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评价软而无效问题求解

目前,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招录取中的“参考”作用十分有限,无论是普通高中、高校还是教育行政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与运用主要还停留在形式和理想状态……

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是高考新政的一个亮点。从近年来高校招生实际运行情况看,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考招生之间还只是处在“软挂钩”状态,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招录取中的“参考”作用十分有限,因此,无论是普通高中、高校还是教育行政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与运用主要还停留在形式和理想状态。通过多方联动,让“软”挂钩“硬”起来是一种应然性的价值取向。

普通高中:从“写实”到“引领”,保证评价效度过硬

学生小朱的音乐素养在我校是数一数二的。热爱音乐的她总是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元旦晚会、英文歌曲大赛,她的音乐才能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3年来,在“成长记录平台”上,她详细记录了参加每次活动的感受,班主任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透过她的演唱和写实性记录,老师们都认为她是有音乐天赋的女孩。然而在2016年的高考中,她因一分之差无缘本科院校。

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我们忘记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从生涯规划出发,需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给予相应的引领,进行学业规划指导。如果在高一阶段,老师对小朱的写实记录进行分析、引领,指导她走音乐之路,凭借她现有的文化成绩、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兴趣,或许她能够考上一个重点院校,她的天赋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学生小朱的个案告诉我们,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需要从“写实”到“引领”,保证评价效度过硬。

有专家指出,基于高考改革的要求,综合素质评价应发挥“两张筛子”的功能和作用。第一张筛子指向群体,看的是筛子筛下的部分,更倾向“基础性发展目标”的“基础性”,依据相对统一性的指标,以基本过关为要求,从而成为录取“入闱”的初始门槛之一。第二张筛子指向个体,看的是筛子里留下的部分,更倾向“基础性发展目标”的“发展”,注重个性和潜质。现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和作用,还基本上局限于第一张筛子,而第二张筛子应该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调。但目前可供第二张筛子鉴别的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任务完成、能力倾向、特长展示、才华表现等综合素质的事例和成果太少了,政策所期待的“可信可用”的綜合素质事例、成果和成长记录仍然是稀缺品。

在评价实践中,我们起初也局限于“六大指标”的评价,要求各评价主体按照“六大指标”逐项对照,分等级评价,这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方面的确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评价结果的差异化较小,很难看出隐藏在相同等级背后不同学生之间的本质差异,高校对这种评价结果并不感兴趣。顺应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招生挂钩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们把评价的重点放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上,“过程写实”是我们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其中教师的引导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过程写实”评价就是要求综合素质评价的各相关主体,包括学生本人、同伴、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在内,用简洁的语言文字、代表性的图片影像等,如实记述事件的关键性过程及客观结果’真实展现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和做得怎样,一切以事实说话,不加人主观描述或评价。做事的方式可以是个人完成,也可以是与他人合作完成,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要注明合作的对象、方式和自己在组织中承担的角色;做事的时空不限,可以是在校内,也可以是在家庭或社会,但要注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证明人;做事的内容不限,包括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等,能较好体现自己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均可,鼓励展现兴趣特长。

为解决“过程写实”评价带来的信息量大、记录不便等操作性难题,我校借鉴一些网络平台的运行理念,开发了学生成长电子记录平台,并逐步完善升级,配之以手机客户端。各评价主体在任何有网络的时空都可以下载用户端,输人预设的用户名和密码,就能够登录平台,随时记录关键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保证记录的及时、客观、真实、准确’资料上传后,在平台保存,可供任何有权限查看的主体随时查阅、复制、下载、转发和评价。

为减少无效记录对评价的干扰,保证记录结果的评价效度,方便记录结果在评价中的运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教师会引导学生对此时间段内的日常记录按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进行分类整理,筛选、梳理出最能反映自身成长的关键性、代表性、典型性评价记录,每类控制在5条以内(可以不填),放在平台的展示页面。各学期的评价记录由平台按时间先后自动排列,较直观地展现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成长的历程。

高三毕业前,我们专门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对3年来各类关键性记录再次分类精选,归纳筛选并浓缩成基于日常记录的最能连续反映或集中反映个人特质和潜质的10项以内的典型材料,制作成个人推介材料,展示在成长记录平台。典型材料中涉及的需要佐证的材料,通过超链接形式与平台的后台资料相链接,可随时被调用和查阅。需要运用评价结果的人,包括高中和高校教师,只需要登录平台输人学生姓名,就可以方便地调阅、查看该学生高中阶段成长中的关键事件’研判学生的个性和潜质,作出质性评价。如需要对学生深人了解或是对学生的记录存疑,可点击超链接查询原始记录,进一步深人了解。

我们认为,对高中阶段的教育而言,综合素质评价重在过程,最主要的任务是动员和组织各评价主体进行搜集、整理,形成丰富翔实、真实可信、能够有效展现学生个性和潜质的过程性为主的材料,通过活动过程的记录和展示,鼓励和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潜质的最大化发掘,并向高校提供真实可靠、有实际参考价值的过程性评价素材。高中学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基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写实记录的梳理和数据分析,对有特殊技艺、潜能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指导,为所有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引领。在学校层面要建立学生成长指导制度,把握学生的发展态势,让每一个有个性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效度过硬。

高等学校:从“招分”到“招生”,保证评价应用过硬

2016年7月,学生小王接到了省内某985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但小王却提出要重读高三。小王的父亲是一家化工企业的技术总监。在父亲的引导下,小王自小喜欢化学。中考时,小王以化学满分进入我校。进校后,他选择了化学兴趣小组。课余时间,他时常泡在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研究,撰写的研究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获得过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登录他的电子成长记录平台,相关记录栏目里大多是关于化学方面的实验记录、课题研究、发明制作。老师、家长和同学对他的评价,都显示他有化学方面的天赋和特长。

