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外籍专家在华高校的文化适应

【摘要】自我国倡导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来,高等学校聘请越来越多的外籍专家帮助学科建设与学生培养,外籍专家在为我国高校带来产出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本文分析了在华高校就职的外籍专家的文化适应困难现状,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外籍专家;高校;文化适应

随着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双一流” 建设于2017年9月正式进入实施操作阶段。我国现代大学的发展起步较之西方稍晚,制度也较为薄弱,因此我国高校普遍将西方一流大学设置为自身的“标杆”。在高校的发展建设中,师资是大学和学科发展的动力之源,一流的师资不但可以产生一流的成果,还可以吸引一流的学生。高等学校聘请越来越多的外籍专家,帮助学科建设、学生培养,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学生能够直接接受外籍教师的指导。外籍人才引进逐渐成为高等学校建设“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发展战略之一。

一、在华高校就职的外籍专家现状

自我国倡导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以来,在华工作的外籍人才数量日益庞大。我国目前所引进的专家分为“经济技术管理专家”及“文教专家”两类:前者指受聘于政府机关、经济和社会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的专家(包括外企高管),后者指在科教文以及新闻出版行业工作的专家学者。高校所引进的外籍人才一般为“文教类”专家,文教类外籍专家在华就职单位又分为在国际合作学院和在普通学院就职两类专家,国际合作学院指标名为中外联合办学学院,如上海大学的中欧工程技术学院,东北财经大学的萨里国际学院等,其他则为普通学院。相较于在国际合作学院就职的外籍专家来说,每个普通学院外籍专家的数目较少,国际化程度较低;同时,国际合作学院的外籍专家多与学院签订短期合同,每年只需要在中国停留几个月,而普通学院中的外国专家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往往肩负着科研任务或管理任务,合同周期较长,因而外籍专家在普通学院中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中国高校的组织文化,他们的跨文化适应困难程度也较高。

不同于90年代以前的以引进语言类教师为主,90年代后, 所引进的外籍教师学科背景日趋多样, 各个学科皆有分布。在专任外籍教师引进方面,不同于倾向于聘请母语为英语的语言类教师,高校在聘请专任教师时主要考虑的是其学术背景与专业能力,因此外籍教师的背景文化差异较大。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并且专业、工作经历、家庭背景、种族和宗教信仰也有很大差异。外籍教师在高校不仅存在与外籍教师之间的文化差异,更存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差异,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对这些差异缺乏认识就会造成相互交往中的文化冲突,引发误解与交流障碍,导致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因此,积极帮助外籍专家适应国内学术环境与文化,对促进学科建设、加强学生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外籍教师在国内高校工作环境与文化中的适应困难

结合过往文献与自身观察,造成外籍人才适应中国高校工作文化与环境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中国高校管理模式的不适应。中国高校大多采用科层制管理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并存的二元化结构导致高校的行政权和学术权严重失衡,部分高校管理还存在着行政权力侵蚀学术权力的现象。这种与欧美主流国家差异较大的管理模式为外籍专家适应高校组织文化带来了挑战,不处于管理层中的外籍专家几乎没有行政话语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制定了较为细致严格的科研经费报销制度,外籍人才常因不熟悉報销政策而无法顺利报销,财务人员因语言障碍和制度限制也无法和外籍人才清楚解释并解决其报销中遇到的问题,因此他们通常需要学院外事秘书、同事或学生的帮助才能顺利报销。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与陌生的制度一定程度上困扰着外籍教师。

(二)对中国高校工作语言的不适应。科研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外籍教师工作流动性的特点。据了解,他们大多数在来华就职前都曾有过在非国籍国工作的经验,工作语言多为英语或英语加当地语言。然而中国高校普遍只采用中文为工作语言,外籍教师在办理日常行政事务时所遇到的行政人员大多英语水平不高,对于不具备中文能力的他们来说,语言阻碍了他们主动获取规章制度和政策变动相关信息的渠道。除此之外,语言对外籍教师在经费申请方面也是一个极大的障碍。目前、不论是来源于国家地方政府或高校院系的经费,其从申请通知、申请系统、材料准备、申请答辩等一系列环节都使用中文传达,整个过程对于外籍人才来说他们是一件不可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对于没有合作者帮助的外籍教师来说,单纯将项目申请书翻译后递交影响了申请书的立意和质量,降低了外籍教师获得科研资助的可能性。

