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的女性主义者

萨莉波特作为英国当代最为重要的女导演,从对男性话语权控制下的传统叙事手法进行批判的《惊悚》、制作到立意上真正为女性电影著作的《淘金者》到最为人称道的改编自女性主义巨匠伍尔夫同名小说的《奥兰多》和带有明显萨莉波特徽记的作者电影《探戈课》,还有追溯女性寻根之旅的《哭泣的男人》以及充满先锋主义色彩的实验电影《愤怒》,她的态度从颠覆与批判到接纳与和谐,从关心女性到关注所有弱势群体。她的观点不是从男权极端行至女权极端,她带着女性主义者不常有的温和态度注视着这个社会,同时她也把自己对于女性电影美学的独特想法,印证在了她的电影里。

一、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凝视

电影提供诸多可能的快感。其一是窥淫癖。在某些情况下,看本身就是快感之源,正如相反的情形,被看也有一种快感。最初,在《性欲三论》中,弗洛伊德把那种作为完全独立于动欲区的驱力而存在的窥淫癖分解出来,作为性本能的成分之一。在这一点上,他把窥淫癖与作为客体的他人联系起来,使他们从属于一种控制性的、好奇的凝视之下。

女性只是男性欲望的投射,主流电影场景中不可缺少的女性元素只是为了满足男性带有快感的凝视。而在萨莉波特的电影中,凝视不再只是一个由女性主义反对男权话语的手法,凝视成为了表达女性情感的方式。

(一)女性对观众的凝视

在《奥兰多》中,波特探讨了具有双性气质的奥兰多在父权制社会所创造的男女性别角色不平等二元对立的现状下,寻求自我的过程。每次当奥兰多对于两性情感与认知发生变化的时候,都会出现凝视观众的镜头。这种打破主流叙事电影的手法,所要抗拒的就是仅把女性作为色情与欲望投射的快感凝视,抗拒成为被男性对象化的他者。在这里,女性掌握了话语权,由追寻自我的女性凝视观众。而在影片最后,奥兰多的女儿拿着摄像机拍摄流泪的奥兰多时问道,你为什么伤心?奥兰多对着镜头说,我没有伤心,我是高兴。高兴的是女儿会手拿摄像机来主动表达自己与掌控话语权,高兴的是四百年的自我追寻得到了永恒的结果。

而当奥兰多真正从一个男人变为一个女人的时候,奥兰多对着镜头说:“同一个人,只是性别变了。”这也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凝视表达。奥兰多站在镜子前凝视着自己的女性裸体。这首先是奥兰多处于女性本身对于自己的主动凝视。而奥兰多又身处镜子前,此时的镜头里不可避免地引入了代表男性的主流目光,镜中的女性裸体就是男性凝视的物化结果,虽然女性最终还是逃离不开主流叙事所规范的性别圈套,但是女性给出的答案是带有反思与探讨的。

(二)女性对男性的凝视

在萨莉波特自编自导自演的的《探戈课》中,探戈被用来比喻两性关系。探戈本来是两位男性互相配合的舞蹈,而后再成为一男一女的舞蹈,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探戈是男性按照自己的意识在塑造女性。而在《探戈课》里,波特打破了这种本来定义,在影片中充满了波特对于男性的凝视。两性关系里两人最初的邂逅,便是由波特对于帕布罗的凝视开始。

而片中最为明显的一段是帕布罗在厨房中用蔬菜、厨具跳踢踏舞的一场戏。帕布罗穿着围裙在狭小的厨房中利用锅碗瓢盆奏出和谐的舞曲。这个桥段说明,厨房不一定是女性的天下,也不一定是男性的禁忌。而同样,帕布罗在厨房内边跳踢踏边做沙拉的时候,身为女性的波特在饭桌边注视着帕布罗。这是一个与男权规范下截然相反的性别设置,而波特想要表达的态度正如同她望向帕布罗的眼神一样淡定、自然。

在《探戈课》的结尾,波特被两位男性抱到椅子上欣赏他们的探戈,这时波特的凝视也是充满欣赏的。而后,波特走到帕布罗身后,看向镜子里的帕布罗,帕布罗问,你是在看我吗?而波特回答,是,我在看舞台上的你。帕布罗说,那你并没有跟我在一起。波特回答,这是我爱你的原因。在这里,男女性别设置截然相反,而波特的女性主义气息尽显无余。