但是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他填写了专业服从,在刚好达到该校化学专业控制分数线、但辅助分中语文没有达线的情况下,被调剂录取到他既无特长也无兴趣的计算机专业,与他感兴趣且有学科专长的化学专业失之交臂。

在此,我们做一个假设:高校招生时,在分数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能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潜质,也许小王的命运会被彻底改变。普通高中、高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科学分工,真正联动,或许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出路。

作为高中,我们希望高校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发挥以下作用。一是服务作用。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高校要发挥其专业优势与学术优势,加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研究,指导普通高中正确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操作,形成高校与高中之间的全面全程互动,发挥其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引领作用;希望高校加快研制包括学校宏观层面和专业微观层面、有鲜明学校特色和专业特点的录取标准,并将个性化且操作性强的录取标准与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对应和匹配起来,形成一种高校录取与综合素质评价对应接轨的录取机制;希望高校将学校的录取机制通过可操作、可量化的考核制度固定下来,明确学校不同专业在学生基本素养和各项特长方面的具体要求’同日寸在学校网页、省级招生平台等媒体上展示,既方便社会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随时查阅,并对照要求主动发展和完善自我,也方便社会监督,保障录取条件的公正、公开。

二是引导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在普通高中建立生源基地的做法,引导基地学校对应高校的人才选拔要求特色化办学。高校还可以通过在基地学校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做法,加强对学生生涯规划、课程选择等方面的指导,并将修学学时学分计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高考录取时作为重要参照,引导生源基地学校的学生适应高考改革的新要求和高校人才培养要求。

三是主导作用。综合素质评价事关大学的人才选拔,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对普通高中提供的过程写实性综合素质评价材料进行审查和认定,遴选适合自己需要的学生。这样不仅可以使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认定更为客观,减少腐败的发生,而且更有利于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采用上,希望高校投人一定的人力物力,注重对报考学生自身素养与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对应性,选拔出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近年来,我校与高校进行了紧密型合作,积极探索高中与大学的人才系统培养模式。以同济大学的“苗圃计划”为例,我校从高一学生中选拔对同济大学办学特色和理念高度认同、學科专业兴趣比较明确、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具有明显培养潜质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进人同济大学的“苗圃计划”,通过大学课程前移、开展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生进大学参加创新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和专业兴趣,发现学生的潜质和专业特长。通过大学专家对学生的全程跟踪指导,以及学生对高校和相关专业的切身感受,由学校与学生双向选择,让真正喜欢并对大学相关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有更多机会进人心仪的大学。同济大学还打破按部就班的教育惯例,给“苗圃计划”学生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措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培养开辟了快速通道。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机制的切合,个体偏好与群体偏好交融,既能深刻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调动学生主动发展、自主选择的积极性,彰显人性化教育魅力,也激发了高校自主办学、差异化发展的内驱力,必将有助于优化教育生态,释放出多元互动、协同进化的生态张力。

教育行政:从“制度”到“监督”,保证评价体制过硬

从前面讲到的学生小王的事例不难看出,尽管小王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已经很完善,能较好体现该学生的兴趣特长,尽管高校也认为将小王录取到计算机专业不利于该学生个性特长的进一步发展,但受于目前招生制度的限制,普通高中和高校都是无能为力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研制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硬挂钩”的体制,并形成与之配套的制度规范,才能真正打通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招生挂钩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自上而下建立统一形式、有效衔接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目前,国家采用的是分省招生,各省份在制定招生录取政策时,对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考挂钩的要求不尽相同。同时,各地各学校在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和结果的呈现方式上也不尽相同,这直接导致了高校在招生时,难以用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衡量和评判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即使参照也往往会受到“是否客观公正”的质疑。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人高考招生体系,必须诉求程序和统一性,才能与高校招生有效融合。在建立国家级综合素质评价平台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建立以省为单位,省、市、县、校四级统一运行的省内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省级平台主要是提供一个综合素质评价的格式化评价模板,同时负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收录,直接供高校查询使用。

这一方面能够有效引导各地、各学校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操作,提高评价结果的透明度,方便社会监督,有利于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另一方面高校在招生时,能通过省级平台,方便快捷地调阅、查询到各生源学校、每一位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同中找异,招到自己学校适合的人才。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值得借鉴。省级平台建设不仅要有规定动作,还应该给各地和各学校在平台上提供个性化拓展空间,使地区特色和学校特色得到体现。

二是建立高校有一定自主裁量权、放管结合的招生选人机制。前几年,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暴露出的贪腐问题,让自主招生面临信任危机,因此招生政策逐步收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高校招生中的腐败现象,但与此相伴,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中的“参考”功能也进一步被弱化,“唯分招人”在看似公平的背后也隐藏了事实上的不公平,学生小王的事例足以显示高校缺少自主裁量权带来的弊端。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质性评价,天然具有“主观性”弊病,高考招生体系本能地崇尚和践行“客观性”,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显然不能简单通过控制招生自主权来实现。同时,导致腐败的根本因素不是综合素质评价本身,而是与之有关的制度和环境,比如社会诚信体系、监管制度、公示制度、抽测制度、责任追查制度、惩戒机制等不够严苛,等等。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教育立法等方式对相关制度进行更深人、更彻底、更广泛的改革,坚持“谁填写,谁负责;谁使用,谁评价”的原则,规约评价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操作程序,形成“高校有权不任性、不敢腐、不愿腐、不能腐”的招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