(三)对中国高校内人际关系建立的不适应。由于教师在学历、文化素养、工作经验, 特别是教育活动等方面都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教师之间相互选择朋友和形成一定的交往“小群体”,而外籍人才很难融入类似小群体。狭窄的校内社交关系网络使得他们对于中国的高校组织文化无法较为深入了解,间接影响着他们对高校组织文化的适应能力。心理学个案表明:长时间的孤独隔离会使人产生突然的恐惧和类似忧虑症发作的情感,外籍教师来中国后在本土社交圈建立方面存在困难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更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况。

三、帮助外籍教师适应国内高校组织文化的建议

(一)提升对外籍专家的配套支持。高校在引进外籍教师后应积极提供行政协助,配备外事专员或个人助理,及时传递学校学院各类信息通知、政策变化等内容。目前,国际合作学院有较完善的行政协助体系,也使其相较于普通学院来说工作效率更高,外籍教师在学院中的工作沟通也更为顺畅。然而由于普通学院外籍教师人数较少,大多数学员中仅有一名专门负责外事工作的外事秘书,负责处理学院总体的外事事务,外籍教师入岗后学院领导通常会委派外事秘书先行与其接洽。然而学院秘书的日常工作较多,往往不能够及时的回应外国专家的诉求,加上语言沟通障碍,更加容易增加双方产生误会的几率。循序渐进地向外籍教师普及国内高校组织的管理模式和各项制度,建立全面的行政协助体系,为外籍教师提供全面的配套支持尤为重要。

(二)注重学校学院内部交流互动。良好的交流互动能够促进外籍教师对本地的文化和工作适应,这点在Black和Gregersen的研究中有所验证,他们收集了200多个美国外派经理数据,检测他们海外工作时间经历,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社会和工作相关的适应,文化新鲜度与跨文化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促进跨文化适应以及工作适应。当教职工缺少相互交流的平台处于人际边缘状况时,会缺乏职业安全感和归属感,高校工会组织应改变较少开展针对外籍教师的群体活动的现状,积极组织各类交流活动,发挥作用。不仅如此,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与科研的工作中,也需要和领导、同事交往合作,和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学院应考虑组织跨学科交流研讨会,使外籍教师有机会在交流中建立合作关系,建设个人社交工作网络。

(三)双向层面克服语言沟通障碍。学院的国际化建设与外国专家的本地化适应处于紧密互动的关系中,语言障碍的克服是一个双向的问题:一方面外籍教师需要通过自身学习掌握一定程度的中文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及学院行政人员的整体英语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语言障碍克服程度。外籍教师在适应高校组织文化的过程中,仅仅做到交流沟通顺畅是远远不够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接受不同的文化教育,在交往过程中常常会存在信任和交往上的障碍。说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因为文化上的不同,即使所说的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在语言的双向克服中,除自身学习外,学校或学院可组织开展相关系列讲座,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教师针对实践或个案事例介绍他们的背景文化、传统习俗、语言表达习惯、语言禁忌等,从而使外籍人才在与国内学者与学生的交流中更有效地融入高校文化环境。

四、結束语

“双一流”为我国高校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快速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或学科成为地方高水平大学战略发展的必由之路,外籍人才的引进能为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更好地添砖加瓦。中国作为非主流移民国家,任何外国人来到这里生活工作都无疑会存在方方面面的挑战,除工作中适应高校组织文化存在困难外,外籍专家一定还存在着个人心理及日常生活层面的适应困难。中国高校作为外籍人才的雇主单位,应极力帮助外籍人才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内高校组织文化,融入中国的学术环境。

【参考文献】

[1]BLACK,J.S,GREGERSEN,H.B.The right way to manage expat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77:52-63.

[2]高英学.新形势下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1):42-44.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1991.

[4]刘新颜.高校外籍教师管理中的文化冲突现象探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78-80.

[5]路明兰.高校教师人际关系现状及对策分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3):102-104.

[6]马廷奇."双一流"建设与大学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9):9-14.

[7]马万华,栾凤池.智力循环: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学术贡献与存在的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3(2):31-36.

[8]浦建民.高校教师人际关系分析[J].江苏高教,1997(6): 71-72.

[9]宋微."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10]王连巧.高校科层制管理模式弊端解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45-46.

[11]王微萍.他山之石为我用——外籍教师规范管理之我见[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04,18(5):162-164.

[12]张敏."双一流"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方略[J].江苏高教,2016(6):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