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民营企业的对非投资

〔摘 要〕自2000年10月创建以来,中非合作论坛不仅全面深化了中国同非洲国家间的经贸关系,而且为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的新生力量。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和非洲经济都面临转型,这给中国民营企业到非洲投资提供了发展机遇。然而,非洲局势的动荡、投资环境的不成熟以及国内投资者对非洲文化和法律法规的不熟悉等因素都给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带来重重挑战。应对投资非洲过程中面临的各项挑战,不仅需要民营企业提升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的水平,而且需要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引导。

〔关键词〕中非合作论坛;民营企业;非洲;投资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3-0021-06

自2000年10月创建以来,中非合作论坛已经成为中国同非洲国家间谋发展促合作的重要机制和主要载体。2012年7月19日作为中非合作论坛框架机制的第五届中非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出要在五个领域 这五大重点领域是:扩大投资和融资领域合作,为非洲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继续扩大对非援助,使发展成果能惠及非洲民众;支持非洲一体化建设,帮助非洲提高整体发展能力;增进中非民间友好,为中非共同发展奠定坚实民意基础;促进非洲和平与稳定,为非洲发展创造安全环境。

收稿日期:2013-03-16

作者简介:孙 健(1971-),男,辽宁锦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投资方面的研究。E-mail:dlsunjian@cdbcn

重点推进中国与非洲国家间的经贸合作,全面推进中非间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经贸合作关系的深化,为中国民营企业到非洲地区投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赴非洲投资的新生力量。

一、中非合作论坛带动民营企业投资非洲

(一)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促进中非经贸合作发展

中非经贸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19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非洲国家在基本完成国家独立之后也开始转向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中非合作中的经济因素开始凸显。随着双边合作的深入,非洲国家成为中国在全球重要的资源来源地和巨大市场,中国成为非洲国家主要的投资伙伴和产品销售市场。

2000年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同创建了中非合作论坛。论坛先后召开了五届部长级会议和北京峰会,建立了部长级会议、高官会和企业家大会等多层次的对话与合作机制。在中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非合作论坛成为中非集体对话的重要平台和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12年来,中非合作论坛已经成为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促进了中非经贸合作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将中非关系推进到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阶段。

在双边贸易领域,中国连续三年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1年中非贸易额达到1 663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83%。其中非洲对中国出口大幅增长,三年翻了一番,商品种类更加丰富。在投资领域,截至2012年6月,中国对非各类投资45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超过150亿美元[1],10年增长30倍。中国对非洲的投资项目涉及非洲50个国家,非洲已成为中国海外第四大投资目的地。能矿、建筑和制造等行业的项目数量保持增长,金融、航空、农业和旅游等产业的投资合作方兴未艾。逾2 000家中国企业在非投资兴业,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了当地的税收和就业。在工程承包领域,非洲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2011年中国企业在非洲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361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总额的三成,比2009年增长了28%[1]。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发展援助领域,2011年中国对非援助规模比2009年增长超过60%[1],三年来在非洲建设了学校、供水和清洁能源等一大批民生项目,培训各类非洲人才两万多名。

为弥补传统模式下无偿援助和贷款遗留的空白领域,在2006年11月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设立中非发展基金,作为支持中国企业开展对非合作和开拓非洲市场的专项资金。成立5年来,中非发展基金跟踪分析了几百个投资项目,实际决策投资近60个项目,分布在非洲30多个国家,带动对非投资超过100亿美元[2]。中非发展基金把非洲国家工业化初期亟需的发展重点和中国国内成熟产业和技术结合起来,以“投资+贷款”的组合产品融资方式支持非洲制造业的发展。以汽车工业为例,中非发展基金分别与一汽、华晨、奇瑞和北方车辆等国内企业在非洲多个国家合作搭建了各具特色的汽车组装厂和销售网络,合计年产重型卡车8 000多辆、乘用车14万辆。

