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制医学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建国前,我国医学教育经历了教会医院时期、医学教育萌芽时期和正式医学教育时期。这时的医学院校大多采取国外教学的管理模式,学制为3~4年,后期增至5~7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医学教育大致为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革”前,此期的专业设置和学制安排主要参照前苏联模式。第二个时期是“文革”十年,期间我国医学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第三个时期是“文革”后至今,在此期间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对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改革方向、内容步骤做了明确规定,医学教育随之发生巨大变化。1988年国家决定在15所院校试办7年制医学教育,21世纪初开办8年制医学教育,形成了我国医学教育学制学位体系复杂多样、多种学制并存的现状。

二、三年制医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三年制医学教育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开始于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该学制将医学归入艺科,属于高等学堂的大学预备科,修业年限为3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大学令》规定医学专修科分两等级,一是招收高中毕业生(二年制),另一是招收初中毕业生(三年制)。1922年北洋政府公布《壬戌学制》规定专科学校学制三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医学专科学校的学制改为高中毕业后学习四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也存在一定数量的三年制医学教育。1940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成立,学制为四年,随后成立的一批医学院校学制大多为三年(如新四军军医学校等)。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制医学教育

1.建国初期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第一个学制。高等医学教育在保留六年制学制之外,开始大量发展二或三年制的医学专科。这是在当时为迅速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尽快改变广大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问题的情况下,成立的一支能够应急速成、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医疗卫生保健队伍。这个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作为短期速成的应急措施,起了很大的作用。1957年9月卫生部召开了高等医药院校党员院长座谈会确定了医学专科学校为三年制 。

2.文化大革命时期从1966年开始,全国掀起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医学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从1966到1969年,医学院校全面停止招生达4年之久。1970年才开始试点招生,1971年正式招三年制(医学)的工农兵学员。

3.改革开放粉碎“四人帮”以后,各地中等卫生学校纷纷恢复。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中等医学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据1985年统计,全国中等医学学校有507所,1949~1985年共毕业学生118.2万人。 鉴于国民经济水平和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发了《中等医学教育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原则上停止了中等教育医学类专业培养。1988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对医学教育学制体系进行了改革,规范短期高等医学教育修业年限为:“修业3年,暂不授予学位的医学专科教育。”

(三)我国三年制医学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的短学制高等临床医学教育主要为三年制,授予国家承认的专科学历,举办单位主要包括医科大学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目的是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基层普及型医师,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区县以下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的医疗保健机构。另外,一些省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委托医学院校实施专科层次的医学教育定向培养计划,招收农村户口的毕业生或具有高中同等学历的在职农村医务人员。毕业后到指定的乡镇卫生院就业或回原村(原单位)继续工作,服务一定期限后方可调动。

三、三年制医学教育的利弊

(一)三年制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时间上看三年的教学难以完成医学教育基本标准要求的教学任务。因为按照高等医学教育的标准,比照医学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完成有关核心内容的教学起码需要三年半的时间。 从不同地区医药卫生人员的学历比例来看,三年制医学教育者更多集中在县级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有学者认为将三年制教育培养的人才安排到农村地区,长远看有违卫生保健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原则。从患病率、患病严重程度以及新生儿、孕产妇死亡率等指标的分析结果看,我国农村地区总体健康水平低于城市,非常需要高水平的医学人才为他们服务。此外,我国医学教育中多种学制并存,不同学制间授予的学位相同,而授予的学位标准又不尽相同。这种多种学制并存和同等学位授予标准不同的局面势必造成医学人才培养规格的不规范,难以明确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不利于医学教育的国际比较和国际交流。

(二)三年制医学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根据2005年的统计资料,我国每千人口医生为1.52名,护士(师)为1.06名,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处于发展中国家中等水平,远远低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如果考虑到卫生人员总体人数的缺乏,就不能忽略三年制医学教育存在的必要性,而不能单纯依靠单一的长学制的医学教育。有学者认为,如果医学教育以发展长学制为主,医学生的培养成本将大大增加。如果毕业后实际回报小于预期回报,那么就可能会造成优秀高中生报考医学院校的人数减少,从而使医学生的整体素质降低。所以,学制和学位的设置应考虑中国医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考虑国情。在学制改革中不能搞一刀切,应当允许多种模式并存,分阶段实施。

四、三年制医学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照现在的情况看,完全去除三年制医学教育无法满足我国医疗卫生需求,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毕业生合理分配。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的分配存在一定问题,从不同地区每千人口医护人员数来看,本科或以上毕业生倾向于在东部地区或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而且有些地区(如北京、上海)的医护人员数已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了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国家在《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县级以下农村卫生机构就业,并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三年制医学教育在招生规模和培养质量还有待研究。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如何按照社会的需求确定三年制医学教育的招生数量,如何按照人民的健康需求确保培养质量,如何保障三年制的毕业生学有所用、分配合理是解决三年制医学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