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引导式理念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

摘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

说,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的心理,外化于大学生的行为,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引领教学,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知上把握,在情上融入,在实践中贯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引导式教学理念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1.20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落实《意见》中的内容,尤其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的心理,外化于大学生的行为,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之一。然而,要想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

一、引导式教学理念引进的必要性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和反映,它植根于教学实践中,反映教学现实。

目前,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基本采用传统的知识传授式的教学理念。以这种教学理念为指导,教师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点讲解时[1],一般首先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澄清,并对三个层面的价值观进行阐释;最后,教师一般通过案例或先进的人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进行说明。

客观地说,这种知识传授式的教学理念对一般教师来说驾轻就熟,也能够完成一般的教学任务。然而,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的心理和外化于大学生的头脑,靠这种教学理念是完成不了这一教学任务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只有采用引导式的教学理念才能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很重大。要想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成功内化到大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中去,教师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教学技巧、教学方法等,更要从引导式的教学理念出发,采用知、情、意三位一体结合的创新教学方法展开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外化的教学任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引导

以引导式的理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教师首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是: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态度和意愿态度中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很重大。要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内化到大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中去,教师要从引导式的教学理念出发,采用知、情、意三位一体结合的创新教学方法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教学任务。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体系的内化教学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为三个层次24个字的知识体系,即国家层次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次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想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体系,教师就必须从引导性的理念出发,在教学设计上,引导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等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认识到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性。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内化教学任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注重以情感人,以情启思,只用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真正从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虽然情感丰富,对个体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情感体验,也比较认同,但对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遍感觉抽象,缺乏情性的体验和领悟。因此,这两个层面的教学只有靠教师创设的一定的情感情景来触发大学生的价值观方面的情感,领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进而使他们全面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志内化的教学任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教学中,意志内化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巩固基础上完成转化,变为信念和信仰,并同情感和意志融合,才真正化为人的内在品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教学中,意志的内化主要体现在学生意愿的内化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播放“感动中国节目”中的先进事迹来进行情境营造,以激发起大学生的爱国、敬业、诚信等情感,产生见贤思齐的强烈意愿。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的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践行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践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的教学任务一般是通过课外实践课展开。在课外实践课的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1)以最有效的途径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外教学;(2)在课外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对自身行为的深层判断理念——核心价值观,系统进行反思;(3)引导学生对周围发生的不当行为进行价值观层面的反思;(4)引导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外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的几个主要方式有:(1)小组讨论方式。围绕一个关于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如组织同学讨论:对于一些想嫁入“豪门”的女大学生来说,她们的价值观体现在哪里?通过小组讨论,不仅使大学生澄清的是非,还能使大学生进一步领会到价值观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2)演讲的方式。以演讲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外教学。通过演讲的方式,大学生不仅能声情并茂地抒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情,而且能在不自觉中打动听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演讲中,教师的主动作用体现在点评上。教师精到、幽默的点评,不仅会使学生的演讲锦上添花,更能促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情感层面的理解跃迁到理性层面。(3)角色模拟方式。通过角色模拟的方式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外教学,可以增强实践感,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教师在角色模拟的教学中,不仅要当好裁判员,更要当好引导员,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反思角色的价值观及行为体现。如我们在教学中就通过老人在路上被撞的这一事件,让学生模拟路人、警察、司机等角色,让他们体会各自角色的价值观和行为。

此外,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教学中还采用了两种较有效的方式:体验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一般利用学生的假期或课余时间,把学生分为“核心价值观的诚信小组”“核心价值观的爱国小组”“核心价值观的公平小组”等等,让学生自组活动进行社会实践并写出心得体会。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义。

在现场式教学中,教师一般利用营造好的教学基地(演示厅、展览厅、活动厅等)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格局不仅要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要考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跃迁效果,使学生能从感知的层面跃迁到理性层面的思考,从个人层面的领会上升到国家和社会的认知。

四、结语

以上只是我们的初步探索的成果,这些成果是否具有推广性和应用性,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与外化的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它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它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实际出发,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锐意改革,不断创新,才能摸索出一套较为完善且的教学方式。

注释:

[1]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文为2015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立项(L14DSZ072)阶段性成果。

河北省教育厅规划项目——“微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大学生头脑的路径研究(GH152024)。

作者简介:

周立斌(1969- ),男,副教授,哲学博士,吉林怀德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社科研究院教师。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