(二)民营企业成为投资非洲的新兴主体

随着中非经贸合作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开始关注非洲,开展对非洲的投资。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投资非洲的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在非洲投资的2 000多家中国企业中,中小型民营企业占70%以上。借助中非合作论坛所搭建的良好的合作氛围和政策环境,民营企业对非投资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直到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创建之后,中国企业对非投资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 000家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项目涉及非洲50个国家。非洲自然资源丰富,因此采矿业在中国企业对非投资中占据较大比例。除采矿业之外,近年来能源、建筑和制造业等行业的项目数量保持增长,电信、金融、航空、农业和旅游等产业的投资方兴未艾。特别是伴随非洲电信业的发展,电信业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对非投资的热点之一。以华为公司为例,自1997年进入非洲市场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发展,华为已经和20多家非洲主流电信运营商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非洲最大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为非洲运营商提供了包括3G和宽带接入等最新技术在内的丰富产品和解决方案,销售金额达40多亿美元,业务覆盖非洲40多个国家[3]

2投资形式日渐丰富

随着民营企业进军非洲步伐的加快,民营企业对非投资的形式也日趋多元化,除独资、合资形式之外,参股、并购以及与第三国企业合资开发等形式也逐渐增多[4]。如四川汉龙集团就通过收购澳大利亚SDL公司铁矿石而获得对位于喀麦隆的穆巴拉铁矿项目的控股权。鉴于非洲与中国相隔万里,国内投资者对非洲当地的情况和法律环境不了解,加之非洲社会动荡,投资风险较大,中国在赞比亚、毛里求斯、尼日利亚、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建设了6个经贸合作区,借助境外经贸合作区这一投资形式为民营企业走进非洲提供了一个稳健的平台。经贸合作区不仅为进驻的民营企业提供安全保证和服务设施,而且为进驻的民营企业办理进入市场初期所需的绝大部分手续和金融服务。利用经贸合作区这一平台,民营企业可以实现集群发展,产业配套,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

二、民营企业投资非洲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全球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和非洲经济都面临转型和调整,相似的发展际遇为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非洲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民营企业投资非洲面临的新机遇

1非洲经济增长强劲

全球金融危机后虽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但非洲经济却保持了积极的增长态势。2012年10月4日世界银行发布的题为《非洲的脉搏》(Africas Pulse)的报告中指出,2012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将继续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增长率预计为48%,基本与2011年的49%持平[5]。报告指出,非洲大陆新近发现的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矿产资源将为其创造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伴随经济快速增长,非洲地区中人均收入超过1 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国家在不断增加。非洲国家中已有人口总数达4亿的22个国家正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5]。此外,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还有10个国家(人口总数为2亿)也将在2025年前后成为中等收入国家。非洲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正在逐步改变非洲落后、贫穷的旧面貌,使其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和青睐的投资新市场。

2非洲对投资的需求旺盛

非洲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非洲的工业化进程发展滞后。为推动非洲工业化进程,1989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11月20日定为“非洲工业化日”,目的就是希望动员国际社会的力量改变非洲工业化落后的困境。2008年非盟工业部长会议通过了“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动员资金和资源推进非洲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近年来非洲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发展的步伐,但非洲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仍未出现根本转折。为避免在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洲国家高度重视经济转型,先后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为外国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另外,非洲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2年4月5日发布的2011年版《世界城市展望》称,非洲的城市人口在未来的40年内将增长3倍,从2011年的41亿增加到12亿[6]。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会导致对基础设施、建筑和就业等需求的大幅度增加,而单靠非洲国家自身无法满足国内旺盛的需求,这给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市场。

3中国对非投资战略面临调整

一直以来,中国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发展同非洲国家间的经贸合作,不仅有力地促进了非洲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得到了非洲国家和人民的认可。进入21世纪,中非经贸合作关系开始由单纯的经济援助和贸易逐渐向贸易与投资并举推进,进而拓展到产业合作开发、金融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等诸多领域。在中非合作论坛的积极推动下,中非开始稳步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合作体系[7],建设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已经成为双方的共识。中国“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今后的对非投资,将会进一步淡化政府主导的色彩,由企业充当投资主体。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西方国家及部分非洲国家对中国在非洲日趋活跃的投资活动的猜忌,而且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对非投资的收益,扩宽中非合作的领域,实现中非共同发展。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工信部、商务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和工商总局等13个部门于2012年6月29日联合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是对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中重要作用的肯定,将为中国民营企业到非洲投资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有利于民营企业更好地利用非洲的资源和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

