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核心动力之思考

【摘要】从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常态的特征出发,结合创新战略对发达国家的影响,提出中国经济必须以创新为核心推动,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才能使中国经济可持续的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 经济发展 核心动力 创新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GDP平均增长率超过9%的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正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经济体。但是随着国内人口红利逐渐衰减、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等诸多内外因素的作用,中国经济开始放缓,已经进入新常态。2016年,中国GDP增速约为6.7%,创26年来的新低。如何把握和引领新常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一、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创新始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据统计,从公元六世纪到十六世纪,中国的重大科技成果占世界重大科技成果的50%以上。一直到工业革命发生之前,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一直处在世界的顶尖行列。近代以来,以蒸汽机、电气技术、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三次科技革命,分别使人类社会进入到机械化的时代、电气化时代、信息化时代。每一次的科技革命,都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向新的高度。同一时期的中国,由于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多次错过了发展的历史机遇。直到改革开放,我们相继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科技和工业体系,逐步缩短了与世界科技的差距,不断提高整体的竞争力。通过改革开放,亟待的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新和创造力,形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的动力,更是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歷史进程,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在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开始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教育方面:完善异地高考、实施“两免一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成人等各级教育,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211工程”、“985工程”等。在科技方面:实施了“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等一系列的科技攻关计划。事实证明,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载人航天技术实现了新的突破,全面迈入空间站的时代;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在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上连续六次蝉联榜首;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列入世界“第一梯队”,创造了7062米的作业类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带动了海洋资源勘探技术和装备跨越式的发展。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高铁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总里程占到世界总量的55%。2016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2%;研发经费达15440亿元,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创新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二、创新驱动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目前的创新水平和层次还相对较低,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还不多。各类产业的研发强度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过度依赖于物质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强。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在产业层次、资源配置效率和发展质量效益上仍有不小的差距。大多数的制造业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只占出口总额的很小部分。在科技人才队伍中,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严重短缺,甚至技术工人缺乏的现象也很严重。

(2)企业主导地位没有形成。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还不多,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技术竞争能力还不强。发达国家的研发经费大部分是通过民间融资的方式来展开,如日本研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几乎由民间承担,形成了以民为主的格局,而我国还处于政府导向型的结构。

(3)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尽管我国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论文的影响力还不够,论文的总体质量还不高。从科技产出的质量上看,转化比例不高,科技研发和生产需求脱节,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不通畅,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2%,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

(4)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大多数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仍然被发达国家垄断。据统计,高收入国家获得了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的98%,美国、欧盟、日本拥有了生物工程、药物领域95%专利。目前,我国关键技术的对外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2-5%,我国在尖端技术的关键部件主要依靠进口,如高端医疗设备、光纤设备和电视机、手机的“心脏”几乎全部是进口。

(5)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法规政策仍不完善。当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特别是民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之后,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制化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国利于创新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法规还不健全,如知识产权制度、人才激励制度、国有企业考核制度、公平竞争的市场制度以及鼓励科技创新的相关法律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尚未完全形成鼓励创新不怕失败的社会环境。

三、美国创新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通过持之以恒地高度重视创新,很快从农业国转型为新兴的工业大国,并最终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在过去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影响世界的主要发明大多数都是美国人创造的,诺贝尔科技类奖项大多数都被美国学者获得,世界重大发明的工业转化也大多在美国首先完成。美国建设创新的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支撑创新。美国政府加大对基础研究、科技工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及以宽带、无线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为下一个美国奇迹“铺路搭桥”。同时出台了拓宽人才引进机制、创新型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为国家的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植民众创业精神。美国是第一个把专利权写入宪法的国家,创新精神得到宪法的保护,这促使更多的科学家投入到发明创造中。美国提出用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全民的创造力。在美国,不仅重视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强调创新所赋予的社会价值。

(3)加强联邦实验室和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合作。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大学实验室与产业界之间的合作。国防部、国家航空航天局、农业部、能源部也都在大学建立了合作科技中心,以促进相关领域工作的发展。

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对策

新常态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特征,是中国经济向更高发展水平发展的必经阶段。在新常态下,我国必须以创新作为核心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发展,促使各个方面的资源、政策向创新集聚,摆脱传统的增长方式,最终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创新立法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的法律保护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建立完善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强化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教育,提高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自律性,提高自主创新,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营造宽松、包容、奋发有为的学术氛围。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土壤,激发全社会创新的活力。将科普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會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的风尚。

(2)建立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竞争这支“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鼓励自主创新,破除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划清政府职能的界限,防止产生各级政府过度干预或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

(3)加强科技开放交流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加强技术引进和合作。提倡合作共赢的理念,深化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完善双多边重点领域的合作研发平台建设。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

(4)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产业链,力求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对知识体系进行完善创新,更加重视基础性研究、前沿性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率,注重前瞻培育,围绕3D打印、高温超导、未来网络、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5)重点培育和扶持创新型企业。坚持将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到企业,将科研机构建在企业,将创新资源集聚到企业,将培育人才工作重心转向企业,将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协调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的企业。特别要对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创新活动给予大力的支持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全球眼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新型优秀企业家。

(6)建立创新企业文化。将培育创新文化作为企业创新成功的土壤和气候。积极打造世界知名品牌,不断提高企业开拓新市场的能力。将鼓励自主创新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在开拓新市场中,引导地区内其他相关行业的加入,从而带动起取得整体经济发展。

(7)建立完善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机制。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从而激励企业创新活动,在绩效考评方面,企业可将员工在企业战略创新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与最终业绩评定结合起来,对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与奖励,股份制企业还可以面向普通员工采取股权激励方式,提高员工的创新积极性。

(8)建立创业需求人才的培养机制。加大课堂教学环节与专业实验训练、课外生产实习等环节的无缝对接,建立与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机制。注重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推动教育教学活动由“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变,培养复合型高等工程人才。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的教育,更加有效的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舆论环境。

(9)建立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高校教师将科技成果通过整体转让、关键技术转让或持有股份入股创办科技型公司等途径面向市场、企业进行转化。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用法制保障创新的权益。激励更多的教授、学者面向产业重大需求,潜心从事科学机理创新和关键技术的创新,同时又能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实现双向共赢。

(10)建立和完善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研究开发体系。引导和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骨干和引领的作用,深化科研和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发挥行业的技术优势,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解决社会发展重大的科技问题。基础科学、前沿技术科研机构要强化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努力取得理论创新和技术的突破,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引导和鼓励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不断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