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益气生肌膏促进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42例临床观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益气生肌膏在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取呋喃西林纱布湿敷创面,直至创面愈合;观察组给予自拟益气生肌膏外用,直至创面愈合。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2周)创面分泌物评分、创面肉芽形态评分变化情况以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1周、2周创面分泌物评分均低于同组术后3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2周创面分泌物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2周创面肉芽形态评分均低于同组术后3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2周创面肉芽形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益气生肌膏外用促进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效果明显,患者创面分泌物评分、创面肉芽形态评分改善较好,创面愈合时间较短,疗效满意。

【关键词】低位单纯性肛瘘术;益气生肌膏;创面愈合

【中图分类号】R657.1+6【文獻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9-0079-03

肛瘘多因肛周脓肿自溃或治疗不彻底造成的,手术是治疗肛瘘的唯一方法。肛门解剖特点和生理功能特殊,术后容易引发感染,因此,肛瘘术多是开放式伤口,创面愈合时间相对较长,术后换药也是肛瘘治疗的重要部分,而且不容忽视[1]。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尽快恢复患者术后创面情况,笔者开展了自拟益气生肌膏外用促进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研究, 并探讨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患者均行低位单纯性肛瘘切除术且术后住院。患者均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协议书,无肝肾等严重脏器疾病,无精神疾病,无皮肤病等,符合本研究用药干预方案,能够配合完成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26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36.49±7.56)岁;病程为3个月至19年,平均病程(3.01±0.19)年。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25例,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37.25±7.88)岁;病程为3个月至10年,平均病程(3.05±0.21)年。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低位单纯性肛瘘”诊断标准:仅有一个瘘管、一个内口和一个外口的完全瘘,内口在齿线处,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浅部或浅部以下[2]。

1.3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2];手术后患者切口均未进行缝合处理;插喉罩全麻;签署知情同意协议书。排除标准:合并肛裂、混合痔、嵌顿痔等其他肛门直肠疾病者;既往有肛裂相关手术史者;先天性肛门结构异常者;患有结核、梅毒等传染性疾病者;患有肠道息肉等消化道疾病者;合并肿瘤者。

1.4方法手术方法:患者采取侧卧位,局部消毒后,骶管麻醉下行低位肛瘘切除术。患者手术后第一天开始换药。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呋喃西林纱布(商品名:呋喃西林止血膏布,生产单位:浙江鼎泰药业有限公司,规格:医用橡皮膏2 cm×7 cm,呋喃西林止血纱布2 cm×2.5 cm)湿敷创面,直至创面愈合。观察组给予自拟益气生肌膏外用,直至创面愈合。基本方:紫草50 g,栀子50 g,五倍子30 g,大黄50 g,地榆50 g,炮穿山甲25 g。采取中草药外用软膏制膏机制备膏方。

手术后,控制排便24 h,每天早晚或者便后换药,2次/d。换药前,做好局部清洁,才起痔疾洗液进行局部熏洗坐浴20 min。

1.5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术后3d、术后1周、术后2周)创面分泌物评分、创面肉芽形态评分变化情况以及创面愈合情况。

1.6疗效判定创面分泌物评分[3]:按照分泌物量进行评分,0分表示创面鲜红并未见明显分泌物;1分表示有少量分泌物,纱布并未浸透;2分表示有中量分泌物,纱布浸透再次更换未浸透;3分表示有大量分泌物,纱布浸透后再次更换仍浸透。评分越高表示创面分泌物越严重。创面肉芽形态评分[4]:按照肉芽色泽状态进行评分,0分表示创面肉芽鲜活红润,擦拭易出血;1分表示创面肉芽略显苍白,擦拭易出血;2分表示创面肉芽明显苍白,擦拭易出血;3分表示创面肉芽晦暗肿胀,擦拭不易出血。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创面分泌物评分对比两组术后1周、2周创面分泌物评分均低于同组术后3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2周创面分泌物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术后创面肉芽形态评分对比两组术后1周、2周创面肉芽形态评分均低于同组术后3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2周创面肉芽形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情况对比观察组术后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6.26±2.17)d,对照组为(18.58±2.38)d,观察组术后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中医学认为,肛瘘的病因病机主要分为外感六淫邪气,内伤饮食、忧思过度、房事不节,痈病溃后的遗留疾病,虚劳久嗽,肺与大肠相表里,毒邪下传,痔病治疗不当。《内经》认为,营气亏虚,不能抵抗外邪,毒邪郁于肌肉和腠理之間,时间久成为脓肿[5]。中医在治疗肛瘘方面,也是外科手术治疗为主,配合熏洗、坐浴、油膏、散剂等,把握“排脓祛腐、去腐生肌、生肌收口”的治疗原则,达到治疗效果。