4中国经济转型步伐加快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日渐突出。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受“三荒(钱荒、人荒、电荒)两高(高成本、高税收)”问题的制约,亟待转变以加工制造为主业的传统盈利模式,实现发展上新的突破。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大批出口导向型的低附加值企业已经无法继续依靠低价和数量来抢占国际市场,而短期内这些企业又无法转型成为高附加值企业,因此,寻求替代市场就成为这类企业的发展目标。非洲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加之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工业经济还比较落后,中国制鞋、制衣和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非洲的发展空间很大。

从供给的角度看,中国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经营能力和资源整合水平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加上企业转型的驱动,具有向非洲投资的意愿和能力;从需求的角度看,非洲国家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愿望和要求。加之中非合作论坛所搭建的中非经贸合作的平台,中国民营企业对非投资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二)民营企业投资非洲面临的挑战

中国与非洲的经济互补性较强,投资非洲可以获取很高的投资回报,然而,民营企业在投资非洲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需要积极加以应对。

1投资风险较大

作为新兴市场,非洲的投资环境仍存在许多不规范、不完善之处,除国际直接投资中常见的外汇风险、经营风险外,投资非洲还面临较高的政治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和市场风险。2011年源自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的北非动乱和冲突凸显出非洲政治局势的动荡,复杂的民族、种族、宗教和领土争端以及国家建设的滞后使得非洲市场的政治风险远远高出世界其他地区。民营企业投资非洲,如果事前不进行风险评估,那么很容易受到政治风波的冲击。除政治风险外,一些非洲国家立法不够完备,行政司法不能独立,投资、财税政策不清晰,导致民营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遭遇政策法规风险。以赞比亚为例,新总统上任后几次提高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从57美元涨至226美元[8],使得投资赞比亚的中国企业的用工压力大幅增加。自殖民地时代开始,非洲经济就具有结构单一的问题,过分依赖原材料的出口。经济结构单一使得非洲国家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经济发展的波动性较大。

2市场竞争加剧

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未开发市场,非洲早已引起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的重视,韩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也加入到抢占非洲市场的行列之中。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孕育了全球制造业的新变革,危机后发达国家提出要“再工业化”,回归制造业,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各国对具有10亿人口的非洲市场的争夺。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屡屡以“新殖民主义”、“中国威胁论”和“掠夺非洲资源”等言论污蔑和攻击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背后反映出与中国争夺非洲市场的战略意图。

对非洲市场的竞争不仅来自于外部,国内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也在恶化民营企业对非投资的收益。近年来,在非投资的民营企业数量逐渐增多,由于缺少专门的机构加以规范和引导,部分企业间出现了无序、恶意竞争的现象,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之间,恶意竞争不仅降低了参与竞争的企业的经营收益,而且丑化了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上的形象。

3不熟悉当地法律和文化

一些非洲国家的法律秩序杂乱无章,既有民主社会的法律法规,又有部落社会和宗教社会的习俗规范,如果对投资当地的法律规定不了解,那么就很容易导致投资失败。以刚果(金)为例,在当地购买土地不仅要通过政府部门的审核,而且要请当地的土著首领(酋长或族长等)召集族人举办相关仪式之后才可以使用这块土地。

非洲大陆地域辽阔,加之地区分割、种族迁徙以及外来文化传播等因素的影响,非洲大陆文化极具多样性。民营企业家身受东方文化的浸染,普遍不了解非洲当地的文化习俗。在中国民营企业,加班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在非洲,加班却是不受欢迎甚至是被排斥的。虽然非洲劳动者普遍比较贫穷,但他们对钱的渴望却不是最强烈的。如在内罗毕,当地人有着固守的时间观念,工作时间就是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多一分钟也不行,即使加班也不可以。这个几乎百分之百信仰基督教的地方,周六周日是不可能有人加班工作的,工人们宁可放弃一天赚几百元钱的机会也要去教堂做礼拜。由此可见,在非洲套用国内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是无法奏效的,而且容易引发矛盾,给投资活动带来不利影响。

