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研究与构建

【摘 要】从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效问题的表现及成因入手,提出建构“有效课堂”教学理念和操作模式,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有效课堂 教学活动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57-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是带有明确意识形态导向的教学活动,承担着完善大学生社会人格、政治人格和道德人格的重任。近年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课业负担和老师的工作强度都已经加重;而学习的效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业成绩等)比起以前不但没有明显的提升,反而有下滑的趋势。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教育现状迫使许多高职院校都在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和实施各种应对战略和措施。为了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我们课题组对3所高职院校、近350个学生进行了教学调研。通过听课、评课、案例解剖、问卷调查及座谈等方式,深入课堂,解剖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寻找梳理出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无效、低效现象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课堂”理念和操作模式。

一、紧贴教学实际,找出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问题

调查表明,总体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在观念转变、教学革新、评价方式的重构等方面确实取得了令人欣慰的变化和效果,但教与学中依然存在低效、无效的问题,主要表现如表1。

表1

教学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低效、无效问题的表现及分布率

教师备课1.教学目标不明确(31﹪); 2.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21﹪);3.教学设计不科学(21﹪); 4.教学艺术缺乏意识和能力(27﹪)。

课前延伸1.学案编写“粗而简”(51﹪); 2.学案编制欠完备(43﹪)。

教师上课1.导入新课低效(29﹪);2.学案使用低效(38﹪);3.教师讲授低效(35﹪);4.课堂提问低效(37﹪);5.小组合作无效(52﹪); 6.课堂管理低效(19﹪);7.课堂小结无效(20﹪)。

课后作业1.“无师自通”的瞎练(31﹪); 2.缺乏针对性的训练(41﹪);3.管理不严导致虚假作业的“训练”(33﹪);4.迷失科学价值观的训练(28﹪)。

教材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不适应(60%)

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22﹪)

学生学习1、学习动机缺乏(30﹪); 2.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44﹪)。

二、教与学中低效、无效问题成因分析

(一)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机缺乏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根本原因,主要由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需要、目标和相关心理驱动力构成。调查显示,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动机缺乏的现象。学习动机缺乏其原因:一是理想与实际不符。二是责任观念不强,缺乏对国家、父母、自己的责任心。三是缺乏学习兴趣,抽象枯燥的学习生活,逐渐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四是缺乏吃苦体验和吃苦精神。五是缺乏抗挫折的心理和毅力。六是基础差的学生得不到尊重和激励。七是师生关系不融洽。八是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不善于思考。九是实用主义,认为思政课与所学专业无关,是空洞的说教,对就业用处不大。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也发现,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需要,学习肤浅,满足于一知半解。

(二)教师缺乏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

调查显出,教学中存在的无效、低效教学行为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如低效的讲述行为、低效的提问行为、低效的讨论行为、低效的评价行为、低效的课堂组织行为、低效的非语言行为等。问题的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关。部分教师存在重“教”轻“学”的授课意识,部分教师存在重“趣”轻“理”的授课观念。有些教师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降低授课的理论标准,在课堂上注重案例尤其是社会负面案例的讲解,忽视了思想政治素养教育,使学生只看到社会阴暗的一面,而没有从中体会到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导致学生实用主义意识增强,责任意识淡薄。二是与“好教师”的评价标准有关。在高职院校,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评价主要是科研成果,致使很多教师将精力多放在学术研究上,对教育教学研究投入较少,备课也多从教师自身的专长出发,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不够。三是与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关,部分教师存在重“量”轻“质”的工作态度。四是与学校的管理体系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合班”形式上课,考勤难以到位,再加上学生不想学,教师上课多缺乏激情。调查数据表明,超过80%的被调查思政课教师表示心理压力较大;60%的教师表示工作缺乏成就感和工作激情。由于部分教师缺乏较强的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无法主动投入课程教学改革,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教学行为难以避免。

(三)传统的教学方式或所谓新型的思政课课堂教学方式不利于高职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调查表明,目前思政课学生学习的方式依次为听讲课、讨论交流、谈话辩论、表演体验、社会调查、其他,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课后作业实践性、探索性的比例极少,作业效益低下。其结果是学生苦学、厌学,甚至逃学;教师苦教、厌教,甚至弃教。增加社会实践课时,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学方式改革的显著特点,许多新型的思政课课堂教学方式初见端倪。但一些低效、无效的教学现象还是存在,如照本宣科式的“机械教学”,幼儿式的“演戏教学”,亦步亦趋的“鹦鹉学舌教学”,或为刻意追逐新意,制造轰动效应,或做表面文章的“虚假教学”,也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难如人意。

(四)课程内容、教材不适应高职学生的层次特点

目前高职的课程设置只是比照本科课程进行简单压缩,教学内容的构设和表述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学生的需求不适应,忽视了高职学生现实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及接受能力。因此,学生不愿学,老师难教的状况在一些学校较为普遍。

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也不是无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的条件下,获取有效的或高效的教学效益,就必须克服教与学过程中的无效劳动,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而“有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操作模式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能。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教学理念的具体内涵

“有效课堂”教学理念源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问题是注重教学的效益,其实质是对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是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的有效应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一是学生在认知的层面上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学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二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从价值的层面认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三是学生在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信仰的层面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内化,即实现与个体已有思想观念的有机统一,奉为行为的准则,它是对理解、认同的升华。“有效课堂”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有效课堂”以“课堂”为中心

