事专门活动,这种专门活动有一个要紧的目的或目标,或者说他要对其兴趣。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身体的宁静状态;鼓励沉默不语,奖励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姿势和动任;肯定机械地激发学生理智兴趣的态度,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卓有成效的活动渠道,他们会无缘无故地突然爆发出无意义的狂暴行为或者陷入同样没有意义的蠢事之中。[7]如何引导学生适时的参与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应该反醒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回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待。以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例,我们大可借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课改新模式”,让“情景体验”走上讲台,让“调查研究”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去,使学生真做回课堂的主人,只有教师选择了科学的授课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才会增加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最后,教师还应强加理论学习与提升,引导学生对现行考试体制客观的、理智的认识。虽然举国上下都在推行素质教育,但随着中小学及学前教育教师入职门槛的提升,在校期间的多种资格证考试亦无法避免。应鼓励学生勤奋求实,刻苦学习的优良学风,增加毕业后的求职取胜的筹码。

(四)多方力量共努力

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一样,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疏导,帮助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这一媒体,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中职学生的身心发育尚未健全,特有的盲从、偏执、逆反的心理主导着他们的言行举止,众多的网络信息,他们的辨识能力较差,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整套良好的校园网格净化机制,并逐步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社会、家庭和学校都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这项使命,只有当一个社会风气良好并充满正能量并且愿意投入精力关注大学生不良行为时,作为未来的“社会人”才会好积极、健康的心态善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综上,我们应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学生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帮助他们健康成長、修身养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可以以学校“五有阳光青年的评比”为契机,通过 “良好的配方”、“时尚的包装”、“充满亲和力和表达方式”传递给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让每一位学生落后。

参考文献:

[1]黄志伟,问题学生与学生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2]杜威著,陶志琼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3]杜威著,陶志琼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4]马卡连轲,马卡连轲全集第4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5]洛克.教育漫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6]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7]杜威著,陶志琼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葛艳霞(1984-),女,河南开封人,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