4劳资纠纷问题突出

非洲国家可以自由组织工会,工人的工会意识也很强烈,几个人就可以组织成工会。非洲国家工会的力量很大,而且愿意维护工人的权益,一旦工会介入劳资纠纷,当地政府往往也会介入。一些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诚信意识淡薄,对当地员工不够尊重,忽视当地人的民族意识,极易引起当地工人的不满。而当地工人一旦感觉到自己的利益受损,就会通过工会同领导层进行交涉,甚至采取罢工、到法院起诉等极端形式,使企业陷入被动,投资活动受到影响。

三、促进民营企业对非投资的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肯定民间投资积极作用的同时,提出要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中非合作论坛所构建的中非经贸合作的良好氛围中,中国民营企业已经逐渐成为开拓非洲市场的新兴力量。如前所述,民营企业投资非洲正处于发展的机遇期,但面临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要克服投资非洲过程中面临的各项挑战,不仅需要民营企业提升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的水平,而且需要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政策实践看,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对促进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起到了关键性的制度保障作用。

(一)充实针对民营企业投资非洲的支援体制

在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局面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来到非洲寻找新的市场机会,维护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权益业已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新课题,需要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建立起高效有力的监管保障体系。在强化中小企业国际化支援体制方面,日本的做法是在经济产业省内专门设立“中小企业海外发展支援会议”,用以动员和协调政府部门和民间团体的作用,助力中小企业投资海外。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在现有的中非企业家大会和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 首届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于2012年8月在北京举行,该论坛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非洲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主办,立足于为民间资本走进非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每两年举办一次。等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体系,建立专门的监管和保障机构对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活动加以引导,并改善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环境。

目前,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分布比较分散,相互间缺少横向的联系与合作,很多企业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专门机构的设立有助于对民营企业的投资行为加以引导,便于帮助民营企业利用东道国经济发展特点及政策导向选择投资项目,提高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为帮助非洲国家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专门机构应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非洲交通、通讯、电力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开发非洲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等市场,引导企业发展模式从单纯依赖资源开发向文化、环境等多元开发转变,减少民营企业之间恶意竞争现象的发生。专门机构的设立还有助于改善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环境。借助专门机构,可以扩大国家鼓励民营企业投资非洲支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可以动员地方商会和行业组织的力量,利用好境外经贸合作区这一平台,实现民营企业的集群发展以及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间的合作发展。

(二)加大资金扶持的力度

融资难是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瓶颈之一,而对于投资非洲的民营企业而言,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民营企业无法以在海外获得的矿权、土地和厂房等固定资产作为担保获得贷款。另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发展受约束,对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无法提供充分的融资支持。因此,自有资金就成为目前民营企业对非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

为缓解民营企业海外投资融资难的问题,商务部与财政部曾在2005年建立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又于2010年设立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2007年为支持中国企业开拓非洲市场,由国务院批准、国家开发银行出资成立中非发展基金,成为国内第一支专注于对非投资的股权投资基金。这些举措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了融资上的便利,但还无法充分满足民营企业投资非洲过程中灵活而多样化的投资需求。为此,国家还需加强制度设计,鼓励国内金融机构走进非洲,推动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间的合作,通过融资担保、海外项目贷款和并购贷款等方式满足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并在融资服务的基础上充当企业的商业顾问和财务顾问。利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拓宽国内金融机构与非洲当地金融机构间的合作,支持民营企业在当地获得融资上的便利。此外,要规范和激发民间资本在缓解民营企业海外融资难当中的作用。通过落实《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对之前通过各种方式“曲线”投资海外的民间资本进行专业的监督和咨询,为其建立规范化的个人境外直接投资渠道,这样既可以避免巨额民间资金游离于境外投资监管之外,又解决了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

