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标理念下提升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摘 要】在音乐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实施的形势下,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改进教学质量是所有音乐教师不懈探索的目标。高中生是一个年龄接近成人且思维异常活跃的群体,对音乐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追求。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敢于摒弃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大胆改革创新,引入新鲜的、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鉴赏教学 实效性 激发兴趣 参与互动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155-02

如今我们面对的高中生,有着强烈的审美要求,热切地期望参与音乐学习,但由于他们受到的学习压力大,音乐这类非高考学科认为可上可不上,如何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找准突破口,积极引导,激发他们对音乐鉴赏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收获和体会。

一 激发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实效性的前提条件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自身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他学”为“他要学”。当学生对某一领域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我们才能引导学生感受美妙的音乐。以往的调查资料表明,音乐教学中存在“学生大多喜欢音乐,却不是很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问题所在,以前老的教学都是把音乐知识看得过重,然而正是这些专业性很强的要求,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厌而畏之,缺乏学习兴趣。

1.充分迎合学生的个性需求

在现今的音乐课堂中,学生普遍喜爱流行音乐,而对古典音乐缺乏应有的热情。在流行与古典的碰撞中,作为理性认识还有待提高与完善的高中生,他们对流行歌曲的喜爱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他们的正常心理的,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流行歌曲能轻易地将学生迷住,而我们正统的音乐教学却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呢?因为高中生是一个接近成人的年龄而又面对巨大学习压力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比成人表现明显。他们渴望自由,追求精神上的寄托,因而对流行歌曲充满了热情。再加上媒体对流行歌曲的大力宣传,使得学生对流行歌曲情有独钟,与正统音乐相比,流行音乐更能反映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我们应该鼓励在音乐课上把一些比较好的流行音乐拿出来,了解作品及歌手的背景等。例如:在学习《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时,我用陶喆的《苏三说》作为课前导入,当我播放音乐,大家听到他们喜欢的偶像的歌声,学习情绪很高,我很顺利地带领他们进入学习《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内容。课中,我还让同学们欣赏了戏曲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一些代表作品,比如周杰伦的《霍元甲》,王力宏的《花田错》等,使他们认识到,戏曲同样可以具有时代的气息,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正是现代音乐艺术创作的一个源泉。

2.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所谓情境就是情绪、感情与环境、场景的融合。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要求教师要设置出可以听、视、感、触的环境,让学生很快就融入到音乐中。首先,语言是一种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学手段,当教师巧妙的使用语言时,语言便会产生奇妙的作用。如在欣赏《黄水谣》时,我用激昂嘹亮的语气,朗诵出了当时奋起拼搏的抗日气概,学生很快被我的朗诵所触动,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中,教师富有艺术化的语言渲染,让学生内心深处受到无穷的艺术美的感染,学生有了这种体验才会对音乐作品产生兴趣,才会从其他要素入手,理性地感知音乐。其次,教学中恰当地使用道具,可以烘托教学气氛,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更准确的体验音乐表达的情感。如在欣赏《滚核桃》这一音乐作品时,我买来一些核桃,让学生感受核桃滚落的声音。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才会被感染,才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受。再次,我们可以把很多生活中的音乐素材带入音乐课堂中。如揉搓报纸模拟雷电等。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情境,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有所收获,这也给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去体验其中的乐趣。

二 参与互动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进去,我就完全理解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互动教学强调的是心与心的沟通,追求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相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在互动的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立体的。教师要努力营造和构建互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1.突出“以生为本”

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它可以照亮学生的心,敞开学生的胸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时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只有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才能达到思想上的交流、认识上的共识、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音乐教师要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把感情的纽带抛给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音乐情感的体验与交流。因此,在课堂上,我始终能保持和学生共同探讨的态度,激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敢于标新立异,“有疑就问”“有话就说”,鼓励学生用“我认为”“我觉得”等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对于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同一主题的不同答案,也从不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或轻易评判,而是敏捷捕捉其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的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达到全体师生人人参与互动的目的。

2.着力营造氛围

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中,课堂已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需要精心的设计上课的各个环节,组织课堂上的活动,要恰当地运用各种手段营造一种宽松、平和、平等、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友善、合作、分享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敢动、敢说、敢做,乐于与教师及学习伙伴们“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例如,在学习《独特的民族风》这课时,选用一些反映祖国秀丽山河的图片(如珠穆朗玛峰、布达拉宫、大草原、藏舞场面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配上几段优美的藏族音乐,在学生的眼前勾勒出了一幅幅美景。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谈谈藏族的风土人情,几个会舞蹈的同学展示藏舞特色动作,教师顺势教学生学跳藏族踢踏舞。这样通过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敢于互动、乐于互动。

三 合作探究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实效性的有效方法

合作探究学习就是在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学习合作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探究性教学,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加强交流讨论

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情绪被感染,兴趣被激发以后,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或结合教科书的提示,有时还可布置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的音乐资料,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合作探索的空间等等。如教学《多彩的民歌》这一课时,课前请学生收集各地区的民歌,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以小组的名义代表各地区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赛歌会,要求小组合作进行比赛;教师对比欣赏南北方的《茉莉花》,请学生展开讨论,分析这两首民歌的风格特点有什么区别,并以小组为单位概括总结,这时教师也要参与学生讨论,倾听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指导。这样的教学既创设了教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又使学生学到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使学生“乐在学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活动氛围中学会学习、学会协作。

2.增强表演实践

小组探究之后,师生进行合作表演,将欣赏的氛围逐渐引向高潮。例如在教学《国之瑰宝——京剧》这节课时,让学生尝试运用京剧伴奏乐器来为歌曲伴奏。我就采用了“活动——体验——共享”的开放性教学模式,把学生分成两大组,给每组学生发大锣、小锣、钹等乐器,让同学们学念锣鼓经,并让其中一组学生随着伴奏手做着兰花指走台步,这节课教学效果良好。让学生通过“看、敲、做”等多种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索,在教学中,由于教师淡化了“教”的角色,而是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参与实践和尝试,因此学生的探求欲望、创作欲望、表现欲望被充分激发。他们通过自身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直观清晰地了解了各种打击乐器的形状构造及音色特点,更在实践摸索中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巧。在此类互动共享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音乐的主人,并通过自主的体验、摸索、求新、求异的学习,逐步形成了创新的意识和胆识,从而使音乐课真正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音乐教师要激活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自身要有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音乐欣赏的目的不在于学生最终实现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的领航者,只有多动脑筋,抓住学生的喜好,多变、善变、敢于打破常规,才能让音乐课堂成为塑造美好灵魂的圣殿!

参考文献

[1]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国安、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钟启泉、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高慎英、刘良华.高中新课程教育丛书-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