现代医学认为,肛瘘的发病和以下因素有关。肛门直肠周围感染是其一,临床上多数直肠肛门周围脓肿是齿线处的肛腺首先发生感染造成的[6]。直肠肛门周围脓肿自行破溃或手术切开引流后,即使脓液排出,也因外口生长过快,容易发生假性愈合,这样使得原发病灶反复炎症刺激,最终形成肛瘘,病情迁延难愈[7]。肛管或肛周外伤后治疗不恰当是其二,临床未及时就医处理,使得肛周继发感染,早期形成脓肿,后期则炎症刺激,造成肛瘘[8]。肛门肿物或肿瘤是其三,长期感染,伴有慢性炎症,形成肛瘘。

创面愈合方面,中医将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病机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9]。早期多为湿热留滞、气滞血瘀,这个时期应“排脓祛腐”。中期多为余毒留恋、正气始虚,这个时期应“去腐生肌”。后期多为正气亏损,气血亏虚,这个时期应“生肌收口”。现代医学认为,术后创面愈合迟缓是外科的基本问题。创面愈合作为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到多种生长因子的调控。皮肤整个愈合过程可分为炎症期、增殖期、上皮覆盖期,各个环节的因素都会对术后创面愈合造成影响[10]。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周、2周创面分泌物评分、创面肉芽形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说明干预效果明显。所选自拟益气生肌膏中,紫草[11]能够改善局部创面组织的血液循环,栀子[12]能够增加新生毛细血管数,五倍子[13]则改善创面血供,大黄[14]促进创面生肌长皮,地榆[15]抑制创面炎性反应和细菌生长,炮穿山甲[16]活血生肌。诸药配伍外用,促进患者创面愈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呋喃西林作为消毒防腐药,多用于皮肤及粘膜的感染[17]。患者经干预后,有一定疗效,但效果欠佳。观察组采取自拟益气生肌膏后,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综上,自拟益气生肌膏外用促进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效果明显,患者创面分泌物评分、创面肉芽形态评分改善较好,创面愈合时间较短,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王业皇. 实用肛瘘治疗学[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27-29.

[2] 赵学尧, 刘孟宇, 韩学杰, 等.《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临床应用评价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17): 3252-3256.

[3] 张雨生, 李春雨. 实用肛肠外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5-16.

[4] 皮执民, 刘栋才, 赵华. 肛肠外科手术学[M].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8:51-52.

[5]梁宏涛, 陆金根. 复杂性肛瘘的中医文献研究[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9(5):401-403.

[6]樊文彬, 侯艳梅, 赵安琪, 等. 肛瘘诊疗新进展及实用性探讨[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8, 27(12):1603-1608.

[7]陈伟, 郑雪平. 肛瘘的中西医病因病机(理)研究概况[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 30(5):978-981.

[8]曹雷, 曹永清. 曹永清教授治疗复杂性肛瘘经验[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4):24-25.

[9]陈伟, 郑雪平. 肛瘘的中西医病因病机(理)研究概况[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 30(5):978-981.

[10] 张华, 彭军良, 姚向阳. 敛痔散促进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 2014, 29(3): 431-432.

[11] 詹志来, 胡峻, 刘谈, 等. 紫草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21): 4127-4135.

[12] 王亭. 中药栀子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师, 2015, 18(10): 1782-1784.

[13] 郭姝彤, 刘永仙, 艾彩莲, 等. 五倍子有效成分提取分离、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陕西中医, 2015, 36(6): 762-764.

[14] 于建玉, 廖欣, 丁厚伟, 等. 中药大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1): 286-287.

[15] 代良敏, 熊永爱, 范奎, 等. 地榆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6, 22(20): 189-195.

[16] 周宗元, 王建, 马骁. 穿山甲的研究进展[J]. 中药与临床, 2014, 5(1): 54-56,62.

[17] 陈勇. 呋喃西林氧化锌油配合TDP治疗肛瘘术后急性湿疹疗效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 31(19): 2895-2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