(三)提供法律咨询和智力支持

获得更高的投资利润是越来越多民营企业走进非洲的驱动力,然而,非洲各国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如果民营企业在进入非洲市场之前不充分研究非洲国家的法律制度和传统习惯,那么很容易在突如其来的投资风险面前措手不及,蒙受损失。要规避投资非洲市场的高风险,需要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向民营企业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持。中非合作论坛应寻求与更多的国内及国际律师事务所的合作 2012年9月25日,由中非工业合作发展论坛与京都律师事务所共同成立了非洲法律事务服务中心。该中心将为企业提供以下法律支持:对投资目的地国家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投资环境进行调查;对投资合作伙伴的主体合法性、财产合法和项目合法性进行调查;在上述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帮助企业设计投资结构与商业模式,拟定投资方案;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办理国内审批手续;帮助企业参与谈判,起草和制定各种相关法律文件;代理企业进行国际仲裁及诉讼。,为投资非洲的民营企业提供切实的法律服务,使投资者可以通过律师了解东道国对外国投资者的法律规定、注册企业以及根据当地的劳工法制定聘用合同。

针对民营企业家普遍不了解非洲社会文化和传统习惯的实际,应加强对非洲文化研究和宣传的力度,降低因文化和习俗差异引发劳资纠纷的可能性,帮助民营企业更好地融入东道国当地的文化氛围,实现共同发展。

近年来日趋严峻的国内生存环境推动中低端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但这些企业普遍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建设滞后,亟需得到相关机构的技术咨询服务。为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发展,国内已经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应考虑把面向国内小微企业转型的技术支持政策延伸至投资非洲的民营企业,使这些企业得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完善投资环境评估机制以及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

虽然非洲国家资源丰富,投资潜力巨大,但由于非洲经济发展起步晚,很多国家政局不稳定,吸收外国投资的政策波动性大,不健全且缺乏连续性的投资环境常常会给民营企业在非洲当地的投资提出诸多挑战。因此,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投资环境评估机制,对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布局、法律框架、人文环境以及政策特点等影响因子进行客观而正确的评估,便于民营企业针对东道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

绝大多数非洲国家都经历过被欧洲国家殖民的历史,国家建设的时间还比较短,国民对部族和宗教的认同感要大于对国家的认同感,因此非洲国家的国家意识普遍不强,政府的控制能力比较低,政权更迭频繁,由此造成的暴力冲突时有发生。像政治动荡这类的系统性的投资风险远远超出了民营企业独立应对的能力范围之外,需要由政府出面,建立专门的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商务部在2010年建立了对外投资合作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专门监测热点地区和国别的安全形势,并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鉴于投资非洲比投资世界其他市场要面临更大的风险,特别是非商业风险,可以考虑在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内增加专门针对非洲国家的投资风险评估和信息发布机构,便于民营企业在投资之前对投资有可能面对的各类风险加以认知、判断和应对。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与多边投资担保机构 (如MIGA)

MIGA是世界银行集团内一个专门向外国投资者提供包括东道国战争和内乱等非商业性风险的担保机构。的合作,让民营企业在规避投资风险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多选择。

参考文献:

[1] 陈德铭中非经贸合作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N]人民日报,2012-07-17

[2] 迟建新如果孤零零一个企业走出去,就失去了比较优势[EB/OL]http://www21cbhcom/HTML/2012-4-28/2NMDY5XzQyNTg2Nwhtml/,2012

[3] 蒋安全,苑基荣非洲电信业在合作中加速奔跑 中企收获赞誉[N]人民日报,2012-06-27

[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R]2010

[5] The Office of the Chief Economist of the Africa Region at the World BankAfricas Pulse[EB/OL]http://blogsworldbankorg/africacan/archive/,2010

[6] 《世界城市展望》:未来40年亚非地区城市化势头强劲[EB/OL]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17592708html/,2012

[7] 刘友法中非战略伙伴关系特点及对策思考[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2/1016/ c187710-19281143html/,2012

[8] 投资非洲 须先搭建风险规避体系[EB/OL]http://intlcecn/sjjj/qy/t 20120910-23663355 shtml/,2012

(责任编辑:兰桂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