“课堂”是人们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的时空集合体。它既是一个有目的性的自主行为群体,又是一个人际交往高密度的社会体。课堂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主阵地和基本策略。以课堂为中心,首先不是教学内容的取舍、教材教法通悉的问题,而是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底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从作用机制上看,思政课的教学主要是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武装,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态度和觉悟的教育活动。以课堂为中心,意味着思政课“课堂前”和“课堂后”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通过“课堂”这一中心环节,学生获得理解、认知政治社会的平台,学生通过课堂讲授与师生的互动交流去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能力,获得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成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吸纳,从而构筑社会政治的理想信念。要实现以“课堂”为中心,必须处理好如下几种关系: 一要处理好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关系。二要处理好教材与教案的关系,避免从理论逻辑到理论逻辑,缺乏生活基础。三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避免一讲到底,泯灭学生的灵性。四要着重处理好精讲与多练的关系,避免撒手放羊,不加引导地全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以期得到结论。五要处理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强调因材施教,教法多样,适应大多数学生的个性特点,避免部分学生成为“陪读生”。

(二)“有效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多奉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和中心,教学工作多致力于如何去教懂学生,如何去教会学生。老师无意中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了存储知识的容器,既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他们本身存在的巨大潜能,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苦学、厌学,甚至逃学;教师苦教、厌教,甚至弃教。无效教学严重影响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身心健康。当前,课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已受到广泛关注。有效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并非贬低教师的作用,而是强调教师必须有能力实现对学科教材的居高临下,对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对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对学生学情的胸有成竹,即由原来传统意义的教学改为更具有新意的指导,这是有效课堂的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教学可拆分为“教”与“学”两个方面,前者为后者服务,如果没有了“学”,“教”也就失去了意义。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关键在于坚持两条原理:一是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因为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受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意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二是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有两个层次,一是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二是发现学生已有的观念并帮助学生的观念得到转变和发展,注重引导学生价值选择的多元取向性,个体发展的求同存异性,群体活动的团结协作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有效课堂以“兴趣”为动力

兴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力源,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教与学和谐发展。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使用如下策略:一是“生活化”,让事实说话;二是“给时间”,让学生看书读书; 三是“讲方法”,让学生多思考探究; 四是“说准确”,用有效知识武装学生; 五是“松开手”,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六是“多微笑”,给学生以自信。

(四)有效课堂以“反馈”为手段

控制论认为“及时取得反馈信息是系统得以优化的重要条件”。教学活动是师生间有计划有目的的共同活动,在师生的双向活动中,反馈信息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有效地调整、控制教学内容,组织后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教学反馈流程可以分为“预设目标”“捕获反馈信息”“解读撷取核心价值”“调控改善教学性能”四个部分。其中“及时捕获、解读反馈信息”是前提,“适度调控”是关键,更是反馈的最终目标。根据反馈渠道有体态反馈、语言反馈、操作反馈、作业反馈等,根据学生参与的量与面的大小有个体反馈、小组反馈、全班反馈等方式。反馈的方式要根据需要选择,老师要尽量变单向反馈为多向反馈,变可疑反馈为可靠反馈,变单一反馈为综合反馈,只要优化了信息反馈方式,课堂实效就一定会提高。

(五)有效课堂以“成长”为目的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需要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但这种知识教育不是一般课程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超越知识的人的思想政治文化素养的培育。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表现形态也许复杂多样,但其终极目的还是以学生的收获、提高、成长来表现。有效课堂以“成长”为目的,这种“成长”,不仅仅意味着受教育者获得了新的知识技能、改善了自身的素质结构、净化了自身的心性,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受教育者获得了继续发展、持续成长的阶梯、动力和策略。

四、构建“有效课堂”的有效路径

(一)“有效课堂”重在实践,关注并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真正把有效教学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必须关注教与学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强调突出以下几要素:课堂内容力求“生动”、教学模式经常“变动”、教学方式多搞“互动”、学生思维善于“发动”、内容安排灵活“机动”、激发情感让人“感动”、课程内容配合“活动”,总之,有效课堂是对“师本课堂”“生本课堂”教学理念的扬弃。

(二)“有效课堂”重在操作,关注“课堂生存状态”

先从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入手,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起来,既要求身动,更要求心动和神动,让课堂活起来,从提高学习效益开始,让效果好起来。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让每个学生享受学习、成长的快乐,要在转变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方式。

(三)“有效课堂”重在反思,关注反思的内涵

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课堂教学的学习者、教学效益的决定者、职业的幸福者,均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师只有具备了自我专业成长的愿望,反思才可能具有实在的指导价值。因此,从教学管理来说,要使教师自觉地自我反思,必须要激发教师的热情,启动教师内心的动力才能有效。从教师个人来说,要反思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能的基础,要对培养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对教育过程有良好的把握,要知学生,更要知自己,否则不可能有真正的反思。反思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三类:一是细节类反思。如一句话,一种语气或是一个动作,细节类反思可以使教师对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不断的整改,从而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和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实践操作类反思,如课堂上所使用的一种方法,或课堂教学的程序的设计,或教学组织的活动,这些都体现教师对教学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水准。实践操作类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三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类反思,如:对自己身份的把握,对教材内容的思考,对学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思考,对一些社会现象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的思考等。这类反思使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全局具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也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实践,这是引领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5)

[2]王睛.教育有效性的判断标准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2)

【基金项目】2012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立项课题(2012sz020)

【作者简介】王莉荣(1963- ),女,广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经济管理;谢 华(1980- ),女,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责编 丁 梦)