二、双性同体

李银河曾经说过“性别规范模糊之后,对人的压迫会少一些,你可以自由地去做任何一种人,如果你自己身上有传统所谓男性的东西,你就可以把它表达出来,如果有女性的东西,你也可以把它自由地表现出来”。

在萨莉波特的电影中,双性气质的角色也是其电影美学的标签之一。首当其冲的便是奥兰多。奥兰多本身就是一个雌雄莫辨的人物。“对于他的性别毫无疑问,即使他有着每个少年都会倾慕的女性的容貌。”这是电影中的第一句话。男女两性的特征是同时存在于奥兰多身上的。处于男性阶段的奥兰多耽于幻想,多愁善感,而成为女性之后的奥兰多热衷冒险,敢于尝试。除了性格与性别的变化,男性奥兰多是女王的宠侍,是豪宅继承人,而当奥兰多成为女性之后,只能换上束胸与裙子游离在上流社会的沙龙里,并被剥夺了财产与房屋,必须同男性生下儿子之后才能继续拥有房宅。积极的生活态度却因为性别的局限而受到压抑。这样的设计解构了女性在传统父权社会中一直以来的从属地位,揭露了传统社会里拥有霸权的男性对于女性的审美禁锢。而之后奥兰多拒绝了亨利的求婚,她拒绝了用男性来确定女性身份的这种手段,并在时光里行走百年,最后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正如同影片开头奥兰多在大自然里惬意读书一样。奥兰多的女性身份得到认定与认同。女性,不再是男性的他者,女性不再把自己的价值观寄托于男性身上,女人不再是因为男人而成为女人。

在《愤怒》中,裘德洛出演的明克斯是一位异装模特,浓妆艳抹、打扮时尚入时,但是声音依然是低沉的男声。同时,朱迪丹奇饰演的评论家的第一段台词就犀利地揭露了所谓时尚的本意——时尚不是艺术,跟情色更接近。美有吸引力,美就是力量,这一点让人遗憾,因为美其实只是皮相,彻底的肤浅。而明克斯最为骄傲与依赖的就是这一身被时尚界拥簇的皮相与打扮。他由一个被世俗排斥的异装癖怪胎变成被商人包装好的T台皇后,在接二连三的凶案发生后,他一改开始的狂妄自大、名利至上,而是到到镜头面前痛诉被灌输的价值观——“他们把我带到纽约,然后我把钱寄回我家,我妈就不哭了,于是我学会钱是万灵丹”。在明克斯被主流社会强制规范化、妖异化的女性外表下,他其实拥有权利、名利至上的典型男性性格。这样的冲击在《愤怒》这部影片中所要表现的已远远不是两性之间的博弈,而是关于这个社会物质化、为名利无所不能的的命题。明克斯的双性气质,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被所谓的时尚高端人物、上流人士培养得来的,明克斯以及众多在这七天凶杀案中死在T台上、生前光鲜亮丽死后凄惨无比的模特们一样,都是物质社会妖魔化的牺牲品。

在《探戈课》中扮演了自己的萨莉波特,也展现出了双性特征。在干净、理性、简约、看不出性别属性的房间里,颀长劲瘦的身材、棱角分明的女性脸庞、凌乱的卷发、时刻穿着的西装,这样一位女性的第一动作就是拿起卷笔刀削铅笔,并用抹布擦拭原本看起来就很干净的圆桌然后再拿出洁白的稿纸写着名为《愤怒》的剧本。萨莉波特从视觉上塑造出的双性特质正是在于想要消解二元对立的思考模式,而她在影片中所做的第一个动作正是给男性“去势”后,抹去原本已由男性书写好的话语历史,在空白中重新书写女性话语的象征动作。

萨莉波特在她的女性主义辩证过程中从未放弃自己的女性立场,也未曾对于男性进行否定性再现,在她的电影里,波特带着她对于女性主义美学的独特理解还有温和冷静的态度证明男性、女性都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身份来获得另一方的认同,从而实现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