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骨折:三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在很多人的眼里,骨折后一定要静养。70岁的李婆婆也是这样认为的。李婆婆半年前在家拖地时不慎滑倒,导致右侧股骨颈骨折,及时做了股骨头置换手术。虽然出院时医生明确表示股骨头置换后对生活基本没有影响,现在就可以下床走路、适当锻炼,让身体和新关节多磨合:但是李婆婆坚信“伤筋动骨一百天”,骨折这半年多来,她不敢多走路,更不曾锻炼过,外出基本都靠轮椅,而且经常熬骨头汤喝来补身体。一个星期前,李婆婆早上起来穿好衣服刚走了几步,就突发胸闷、呼吸困难,继而晕倒、一过性意识不清。家人连忙将她送到医院抢救。急诊医生诊断李婆婆是出现了肺栓塞。简单来说,就是卧床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腿部静脉的血栓“跑”到肺里,引发了肺栓塞。好在抢救及时,李婆婆经过抗凝等治疗,已经脱离危险。

骨折患者和因其他原因长期卧床、久坐的住院患者,以及老年人、久坐飛机的人群,最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而肺栓塞因发病症状无特异性,一旦发病,病情严重,难以抢救,也被医生称作“隐形杀手”。

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西方国家总人群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年发生率约为1‰和0.5‰;美国每年新发肺栓塞65万~ 70万人,患病人数超过了艾滋病、前列腺癌、乳腺癌和高速公路意外事故导致死亡人数的总和。它已成为一个危及全球性的疾病,是第三大心血管“杀手”。

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增高的几大因素

老龄化影响目前肺栓塞发病率在我国呈现迅速增高趋势,老龄人口是高危人群。老龄化使获得性危险因素明显增多,导致发病率升高,绝对数增加则更明显。

不良生活方式在经济起飞阶段,健康的生活方式却未能同步进行。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肥胖、饮食不合理、活动少等,致使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发病率上升。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与相关疾病常常导致机体凝血一纤溶系统失衡及内皮损伤,使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增高。

经济舱综合征长途旅行愈来愈普遍,“经济舱综合征”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上升。

不当的检查和治疗目前有创性检查及治疗的日益普及,也可能诱发肺栓塞。如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制动过度,以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均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风险。有资料表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DVT的发生率高达3%~ 9%。起搏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及各种手术数量增多,均是肺静脉栓塞增多的潜在病因。

老年骨折患者卧床更易罹患下肢深静脉血栓

为什么老年骨折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人群呢?让我们首先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如何发生的。早在19世纪,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就提出了“血栓形成三要素”。即血液的流速缓慢、血液的成分改变及血管的损伤。这也被称为血栓的“危险三角”。

一方面,老年骨折患者高龄,往往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血流速度缓慢,加之骨折后肢体活动不便,导致血液停滞,容易形成血栓。另一方面,骨折往往伴有血管损伤和出血,血管内皮的损伤使血管内壁变得不光滑,容易形成血栓。此外,骨折增加了骨髓中的脂肪进入血液的机会,容易形成脂肪栓。

一旦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不稳定的血栓随时都有机会脱落,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肺栓塞。通俗地说,就是下肢或盆腔内形成血栓,栓子脱落后随着静脉血回到右心,再经肺动脉散布于肺脏,堵塞了肺动脉,使得肺脏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不能完成,无法给组织供氧。这相当于窒息,是一种可以危及生命的状况。

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

1.患肢肿胀:这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最常见的症状,单侧肢体(左下肢多见)组织张力增加,呈非凹陷性水肿。皮肤泛红,皮温较健侧高。但是很少见到两侧同时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病例。

2下肢胀痛和压痛:下肢静脉血栓可以出现患肢疼痛,大多是胀痛。这是周围血流回流受阻所致。但是如果其他原因引起了静脉的损伤,或者是炎症损伤内膜,也可以发生疼痛。肿胀的肢体如果受力挤压,也会发生疼痛。

3.浅静脉曲张:浅静脉曲张属于代偿性反应。在主干静脉堵塞后,下肢静脉血通过浅静脉回流,导致浅静脉代偿性扩张。在急性期表现一般不明显。这是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的一种表现。

4.股青肿:这是下肢静脉血栓中最严重的一种情况,当整个下肢静脉系统回流严重受阻时,张力极度增强,致使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甚至坏死。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患肢皮肤紧张发亮,伴有水泡或血泡疤。

一旦怀疑有深静脉血栓,争取在第一时问(数小时内)做下肢深静脉超声及血浆D-二聚体检测。如果发现下肢静脉血栓,D-二聚体升高,需紧急住院治疗。

如何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采取直立体位:对于老年骨折的患者来说,这是最常用、有效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对于可以自主坐和站立的患者,要鼓励他们多采取坐和站立的体位。如果患者因为病情的因素不能独立坐和站,也可以采取摇高床头、靠坐在床上的方式。因为直立位可以减少静脉回流,降低心脏前负荷;而心脏后负荷不增加,反而可能降低,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被动运动:对长期卧床患者肢体进行下肢受压部位按摩2~4次/天。按摩时应由下向上,从小腿远端开始,并帮患者做简单的抬腿,以及膝、踝及足趾的伸屈活动。

3.自主运动:肢体健康、可主动活动的患者,建议做足踝关节屈伸运动1~3次/天,膝关节伸屈运动1~3次/天。

4.注意早期表现,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下肢静脉血栓早期表现为患侧水肿,一旦发现应立即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