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体育咏春拳选项课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武术教学改革一直是学校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大学公共体育咏春拳选项课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回归武术本质”、“健康体育”的教学理念,确立了“传承民族文化”、“改善学生体质”、“掌握咏春拳技术”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健康知识、咏春拳技术两个方面,此外,还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策略,以提高咏春拳教学效果,为学校武术教学改革提供案例支持。

关键词:大学公共体育 咏春拳选项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2(b)-0070-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e optional course of Wing Chun Quan i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of Fos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strategy of the optional course of Wing Chun Quan in terms of teaching idea, teaching purpos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Wing Chun Quan and provide case support for the reform of Wushu teaching in school.

Key Words: University public sports; Wing Chun boxing electiv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随着《叶问》、《一代宗师》等影视作品的热播,咏春拳已成为世人所熟知的拳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高校积极探索,力求将咏春拳列入大学课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于2009年成功将咏春拳列为大学体育课程。课程以段位制套路、小念头为教学主线,延续了竞技武术套路的教学思路,将咏春拳的套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但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造成了“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上武术课”的窘境。

本文基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大学体育咏春拳选项课的教学现状,提出咏春拳选项课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学校武术教学改革提供案例支持。

1 教学理念

1.1 回归武术本质的教学理念

目前,武术的体育化改造一直沿着蔡龙云先生所说的“击”、“舞”两个方向发展[1],“击”的代表是散打、太极推手等;“舞”则是武术套路。在学校武术教学中则可以分成武术套路类课程、搏斗对抗类课程两大类。武术套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24式太极拳、长拳、南拳、青年拳等,这也构成了大学体育武术教学的主体。搏斗对抗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为散打、短兵、长兵、太极推手等,其中仅散打在校开设状况相对较好。诚然这种教学理念为武术进入学校成为正式的体育课程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但是“打、练”的分离,也人为的将武术割裂,失去了武术的本真。虽然中国武术段位教程的教学思路也体现了“练、打”的结合,但学生在学会固定形式的对练情况下却依然不知武术技术动作的实践应用的尴尬局面确实存在。

武术课程改革必须遵循武术的本质特点和内在逻辑结构[2]。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回归武术本质就是要回到武术的技击上来,学校武术教学的核心要围绕着技击展开。鉴于目前武术课教学内容的花拳绣腿,本文提出了回归武术本质的教学理念。咏春拳作为近身搏斗的技术,其每一个动作在实战中都有特定的用法,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是咏春拳课程教学的核心,也是咏春拳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1.2 健康体育的教学理念

随着体质健康测试在学校体育的广泛实施,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改善学生体质、提升学生健康水平成为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此,本文提出了“健康体育”的大学体育教学理念。“健康体育”的大学体育教学理念是指在进行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学生的健康水平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将运动项目与医学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了解基本健康知识。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健康体育”的大学体育教学理念,需涉及适度运动、运动对健康水平的促进、运动处方以及运动干预疗法等多方面内容。

2 教学目的

2.1 传承民族文化

武术课与其他体育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民族性,这也是自民国至今武术课广受教育主管部门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宣部、教育部在2004 年《中小學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内容,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3]。]咏春拳作为南派武术的代表性拳种,具有典型的岭南文化特征。通过咏春拳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理解咏春拳的历史渊源、技术理论、风格特征的基础上,进而更深层次的了解功夫在岭南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2.2 改善学生体质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健康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体质的逐年下降,也引起了教育者的重视。如何通过体育课提升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是大学体育重要的任务。通过咏春拳的课程学习可促使学生了解健康知识,掌握运动方法,养成固定运动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

2.3 掌握咏春拳技术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咏春拳的教学应该围绕着咏春拳的实战技术展开。通过咏春拳选项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咏春拳的技击理念、技法特点,在掌握咏春拳的技术动作的同时,具备一定的防身技能。

3 教学内容

咏春拳选项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健康知识、咏春拳技术。

3.1 健康知识

健康知识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体质健康的测量与评价、体育锻炼与疾病预防、运动处方、常见运动损伤及其预防等多方面的内容。

3.2 咏春拳技术

完整的咏春拳训练体系是将套路、黐手、搏击融为一体,基于此,改革后的咏春拳选项课力求在各方面与其尽量融合,教学内容尽量科学的涉及套路、黐手、搏击等方面内容。套路主要包括咏春拳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肘法、腿法、动作组合等方面的内容,是学习咏春拳黐手和搏击的基础。黐手是咏春拳独特的对抗形式,两个人以摊手、膀手、扶手相接触,然后运用自己所学的咏春技能进行相互攻击与防守。搏击是指在佩戴护具的情况下进行的两两实战对抗形式。黐手和搏击可以检验咏春拳技术动作的规范性,促进技术动作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咏春拳的技击理论。

4 教学方法

4.1 攻防对抗的组织形式

教学初期可以以模仿及单人重复性习练为主,中后期则可采取黐手、搏击的组织形式,但就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应以黐手、搏击为主体。黐手、搏击都是以两人攻防对抗为主要练习形式,需要两人运用所学技能进行攻防互练。攻防对抗的组织形式可加深学生对于技术理论和技术动作的理论理解与实践认知,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了课程趣味性、娱乐性,形成了良好的教学循环体系。

4.2 课堂内外的有效衔接

体育课周次的固定安排对学生运动技能及健康的影响是有限的,很难培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咏春拳选项课则可通过武术协会将课堂内外进行有效的衔接,课堂所学内容可及时有效的通過武术协会这一载体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习练,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巩固和提高。此外,由于协会是自主、自发的学生组织,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较高,能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4.3 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教学模式随之改变,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手机现已成为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重要工具,教师通过建立微信群、91速课等,将课堂教学相关内容,以视频、图像、文字、互动等方式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及时高效的掌握咏春拳的文化、技术体系以及健康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 考核与评价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学生考试前突击练习,考完忘完的现象。咏春拳选项课依据课堂教学内容,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技能水平、健康知识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技能的提升幅度。终结性评价则是对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考核与评价,主要分为为专项技术(套路、黐手/博击)、体质测试/健康知识测评以及咏春拳技术体系的理解程度。二者合二为一,考核评价体系更为客观完善。

6 结语

武术课,教师该如何教更高效,学生该如何学更有效是武术教学改革的核心,对于这一问题,武学界目前仍未形成共识,武术课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咏春拳选项课突破了武术课套路化的禁锢,将套路、黐手、搏击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丰富了武术教学方法,完善了武术课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是武术课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武冬.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92-98,105.

[3]中宣部,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Z].200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